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27|回覆: 0

法國考古學者艾瑞克・博伊達眼中的早期人類起源與擴散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3-5-2 08: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文物信息網
 
 
    應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系邀請,法國大學研究院院士、巴黎第十大學考古學與民族學系教授艾瑞克・博伊達(EricBOEDA)於2013年4月8日到12日來武漢大學進行短期講學,通過三場報告爲我們描繪出一個別樣的遠古世界。

    關於三次走出非洲   

    因爲目前最早的人類化石相對集中地發現於東非,與人猿最後共同祖先相關的猿類化石也來自東非,所以關於人類在200萬年前第一次走出非洲的假設有一定合理性。但絕大多數早期人類化石之所以發現於東非,應與東非大峽谷特殊的地質、地理環境有關,這裡包含古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的地層厚度不大,有些遺物甚至直接出露於剖面。而世界其他地區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比如中國泥河灣盆地的馬圈溝遺址,包含早期人類文化遺物的地層之上還有300多米厚的河湖相堆積。   

    在傳統觀點中,第二波走出非洲的是160萬年之後的直立人,其標誌性工具是阿舍利手斧。博伊達教授曾在敘利亞UmmElThel遺址進行了20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這裡的地層堆積厚達32米,從距今140萬年延續到距今2000年。其中距今140~40萬年間的手斧與東非的手斧具有類似的完整演化序列,這裡的人類到底是源源不斷地從非洲遷徙而來還是自身演化的結果,耐人尋味。從整體上看,中國、東亞含手斧的石器工業與西亞、近東是不一樣的,一是手斧在整個石器組合中的比例不同,在東亞不超過5%,而在近東達95%以上;二是非洲有薄刃斧,而近東和東亞則缺少典型的薄刃斧。另外,像喬治亞的Dmanisi遺址還發現了180萬年前的古人類遺存,也就是說,早在直立人走出非洲之前,這個地區就已經有人類居住。直立人真的不斷走出非洲嗎?   

    第三波走出非洲的假設就是關於現代智人起源的所謂『夏娃理論』。在距今30~4萬年間,東亞與西方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文化面貌。歐亞大陸西部和北部廣泛分布的勒哇婁瓦剝坯技術,在中國僅見於寧夏水洞溝,水洞溝以南以東的地區還沒有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歐亞大陸西部普遍出現了石葉的剝坯概念,而東亞絕大部分地區仍是以礫石爲毛坯直接製作的工具。從基因上來看,如果『夏娃理論』成立,世界各地的智人都應該是單一起源,而且與各地的早期人類基因應該沒有關聯。事實上不同地區的智人存在基因交流,而且與本地早期人類之間具有過渡類型,呈現出連續演化的特徵。目前看,考古發現中的石器文化與人類基因並不支持『夏娃理論』。
 
201352214326273..jpg


    關於走出中國   

    2003年至2006年,博伊達教授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合作發掘與研究了巫山龍骨坡遺址。博伊達介紹了他們對龍骨坡遺址石器工業和古人類『最後的晚餐』(由動物骨骸和石器組成的遺蹟)精彩的分析。   

    他們主要採用技術-功能分析法,以『操作鏈』概念爲基礎,通過對石器形態、表面片疤方向、數量和先後順序的觀察及整合分析來揭示打制者在石器製作過程中運用的知識和技能,達到理解古人類認知模式和技術行爲的目的。石器分析的『操作鏈』方法與蘇秉琦、張忠培等中國考古學家在陶器研究時創導的『形制』分析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根據博伊達教授的介紹,龍骨坡出石器的最早層位測年大約爲距今230~240萬年,石器工業顯示出比較進步的技術特徵,應該不是人類最早的工具。他注意到與重慶巫山龍骨坡、安徽繁昌人字洞、河北陽原馬圈溝等遺址的石器文化同時,東非正好是一個文化的空白期,他提出關於人類可能走出中國的假設。這個假設與現有的根據人類化石復原的人類進化過程不同,由此他特別討論了在復原早期人類歷史時『人類學範式』與『考古學範式』之間的深刻矛盾。

    關於走向美洲   

    關於人類最早到達美洲的時間和路徑,學術界流行的觀點是:使用克羅維斯(clovis)石器群的人們大約在1.2萬年前後越過白令陸橋、經阿拉斯加、沿加拿大中西部的冰川縫隙向美洲大量移民,很短時間內廣泛分布於美國至墨西哥,在加拿大僅見於中西部一個狹長的走廊地帶。一般認爲,克羅維斯石器群代表的是一種源於西伯利亞的先進文化。也有學者認爲克羅維斯尖狀器與法國梭魯特文化中的葉形尖狀器類似,提出美洲早期人類可能源自歐洲的假說。   

    但法國考古學者在南美發現了一系列更早的石器,博伊達教授自己在巴西東部發掘的Topper遺址最早出石器的地層年代接近距今5萬年。這些南美洲遺址出土的石器與克羅維斯石器工業完全不同,都是以礫石尤其是石英礫石爲毛坯製作而成的工具,這些石器與華南等地的舊石器非常相似。其他學者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博伊達教授因爲有在中國長期田野考古的經驗,熟悉華南的舊石器,所以能夠辨認出來。這些發現無疑對學術界的傳統認識提出了挑戰。  

    這些『中國人』怎麼到達南美的呢?他提出了幾種假設:沿東南亞、澳大利亞、紐西蘭、美拉尼西亞群島等進入;也可能是由黑潮沿日本群島、阿留申群島帶到北美洲西海岸;或者經白令陸橋、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國、中美洲。但目前在美國並沒有發現這類石器,是真的沒有,還是美國考古學者們的思維定勢讓他們無視其存在?  

    由此他提出考古研究中『西方範式』與『東方範式』的衝突。他認爲在科學研究中並沒有純粹的客觀視角,學者的文化背景會影響其觀察問題的角度。

    後   記   

    艾瑞克・博伊達教授能夠爲我們描繪了一個別樣的遠古世界,顯然與其田野考古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並由此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有關,他在中國的考古經歷無疑是構築起這個別樣世界的重要一環。他呼籲中國的考古學家應該走向世界,讓『東方範式』與『西方範式』同台競技,相得益彰。這也是他所持的『保持差異,尊重差異』文化態度的體現。

    蘇秉琦、林V等考古學家都對中國考古學走向世界,搶占國際學術制高點提出過殷切期望。2011年1月在吉林大學召開的『考古學科戰略規劃研討會』上,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考古學科牽頭人林V將推進『外國考古學』這個課題委託給我,推動中國考古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也就成了我最大的學術追求。我理解中國考古學『走出去』,不是單維度地向西方學習,生搬硬套西方考古學現成的理論與方法,而是在平等的交流中將『中國範式』推向世界,將『中國學派』發揚光大!這不僅是老一輩中國考古學家的願望,大概也是許多像博伊達教授這樣的外國朋友的期待。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中國文物報】2013年4月26日7版)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