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瀋晚報
僅發現的墓碑碑刻厚度就達40餘厘米,堪稱爲遼西之最,多人鍬鎬並用挖掘1米多深,然後吊車、鏟車再上場,經過人和機器努力,354歲明末著名將領祖大壽殘損墓碑碑身、碑座和碑頭才在遼西大地里露出真身。
昨日,記者在興城古城文廟內看到,最小的石頭也有百餘公斤,最大的得有200餘公斤。殘碑爲青灰色石灰石材質,上面有的雕刻著清晰可辨的各種精緻花紋,有些殘碑上還用楷書漢字刻著一些大字。『把這些石碑挖出來動了很多人力物力,運到古城文廟裡費老事了,聽發現祖大壽石碑附近的老百姓說,石碑能有好幾高米,重好幾噸,上面有大石刻烏龜馱著石碑。』興城市文物管理處工作人員說。
幾天前,興城小伙祖彤在興城西河築壩工地附近散步時,無意中看見個類似龜頭狀的石頭,馬上想起叔叔祖興彪講過的先祖墓地里的那些物件。於是跑回家找來叔叔,爺倆在工地亂石堆中把龜狀物扒了出來,果真是漢白玉雕刻的殘件。倆人繼續在石堆里查找,尤其注意那種白色的石頭。爲方便查找,他們隨後找來鐵鍬,幾乎翻遍了工地上鏟車推出的石頭,最後在泥土裡發現一塊剛露尖的白石頭,一點點挖下去,當白石頭露出半尺時,用手一摸,感覺其中一面凹凸不平好像是刻了字。
附近有人拎來一桶水,爺倆邊淋水邊小心擦拭。祖興彪眼前一亮,石面上出現個『順』字,他覺得該石件必有文章。於是向施工人員借來捲尺,量出這塊殘碑高80厘米,寬爲60厘米;細數石碑上的文字是35個,字型正方,寬5到6厘米。隨後他們又在附近找到7塊大小不等的石碑殘件。在鏟車司機師傅幫助下,將發現的這些石碑殘件集中存放後立即把情況反映給興城市文管處。
不一會兒,祖興彪和老伴就帶著紅布來到工地,將出土的碑件挨個纏上以示尊重。『爲了能找到祖上的這塊碑,自己足足盼了40年!』
興城市文物管理處處長尹天武與工作人員來到出土地點,將7件殘碑接收運回。隨後在施工單位配合下,祖興彪又找到了雙龍首碑額、石香爐、碑座等11個殘件。在築壩工地又出土了刻有12個字的殘碑和小香爐以及廡殿頂壠瓦等5件文物。
4天時間先後共出土25塊墓碑殘件。尤其是兩塊半截殘碑,與前年出土的殘碑相拼,幾乎是完整的上半部碑身。根據【祖氏家譜】記載,興城西河發現的石碑殘件,應是祖大壽墓前的諭賜祭文碑。其碑面豎刻文字6行共計81字。
葫蘆島市歷史學會副會長張愷新說,據史料記載,祖大壽於順治十三年(1656)四月十五日病故,八月十五日,順治皇帝派遣永平(今河北盧龍)知府羅廷嶼到寧遠爲祖大壽墓諭祭。
此祭文言簡意賅,雖未提及祖大壽的功過,但對其人格給予客觀評定。『我估算,僅從出土的祖大壽殘損的墓碑來判斷,祖大壽的墓碑高至少爲3米,重約2―3噸。儘管目前碑文尚遺缺字,但大部分碑件的出土,應是考古史上重大發現之一。它爲破解祖大壽墓葬之謎提供了難能可貴的考古實物。』
(記者馮玉興)
背景新聞
祖大壽(? -1656),字復宇,明末清初寧遠(今興城)人,吳三桂之舅。明朝武將,曾兩次降清。祖大壽卒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而此碑落款是清順治十六年(1659)。清廷對祖大壽的褒獎,刻制這樣的巨型祭文碑實屬相當高的規格。
殘損的祖大壽墓碑已被運到興城古城文廟。
來源:遼瀋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