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薌齋先生強調習拳應明拳理,本文是薌齋先生1940年創立後爲使學習者正確認識大成拳依託的武學思想而寫的綱要性文章,1944年完稿。
自 志
拳道之大,實爲民族精神之需要,學術之國本,人生哲學之基礎,社會教育之命脈,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發情感,改造生理,發揮良能,使學者神明體健,利國利群,固不專重技擊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則可謂之拳,否則是異端耳。習異拳如飲鳩毒,其害不可勝言也,余素以已立立人爲懷,觸目痛心,不忍坐視,本四十餘年習拳經驗,探其真義之所在,參以學理,證以體認,祛其敝,發其秘,捨短取長,去偽存真,融會貫通,以發揚而光大之,令成一處特殊拳學,而友人多試之甜密,習之愉快,因僉以大成二字名吾拳,欲卻之而無從也,聽之而已。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鍛鍊,統而言之使人與大氣相應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則原理爲本,養成神圓力方、形曲意直、虛實無定,練成觸覺活力之本能,以言其體則無力不具,以言其用則有感即應,以視彼一般拳學家尚形式、重方法、講蠻力者,故不可相提並論也,誠以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與方法,而演成各種繁冗、畸形怪狀之拳套,更因講求蠻力之增進而操各項激烈運動,誤傳誤受,自尚以爲得意者,殊不知儘是戕生運動,其神經、肢體、器官、筋肉已受其摧殘而至頹廢,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余雖不敢謂本拳爲無上之學,若從現代及過去而論,信他所無而我獨有也。學術理應一代高一代,否則當無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學適於神經肢體之鍛鍊,能因而益智,尤適於筋肉之溫養,血液之滋榮,更使呼吸舒暢,肺量加大,而本能之力亦隨之漸長,而實現一觸即發的功能,至於致力之要,用功之法,統於篇內述之,茲不贅述。但此篇原爲同志習拳較易而設,非向世之文者比也,蓋因餘年已老,大家迫求,只得以留鶩鴻爪跡於泥雪之中尋之,僅將平日所學,拉雜記載,留作參考,將來人手一篇,領會較易,但余素以求知爲志,果有海內賢達,對本拳予以指正,或進而教之,則尤感焉,以一得之愚,得籍他山之攻,而日有進益,日後望從學諸生虛心博訪,一方面儘量問難,一方面儘量向某一方向盡力發揮,倘有心得,希隨時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奧,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國民體育之水準,實爲盼甚,否則毫無價值也,如此提高而不果,是吾輩精神之不逮焉,或智力未符故耳。夫學術本爲人類所共有,余亦何人,而敢自秘?所以不揣簡陋,努力而成是篇。余不文,對本拳之精微,不能闡發淨盡,所寫者,僅不過目錄而已,實難形容其底蘊,以詳吾胸中之事矣,一隅三反,是在學者,余因愛道之誠,情緒之熱,遂不免言論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罵由人。
習拳述要
近世操拳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堅硬誇示人前,以爲運動家之表現,殊不知此畸形發達之現象純系病態,既礙衛生,更無他用,最爲生理家所忌禁,毫無運動之價值也。近年以來余於報端曾一再指摘其非,雖有一般明理之士咸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理,尤其信口詆人,此真不齒,故終不免有諸多怨者,大凡從來獨抱絕學爲人類謀福利者,與極忠誠之士和聰明絕頂者,社會從來鮮有諒解,水準之低亦可概見。余爲拳道之永久計,實不敢顧其私,希海內賢達其諒鑒之。
按拳道之由來,原系采禽獸搏鬥之長,象其形,會其意,逐漸演進,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則,始匯成斯技。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於精神與意感乎?然亦有云『用力則滯,用意則靈』者,詢其所以,則又瞠然莫辯,用力則筋肉滯而百骸不靈,且不衛生,此固然矣,然在技擊方面言之,用力則是力窮,用法則是術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後天之人造,非本能之學也,而精神便不能統一,用力亦不篤實,更不能假宇宙力之呼應,其精神已受其範圍之所限,動作似裹足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變象,抵抗是由畏敵擊出而起,如此豈非接受對方之擊,則又安得不爲人擊中乎?用力之害,誠大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氣之源,互根爲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凝緊,注血之力謂之力,若非用意支配全身筋肉鬆和,永不能得伸縮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養生與運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由神生,力隨意轉,意爲力之帥,力爲意之軍,所謂意緊力松,筋肉空靈,毛髮飛漲,骨生鋒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本拳在20年前,曾一度有『意拳』之名,舉意字以概精神,蓋即本拳重意感與精神之義也,原期喚醒同人,使之顧名思義,覺悟其非而正鵠是趨,孰知一般拳家各懷私見,積重難返,多不肯平心靜氣,捨短取長,研討是非所在,情甘抱殘守闕,奈何?奈何?遂致余願無由得償,吁可慨也!余之智力之所及,絕不甘隨波逐流,使我拳道真義,永墜沉淪,且尤不時大聲疾呼,冀以振其麻痹而發猛醒,此又區區之誠,不能自已者也。
論信條與規守
拳學一道,不僅鍛鍊肢體,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傳統而言,首重德性,其應遵守之信條,如尊師敬長、重親尚友、信義仁愛等皆是也,此外更須有俠骨佛心之熱誠,舍已從人之蓄志,苟不具備,則不得謂拳家之上選,至於渾厚深沉之氣概,堅忍果決之精神,抒發人類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資質,尤爲學者所必備之根本條件,否則恐難得傳,即傳之,亦難得其神髓矣,故先輩每於傳人之際,必要再三審慎行之者,蓋因人材難得,不肯輕錄門牆,至其傳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爲本,即頭直、身正、神莊、氣靜,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訣示之,茲將五字訣歌解列於後,以示其意。
習拳即入門 首要遵師親 尚友需重義 武德更謹遵
動則如龍虎 靜猶古佛心 舉止宜恭慎 如同會大賓
恭則神不散 慎如深淵臨 假借無窮意 精滿混元身
虛無求實切 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電 所學與日深
運聲由內轉 音韻似龍吟 恭慎意切和 五字秘訣分
見性明理後 反向身外尋 莫被法理拘 更勿終學人
論單雙重與不著象
以拳道之原理論,勿論平時練習抑在技擊之中,須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爲形著象,力亦破體也,蓋神形意力皆不許著象,一著象便是片面,既不衛生且易爲人所乘,學者宜謹記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則易犯雙重之病,然亦不許過靈,過靈則易趨於華而不實也,須要全體舒展,屈折含蓄,發力時亦不許斷續,所謂力不亡者也。蓋雙重非專指兩足部位而言,頭手肩肘膝胯以及其它各大小關節上的每一點細微之力都有單雙、鬆緊、虛實、輕重之分別,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單重走向絕對之雙重,更由絕對之雙重而趨於僵死之途,甚矣單雙重之學,愈久而愈湮也,就以今之各家拳譜論,亦都根本失當,其作者儘是露形犯規而大破其體者,所有姿勢誠荒天下之唐,麻世人之肉矣,愈習之則愈去拳道之門徑而遠甚,不著象而成死板,一著象散亂無章,縱然身遇單重之妙,因無能領略,亦無異於雙重也,非弄到不自然、不舒服、百骸失正而爲止,是以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徑,永無隨機而動,變化無方,發揮良能之日矣。噫!亦誠可憐之甚也。至於神與意之不著象,乃非應用觸覺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證明之,比如雙方決鬥,利害當前,間不容髮,已接未觸之時,尚不知應用者爲何,解決之後,復不知適間所用者爲何,所謂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又謂極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動良能者也。
抽象虛實有無體認
習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結晶之妙,則全在於神形意力之運用互爲一致,此種運用都視之無形、聽之無聲、無體亦無形象。就以有形而論,其勢如空中之旗,飄擺無定,惟風力是應,即所謂與大氣應合,又如浪中之魚,起伏無方,縱橫往還以聽其觸,只有一片相機而動、應感而發和虛靈守默之含蓄,要在以虛無而度其有,亦以有處而揣其無,如老莊佛釋無爲而有爲,萬法皆空即爲實象,一切學理多稱謹似,又如作畫,各以俏逸之筆,孤行天壤,堪並論也。其機其趣完成在於無形神似之間,度其意可以求之,習時有對鏡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則內虛而神敗矣。習時須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內四周如有大刀闊斧之巨敵與猛獸毒蛇蜿蜒而來,與其爭生存之情境,須當以大無畏之精神而應付之,以求虛中之實也;如一旦大敵林立,在我如入無人之境以周旋之,則爲實中求虛。要在平日操存體認涵蓄修養,總之都是從抽象中得來,所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不許存有對象,而解脫一切者是也。切記習時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細小之點力動作亦須具體無微而不應,內外相連,虛實相依,而爲一貫,須無時無處不含有應付技擊之感,方能練出本能,倘一求速,則一切經過之路徑滑然而過,再由何而得其體認之作用乎?是故初學時須以站樁爲基礎,漸漸體會而後行,總之須神形意力成爲一貫,亦須四心相合,頂心、本心、手心、腳心,神經統一,一動無不動,亦更無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執著,不停斷,再與大氣呼應,各點力之鬆緊互以爲用,庶乎可矣。離開已身,無物可求,執著已身,永無是處,旨哉斯言,細心體會,自不難窺拳道之堂奧矣。
總 綱
拳本服膺 推名大成 平易近人 理趣叢生
一法不立 無法不容 拳本無法 有法也空
存理變質 陶冶性情 信義仁勇 悉在其中
不即不離 禮讓恭謙 虛靈守默 應感無窮
力任自然 遍體輕靈 收視聽內 鍛鍊神經
靜如怒虎 動似蜇龍 神猶霧豹 力若犀行
形松意緊 回覆本能 松而不懈 緊而不僵
提挈天地 把握陰陽 獨立守神 肌肉若一
吐納靈源 體認功能 持環得樞 機變無形
離開己身 無物可求 執著己身 永無是處
歌 要
拳道極微細 勿以小道視 開闢首重武 學術始於此 當代多失傳 荒唐無邊際
本拳基服膺 無長不匯集 切志倡拳學 欲復故元始 銘心究理性 技擊乃其次
要知拳真髓 首由站樁起 意在懸空間 體認學試力 百骸撐均衡 曲折有面積
仿佛起雲端 呼吸靜長細 舒適更悠揚 形象若瘋痴 絕緣摒雜念 斂神聽微雨
滿身空靈意 不容粘毫羽 有形似流水 無形如大氣 神綿覺如醉 悠然水中宿
默對向天空 虛靈須定意 洪爐大冶身 陶熔物不計 神機自內變 調息聽靜噓
力松意須緊 鬆緊不滑滯 鷹瞻虎視威 毛髮勢如戟 筋肉遒欲放 支點力滾絲
螺旋力無形 遍體彈簧似 關節若機輪 揣摩意中力 筋肉似驚蛇 履步風卷席
縱橫起巨波 若鯨游旋勢 頂上力空靈 身如繩吊系 兩目神凝斂 聽內耳外閉
小腹應常圓 胸間微含蓄 指端力透電 骨節鋒棱起 神活逾猿捷 足踏貓距似
一觸即爆發 炸力無斷續 學者莫好奇 平易生天趣 身動似山飛 力漲如海溢
返嬰尋天籟 軀柔似童孺 勿忘勿助長 升堂漸入室 如或論應敵 拳道微末技
首先力均整 樞紐不偏倚 動靜互爲根 精神多暗示 路線踏重心 足腕如蹙泥
鶻落與龍潛 渾身盡爭力 旋轉謹穩准 鉤挫互用宜 利鈍智或愚 切審對方意
隨曲忽就伸 虛實自轉移 蓄力如弓滿 著敵似電急 蓄意肯忍狠 膽大心要細
劈纏鑽裹橫 接觸揣時機 習之若恆久 不期自然至 變化形無形 周旋意無意
叱吒走風雲 包羅小天地 若從跡象比 老莊與佛釋 班馬古文章 右軍鍾張字
大李畫 玄妙頗相似 造詣何能爾 善養吾浩氣 總之盡抽象 精神須切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