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打也叫散手,古時稱之爲相搏、手搏、技擊等。簡單而言就是兩人徒手面對面地打鬥。散打是中國一個主要的表現形式,以踢、打、摔、拿四大技法爲主要進攻手段。另外,還有防守、步法等技術。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武術散手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條件下逐漸演變發展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散手不同於拳擊,也不同於跆拳道,更不同於用頭頂、肘撞、膝擊的泰拳和不能用腳,只能用摔、攔、擒方法的柔道等項目;由於散手設擂比試,又不同於西方國家有攬繩的自由搏擊,也不同於日本的空手道、相撲、格鬥術,以及法國的忍拳等。武術散手要求『遠踢、近打、貼身摔』,它的民族形式不是凝固的,也不能理解爲『過去形式』、『歷史形式』或『傳統形式』。民族形式有鮮明的時代性,因此形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變的、演進的。
反映武術特殊本質—-技擊性
散手運動形式,突出地反映出武術的特殊本質——技擊性,同時又明顯地區別於使人致傷致殘的技擊術,不包含致人於死地的絕招妙計。散手規則嚴格規定了不准向對方後腦、頸部、襠部進行攻擊,也不允許使用反關節動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運用武術各種流派的技法。
散手運動的內在特點,決定了它以相互對抗的形式來表現,所以,散手的基本形式就是對抗性。這種對抗,是在雙方掌握了散手的基本動作和基本技術,經過一段的訓練,在沒有固定格式的情況下,在規則規定的範圍內進行較技、較勇、較智,一分上下。
散打具有很大的攻防作用,有攻必有防,攻防是一對矛盾體,在散打中雙方總想辦法擊中對手,而不被對手擊中,運動員總是在這種條件下進行訓練的。經過長期訓練運動員掌握了散打技術,遇敵而不慌,與敵方突然襲擊的一瞬間能迅速地做出相應的防守和防反動作。在激烈的打鬥中擊中沒有經過散打訓練的人較爲容易,同時也能防守對方的一些進攻,即使被對方擊,抗擊能力也比一般人強。
健體防身 磨練品質
通過學習和訓練散,能夠發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韌、靈敏等素質;同時散手又是一項以抗性體育運動,可以發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鍛鍊。堅持散手訓練,可強筋骨,壯體魄。
散手是以雙方互相對抗爲運動形式,這就要求練習者在實踐中正確把握進攻的時機,防守要到位,反擊要及時,從而建立正確的條件反射;同時還要針對不同的對手和雙方臨場的變化,提高應變能力,以及提高擊打和抗擊打的能力,這一切都完全起到了掌握防身自衛和克敵制勝的技能的作用。
初學散手,要忍受拉韌帶的痛苦;攻防練習,要承受擊打和抗擊打的皮肉之苦;進行實戰,要克服膽怯、猶豫、緊張、魯莽等不良心理反應。散打是一項對抗性很強的運動,通過長期的散手訓練,可以培養練習者勇敢、頑強、機智、果斷、靈活等精神,進而形成成熟、穩健、積極向上的優秀品質。
競技觀賞與交流
武術搏擊有很強的生命力,延續到現在,除與社會文化背景以及運動的本身特點有極大關係外,其搏擊形成所具備的較高觀賞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散於比賽不僅刺激、激烈,而且鬥智、鬥勇,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日益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與興趣。
中國武術徒手搏擊,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傳到日本,當時稱『唐手』,後來改稱『空手』。如今有許多國家的武術愛好者不僅喜愛中國套路技術,而且喜歡散手運動。通過與各國選手較技,不僅可以促進國際武藝交流,將中國散手運動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進各國運動員之間的了解和發展,促進國際文化交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