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11|回覆: 0

[醫藥臨床] 方藥用量策略之四 因藥施量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3-7-21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因藥施量,我們稱之爲與藥相關的量效關係,簡稱『藥量效』。藥包含的內容較多,包括藥性、藥物功效、方藥配伍、服藥反應及服藥方法等。因此,因藥施量包括『因藥性、藥效施量』、『因配伍施量』、『因服藥反應施量』、『因服法施量』四部分內容。
  因藥性、藥效施量
  一種藥物有多效,欲取何種功效決定於其所治疾病。如半夏一兩降逆止嘔,二兩安神催眠。另外,以【神農本草經】藥物三品分類法爲據,中藥有上中下三品之分,類似上品的藥物多爲藥食同源藥物,可多服久服,亦無大害,如山藥。類似中品的藥物無毒或有毒,具補養及治療疾病之功效,用量可酌情放寬,如半夏。類似下品的藥物多有毒或藥性峻猛,主治病,用量應謹慎。
  此外,我國原衛生部2002年公布的【衛生部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收錄了部分可用於食品(或保健食品)的藥物(【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單】、【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單】)。對於此類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藥物,臨床用量可較寬泛。
  筆者治療失眠患者1例。
  男性患者,47歲,失眠3年。因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致睡眠不佳,近1年來失眠加重。訴入睡難,易醒,每晚僅睡2~3小時。雙目乾澀,大便偏干,易心悸。中醫辨證爲心肝血虛,治以酸棗仁湯。
  組方:炒酸棗仁90克,川芎30克,知母30克,茯神30克,五味子30克,炙甘草15克。7劑,水煎服,晚飯後及睡前服用。
  服藥後睡眠明顯改善,入睡較前容易,每晚可睡4~5小時。繼服藥14劑,不適症狀消失,基本痊癒。
  酸棗仁爲藥食兼用中藥,【傷寒論】原方中酸棗仁用量二升,筆者曾實物稱量二升酸棗仁重量爲188克。對於此類中藥,臨床用量可相對較大,本案即是重用90克以治療失眠。
  相反,對於藥性(毒性)劇烈藥物,臨床用量必須十分謹慎。筆者曾用制馬錢子1.5克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疼痛劇烈):
  患者,男性,47歲,2型糖尿病病史10年,雙下肢劇烈疼痛1年。就診時訴雙下肢疼痛、麻木,疼痛劇烈無法入睡,服布洛芬、卡馬西平等西藥及中藥蜈蚣、全蠍等無效。手足及下肢冰冷,如浸冷水。辨證爲寒凝血瘀,以烏頭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組方:制馬錢子1.5克(分沖),制乳香9克,制沒藥9克,生麻黃30克,制川烏45克(先煎),黃芪60克,川桂枝45克,白芍30克,雞血藤30克。水煎服,1劑藥分5次服用。
  制馬錢子屬劇毒之品,其劑量範圍較窄,不宜重用,且用量應謹慎,筆者在臨床中曾用最大劑量爲3克/日。
  因配伍施量
  君藥劑量改變、君臣藥劑量改變、整方近似比例調整藥物劑量,均會對原方的功效產生影響,或完全改變,或增強減弱。此外,不少毒性或偏性藥物經適當配伍、炮製可降低毒性、糾正偏性。
  筆者治療2型糖尿病擅用黃連,然黃連性苦寒,自古多識其有苦寒敗胃之虞,醫家對其應用較爲謹慎,【藥典】對黃連的劑量亦規定爲2~5克的較小劑量。『苦寒傷胃』主要指敗傷脾胃陽氣,陽氣一傷,中焦冰伏,氣機不得運轉,從而變生種種病證。
  因此,需配伍辛溫之品,一方面,以辛溫佐制苦寒,是謂去其性而取其用;另一方面,辛溫與苦寒並用,是辛開苦降之意,對於開暢氣機、燮理中焦尤爲合宜。因姜擅走胃經,故臨床尤其常用乾薑或生薑與黃連配伍。
  筆者經過長期實踐,摸索出黃連與乾薑的常用比例爲6:1,黃連與生薑的常用比例爲4:1,脾胃虛弱的患者可增加生薑或乾薑的用量,使黃連與姜比例達到2:1甚則1:1。另外,通過在處方中配伍臣藥知母、黃芩一類清熱之品,能夠協同增強黃連清熱瀉火之功,黃連用量可相對減少。恰當的配伍是解決黃連短程大劑量及長期應用過程中苦寒傷胃問題的關鍵所在。
  【摭記(三)】記載了1則何任先生用侯氏黑散治療高血壓的病案。原書按:侯氏黑散出自【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主治中受風邪,挾寒尚未變熱,或正趨變熱,四肢煩重,而心胸中有惡寒和空虛之感覺,適用本方,有祛風、除熱、補虛、下痰作用。此方以菊花爲君,其量數倍於他藥,必按原方比例用之,方能捷效。仲景方不傳之秘,極多在劑量比例上歟!
  又如防己地黃湯,徐靈胎謂:『此方他藥輕而生地獨重,乃治血中之風也。此等法最宜細玩。凡風勝則燥,又風能發火,故治風藥中無純用燥熱之理。』
  因服藥反應施量
  臨床常需根據患者服藥後的反應調整用量,如『不效增量』、『中病加量』、『中病即止』或『中病即減』等。
  筆者治療周身疼痛、怕冷患者1例。
  患者,女,34歲,周身疼痛怕冷2年。患者2年前因產後受風致周身疼痛怕冷,多處求診無效。就診時症見周身針刺樣疼痛,怕冷甚,暑伏季節仍需穿兩件厚衣褲,冬季不敢出門。活動易出汗。治以烏頭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組方:制川烏30克,黃芪45克,桂枝30克,白芍45克,雞血藤30克,當歸20克,羌活30克,防風12克,炙甘草15克,生薑3片。
  服藥1月,症狀無改善,仍周身疼痛怕冷明顯。上方制川烏增量至45克,加獨活30克。繼服藥1月,症狀改善仍不明顯,繼續將制川烏增量至60克。
  1月後複診,患者訴周身冷痛明顯減輕,藥已中病,繼服已收全功。
  筆者認爲:患者最初服藥2月,雖未見功,卻也無其他不適,確係辨證無誤,故將制川烏不斷增量,終以撼病。此案是根據病者服藥後的反應不斷調整用量,系不效增量,以知爲度。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曾刊【心律失常的憑脈辨治】一文記載了郭子光先生治療心衰的一則病案。
  患者黃某,男,62歲。先天性心臟病,心房間隔缺損,未手術治療,繼出現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頻發室性早搏,因心功能不全發生浮腫,多次住院治療。
  就診時見全身浮腫,下肢腫甚而厥冷,按之如泥,心悸、氣短殊甚,不能行走,甚至無力完成洗臉、穿鞋等動作,胸悶脹作痛,咳嗽痰少,頭暈,自汗出,不欲食,腹中痞滿,小便少。
  察其面色蒼暗,精神萎靡,唇甲青紫,語音低而斷續,舌質紫暗苔薄白膩,脈呈屋漏之象。郭老以真武湯合生脈散加味治療。
  組方:制附子20克,茯苓20克,白朮20克,白芍15克,生薑20克,紅參15克,五味子12克,麥冬20克,黃芪60克,桂枝15克,丹參20克。
  二診時患者浮腫盡消,只足踝部尚有輕度浮腫,能下床在室內行走,小便量增加,諸證緩解,舌質紫苔薄白潤,脈緩細沉而結代,三五不調,未見屋漏之象,是氣陽回覆,陰寒消退之徵,上方減黃芪爲40克,茯苓、白朮爲15克,繼續與服。
  治療觀察2月余,過程中浮腫兩次反覆,加重黃芪60~80克,茯苓、白朮各20克,則尿量增多,浮腫又消退。惟脈象結代而三五不調,始終如故,表明病根未除。
  筆者認爲:患者因先心病未得治療遷延發生心力衰竭,以至全身浮腫、難以活動。方中重用黃芪配伍茯苓、白朮,益氣補中、利水消腫,黃芪起始用60克,治療過程中浮腫消退,故減量,後病情反覆,再次加重其用量。
  本案體現了『因服藥後反應施量』這一策略,綜合『中病減量』、『不效增量』之二策,以提醒醫生在處方後應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處方或藥量。尤其現代醫生在門診時,還需多與患者交流病情變化,囑其按時複診,避免『方不中病』或『量不中病』,才能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
  因服法施量
  處方用量較大者,可分多次服,使每次平均服藥量不至過大,可保持一定的血藥濃度。服藥方法決定了每次服藥量和總服藥量。如一劑藥分多次頻服,尤其是應用一些毒性劇烈藥,如馬錢子,每次服量僅0.3~0.6克,或一些危重症,如胃癱嘔吐,少量多次頻服,此種服藥方法亦有試藥之意,而且保證了較高的血藥濃度。
  或處方藥物劑量一般,但是一日內服多劑,總服量相對大得多,如桂枝湯,『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這種服藥方法多見於解表劑,目的在於集中藥力頓挫病勢,一旦邪祛七八,即減少或停止服藥,所以臨證時應考慮一日服多劑的可能,斟酌每劑劑量。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