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3|回覆: 0

[中醫理論] 風痱辨惑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延章 發表於 2015-10-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前賢劉河間謂喑痱證,足痿不用,音聲不出,倡用地黃飲子主之。(【黃帝素問宣明論方】)沈金鰲遂云:『內奪而厥,則爲喑痱。可見中風之正,皆由腎脈之氣不能上循喉嚨、挾舌本,故不能言……腎不足宜地黃飲子。』(【雜病源流犀燭】)此見沈金鰲是將喑痱證認爲是中風。喑痱即風痱。近賢秦伯未嘗謂風痱似脊髓神經病變,河間稱爲風痱,主以地黃飲子。此方加減治療晚期梅毒脊髓癆和不同原因之脊髓炎,收到良好的效果。(【內經類證】)

    按【靈樞•熱病】說:『痱之爲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樓英說:『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痱與偏枯是二疾,以其身半無氣榮運,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故名痱。或偏廢,或全廢,皆曰痱也。』(【醫學綱目】)樓英所謂偏枯實即中風之證,與風痱是兩種不同的疾病。隋代巢元方承【內經】所稱之『痱』論而發揮之,稱痱爲『風痱』。其【諸病源候論•卷一•風痱候】說:『風痱之狀,身體無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亂,一臂不隨者,風痱也。時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明代張介賓註:『痱亦風痱,猶言廢也。』又註:『智亂不甚,其言微有知者,神氣未爲全去,猶可治也;神失則無能爲矣』(【類經•卷十四•六經病解】)。其病甚者則見意識喪失,不知人或舌強不語、甚則癱瘓。【內經】稱爲厥。【素問•脈解篇】曰:『內奪而厥,則爲喑痱。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主要症狀爲舌強不語,體廢不用。巢元方稱此病證爲『風癔』。【諸病源候論•卷一•風癔候】說:『風邪之氣,或先中於陰,病發於五臟者,其狀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聲,舌強不能言。發汗身軟者,可治;眼下及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津者,不可治;汗不出體直者,七日死。』唐代孫思邈則名之爲『風懿』,並將其歸爲風病範疇。其【備急千金方•卷八•諸風】說:『風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巢元方作噫噫然有聲)舌強不能言,病在臟腑,先入陰,後入陽。發其汗,身轉軟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又說:『風逐脈流入髒,使人卒然喑,緩縱,噤,痙,致死。風入陽經則狂,入陰經則癲。陽邪入陰,病則靜。陰邪入陽,病則怒。』此階段神識時時不清,舌喑,或緩縱癱瘓,或強直而痙,或影響神志,爲癲爲狂。當是風痱進一步發展成爲精神性疾病。上引古代文獻說明,風痱是腦動脈粥樣硬化不同時期症狀及其病機的具體論述。所以樓英認爲風痱與偏枯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然而痱可發展成爲中風偏枯。劉河間論中風說:『所以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者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爾。由乎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所知也』(【素問玄機原病式】)。其謂腎陰虛不能上濟心陽,以致熱氣怫鬱,上冒心神而成卒仆中風之症。故治宜養陰回陽以固腎氣,佐以開泄痰濁以祛標邪,方如地黃飲子。(【河間六書】)

    喑痱宜用地黃飲子,中風能用地黃飲子,脊髓神經病變亦能用地黃飲子,是謂異病同治。如傷寒少陽半表半里證可用小柴胡湯,婦人熱入血室可用,黃疸亦可用之。但不可認爲傷寒少陽是黃疸;喑痱是中風。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