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592|回覆: 0

[醫藥臨床] 彭子益:別論『伏氣溫病』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延章 發表於 2015-3-3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彭子益別論『伏氣溫病』說

    中醫辨治溫病,歷來有新感與伏邪兩大原則。『伏氣溫病』之說始於王叔和,王叔和以【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爲依據,於【傷寒論】之首加序例曰:『冬日傷寒,即病者,爲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爲溫病。』自此伏氣溫病一唱百和。

    如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及冬不藏精春必溫病治法』中所云:『是以寒氣之中人也,其重者即時成病,即冬令之傷寒也。其輕者微受寒侵不能即病,由皮膚內侵,潛伏於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氣化之升降流通,即能暗生內熱,迨至內熱積而益深,又兼春回陽生觸發其熱,或更薄受外感以激發其熱,是以其熱自內暴發而成溫病,即後世方書所謂伏氣成溫也。』

    與其他醫家不同的是,民國醫家彭子益在其所著【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一書中提出溫病爲『本氣自病』。他認爲:『溫病者,人身木火偏於疏泄,金氣被沖而失收降之令,水氣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則相火益事飛騰,金不收則風木益事泄動……一年的大氣運動,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身春木之氣,升動生發失其常度,則溫氣病焉。此乃人身本氣之病,非中今年之溫,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冬之寒,變爲今春之溫。不過雖是人身本氣自病,必須感受時令偏於疏泄的大氣,引動里氣,然後病成耳。』

    彭論混淆了『寒』與『藏』

    筆者認爲,他在分析『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時,與『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相混淆了。

    他認定『寒』字爲『藏』字。解釋爲:『寒者,冬水封藏之氣也。平人水氣能藏,陽根不泄,養成木氣,交春陽和上升,化生心火,煦和暢遂,不病溫也。陽根者,藏則爲生氣,不藏則化邪熱。冬日傷損了水的藏氣,陽根外泄化熱。泄之盛者,在本冬即病冬溫;泄之不盛者,冬時木氣未動,尚未發生疏泄作用,一交春令,木氣疏泄,將木氣本己根氣搖泄而起,木氣失根,故病溫病。溫病都是虛證,原因即在於此。所以治之之法,必用培養木氣之藥,所以【內經】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凡冬時咳嗽、不寐、出汗、勞心、多欲等事,皆不藏精的事。』

    彭論有耐人尋味處

    雖然彭子益將『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與『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混爲一談,但讀過後,仍令人頗受啟發。筆者以爲彭氏溫病的『本氣自病』說,很耐人尋味,可結合【內經】原文進行探討。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筆者要強調的是,後四句所論疾病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爲『物極必反』之意。原文講『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顯然『寒暑過度』所致疾病爲物極必反。那什麼是『寒暑過度』?我們講冬寒夏熱,是正常現象,若冬天不寒,夏天不熱,此爲不及,若冬天過寒,夏天過熱,當爲過度。

    正如彭氏所云:一年的大氣運動,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而人體的氣機運動亦應如此。冬天是陽氣封藏的季節,陽氣的封藏是爲了來年更好的升發,陽氣作爲我們一切活動的能量來源,必須要經過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證『體力充沛』。但若冬天過於寒冷,則陽氣封藏固密,一交春令,木氣升發,這時封藏之令不行(因過於封藏而不能封藏),木火之氣偏盛,而成溫病,此爲『重陰必陽』之『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再說彭氏混淆的『寒』與『藏』,吳鞠通認爲『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中,『不藏精三字須活看,不專主房勞說,一切人事之能搖動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氣應寒而陽不潛藏,如春日之發泄,甚至桃李反花之類亦是。』其實,『精』,指的就是陽氣。

    對此,劉力紅的【思考中醫】也講,精是陽氣的封藏狀態。因此,『冬不藏精』是指冬天不夠寒冷,即氣化不及,陽氣封藏不固,或者人體不能順時調養而使陽氣外泄,陽氣沒能得到充足的『睡眠』,過於消耗,而春天又是陽氣升發的季節,本來就沒能休息好的陽氣還得繼續『工作』,這樣,陽氣的衛外功能減弱,抵抗力下降,此時所得溫病,就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的溫病。

    由此可見,『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與『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是有區別的,前者因冬日封藏之令太過,至春日疏泄之時,陽氣升發過度,木火之氣偏盛所致,爲『物極必反』之意。而後者,是冬令陽氣封藏不足,過於消耗,衛外功能減弱所致。

    前者爲實證,後者爲虛證。治療方面,筆者認爲兩者均可以白虎湯爲基礎方進行加減,針對於溫病爲陽氣升發太過,木火之氣偏盛的機理,白虎湯就是促使陽氣斂降,制約木火之氣之方。而後者更宜用白虎加參湯,因後者爲陽氣虛損之證,人參既能補氣又能生津,正如焦樹德所言『人參補陽生陰』。

    此時不宜用黃芪,黃芪雖亦爲補氣之品,但張錫純認爲黃芪的升力大於補力,而人參的補力大於升力。溫病本爲木火偏盛之病,黃芪的升力會加重陽氣的耗散。故凡溫病兼氣虛者加參不加芪。

    且溫病的發生每年均有可能,【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辰戌之歲,初之氣,民厲溫病;卯酉之歲,二之氣,厲大至,民善暴死;終之氣,其病溫。寅申之歲,初之氣,溫病乃起;丑未之歲,二之氣,溫厲大行,遠近咸若。子午之歲,五之氣,其病溫。巳亥之歲,終之氣,其病溫厲。』

    從以上經文中可以看出,溫病的發生均由少陰君火或者少陽相火的加臨,使得該階段的氣候過於溫熱所致,爲木火偏盛,陽氣過於疏泄之病。故筆者認爲,用彭氏『本氣自病』說解釋『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似乎比『伏氣溫病』說更爲合理。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