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60|回覆: 0

[思維啟發] 『統戰』有方爲什麼戰國時人才都往秦國跑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8-16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們知道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去世時已七十五歲,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國君之一。可以這樣講,在康熙之前沒有人在位時間超過他。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秦孝文王,正式即位只有三天就死了,因爲他父親在位的時間實在太長了。秦孝文王的兒子,秦莊襄王(前281前247),就是秦王嬴政的父親,主政三年也去世了。三年以後,秦王嬴政繼位就在秦王嬴政即位的那一年,李斯風塵僕僕地來到了咸陽。李斯是楚國人,年輕時在地方做基層小吏,覺得生活清苦,工作壓力很大,又沒什麼油水,就想換工作。他念過書,所以就跑到齊國稷下學宮,向荀子學帝王之術。他的同學中有著名的韓非。他學成以後不想回楚國了,因爲他覺得楚王很昏庸,而其他國家呢,沒什麼機會,只有秦國有發展,於是就到秦國去了。

商鞅,本來什麼也不是,去了秦國,封爲上卿;范睢,一介平民,到了秦國,成爲國相。李斯也去了。李斯去的時候,是秦莊襄王三年(前247)。他先投奔呂不韋門下,不久,秦王嬴政即位了。李斯剛開始在呂不韋門下當門客,後來呂不韋覺得這個人很有本事,李斯也處處表現自己,就慢慢地提升爲客卿,當過郎官,當過長史。這時候秦國的大權掌握在呂不韋手裡。這時嬴政已二十多歲了,爲了不讓他掌權,趙太后和呂不韋一直拖著不給他行冠禮。

『統戰』有方爲什麼戰國時人才都往秦國跑

『統戰』有方爲什麼戰國時人才都往秦國跑

影視劇中少年嬴政形象

始皇九年(前238),22歲的嬴政終於加冠親政。他首先拿掉了嫪毐,清除了嫪毐勢力。嫪毐是秦王母后的情人。然後除掉呂不韋,逼迫他的母后趙太后放下了權力。嬴政掌實權了。

秦王嬴政即位後不久,曾發生了一件事。韓國的一個水利工程師,名叫鄭國,被發現是個間諜。韓國離秦國最近,秦國老去攻打它,每次韓國被攻打後就割讓土地。韓國受不了了,有人就給韓桓惠王出了個餿主意,派一個水利工程師鄭國,到咸陽去遊說:秦國的關中水利條件這麼好,但是還經常有旱災、水災,就是缺乏水利設施。你要興修水利,我就是水利專家,我可以幫你修渠。秦國當初拿下巴蜀以後,曾經興修了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爲糧倉,是世界水利史上的著名工程,是秦國的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的。那麼這個好處,秦國人是知道的,所以就在關中修渠,這是嬴政剛即位的次年。每年發動數以十萬的民夫修渠,因爲修水利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拖住了秦國東進的步伐。修了幾年後,鄭國的真實目的最終被發現了,原來這個傢伙借興修水利之名,行疲秦之計,意在阻止秦國東征六國,所以他是一個間諜,秦國上下一片譁然。

這件間諜案被鬧出來,好像是偶然的,其實也有其必然性。爲什麼呢?因爲秦國這個時候,已經是非常強大了。秦國的強大離不開客卿貢獻,過去這些人確實有本事,也帶來秦國的發展和輝煌,現在秦國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了,好像這些人的重要性,也就不那麼顯著了。加上外來人才對秦國本土的官員的利益有擠壓作用,雙方矛盾就更尖銳了。

秦王雖然容許了鄭國繼續修渠,可是這件事對於秦國對外來人才的政策不能沒有影響,因此,在呂不韋退休,秦王嬴政主持朝政後,大約是在本土官員的強烈要求下,嬴政發布了一個【逐客令】,解去所有在秦國任職的六國客卿的職務,驅逐出境,李斯也在其列。在這個情況下,李斯就寫了著名的【諫逐客書】。

【諫逐客書】是非常有名的一篇文章,他歷數秦穆公以來秦國重用客卿的成就,特別是秦孝公以來,商鞅、張儀、范睢等輔佐秦君,變法圖強的歷史經驗。認爲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爲客者逐,這不是把人才往敵國推嗎不是讓這些客卿,到敵國那去就業嗎?對秦國有什麼好處呢?這就像授敵以兵器,資盜賊以糧物嗎?秦王嬴政讀到這篇【諫逐客書】,他幡然醒悟,馬上召回李斯,取消【逐客令】。

秦王嬴政審時度勢,知錯就改,收回成命,很有領導風範,李斯也由此得到重用。

『統戰』有方爲什麼戰國時人才都往秦國跑

『統戰』有方爲什麼戰國時人才都往秦國跑

李斯與秦王嬴政

很有意思的是,李斯一方面力諫秦王,挽留六國人才,另一方面,在輔佐秦王兼併六國的戰爭中,提出他的戰略重點打擊對方的人才。

【史記李斯列傳】是這麼講的: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什麼意思呢?首先重金收買,收買不成,派刺客暗殺,暗殺也不行,就用離間的辦法,破壞對方君臣的關係,等敵國人才被破壞了,然後就派重兵收拾對方。

這只是理論上的嗎?不是,我們看幾個實例吧。先看一個最經典的例子。秦王政十八年(前229),秦王派王翦帶兵,準備一舉攻下趙國,卻遭遇趙國名將李牧和司馬尚的抵禦。王翦採用反間計,用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賄賂趙國派往秦國的使節,使之詆毀李牧和司馬尚,最終除掉了李牧。李牧死後,王翦勢如破竹,大敗趙軍,並殺了趙軍主將趙蔥,攻下趙國的東陽,俘虜趙王遷。趙國原來的各處土地,入爲秦地,成爲秦郡。李牧是戰國時期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一般認爲,戰國有四大名將,秦國兩個,白起和王翦,趙國兩個,廉頗和李牧。廉頗被離間計陷害,出走魏國,客死在楚國;李牧也是被離間計陷害,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陷害。李牧拒絕交兵權,趙王派人把李牧取代了;李牧不服,趙王派人把他抓起來殺了,把司馬尚職務也撤了。

再舉一個齊國的例子。齊襄王的遺孀,叫做君王后,她是齊襄王在民間在睢給人家做傭工的時候認識齊襄王的,她覺得這個小伙子不是一般人,就跟他確定了戀愛關係。最後,齊襄王繼位爲王,所以她也當了王后。歷史記載,君王后在她丈夫齊襄王死了以後,主持國政。她去世後她弟弟後勝輔政,輔佐齊國的末代國王田建。秦國收買、賄賂後勝及其身邊的人。他們被收買後,不但故意勸說齊王放棄強軍備戰,故意不發展軍備,而且對秦國吞併六國的戰爭,採取隔岸觀火、不聞不問的態度。等到六國先後滅亡,秦國就把屠刀轉向了齊國。這個時候五國都被滅了,齊國孤立無援,再想抵抗,爲時已晚了。

我們發現,破壞對方人才的策略,不僅僅是李斯的主意,也是秦國的一個長期的政策。

我們前面講范睢,就曾經使用離間計,成功地讓趙國撤掉老將廉頗,而找紙上談兵的趙括來取代,導致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大敗,元氣大傷。秦莊襄王時期,還用重金收買魏國的大將晉鄙的門客,讓他離間魏安釐王跟他的兄弟信陵君的關係,使得信陵君再次被剝奪了兵權。

如果說,以前的這些例子,是偶爾爲之的話,那麼在李斯輔佐秦王時,用收買離間乃至暗殺的手段搞掉對方的人才團隊,就已經被定爲與秦國對外戰爭相輔而成的一個國策了。

當然這種國策、這種策略能夠實行,使得六國的人才凋敝,能人下、庸人上,不光是秦國的戰略成功,還需要六國國君本身的昏庸才能做到。

總之,秦國的統一戰爭,不光是有制度建設基礎,有強大的軍隊和充足的經濟條件,還和它的對外戰略也有密切關係。對外戰略如果失誤,再強大也無濟於事,至少是事倍功半。

秦國在發展過程當中,它隨時調整自己的戰略,在選擇戰略目標的先後重點上,能夠根據情況的變化、本國形勢和國際形勢的變化,隨機應變,所以能最終取得成功。

歸納起來說,秦國的對外統一戰略有三:

第一,把握時機,選擇準確的打擊對象,避免六國過早地聯合起來對付自己,就是在自己不很強大的時候,要鞏固好後方,練好內功;

第二,分化瓦解,遠交近攻,交替運用剛柔兩手,對遠的和近的進行掌控,在近攻時,有外交和軍事兩手,拒止介入,防止遠處的強敵介入,逐漸壯大自己,削弱對方;

第三,重點打擊對方的人才,與此同時,瓦解敵國的執政團隊,爲最後軍事上消滅對手,掃清障礙。那麼當對方的執政團隊被消滅以後,人才沒了,最後要收拾對方,找個藉口就行了。

【史記】記載秦王嬴政統一天下之後,解釋說爲什麼消滅六國呢?【資治通鑑》裡也有記載,只是不如【史記》裡清晰。他說這聽起來就很好笑,都是藉口嘛當初韓王說好的,交土地,交玉璽,請爲藩臣,卻背約了,反而與趙、魏合縱對付我們,所以我出兵把它滅了;趙王派他的相李牧前來約盟,我就把他質子歸還給他了,但他背棄盟約,還攻打我太原,所以我派兵把他抓了,之後他的公子嘉居然自立爲王,所以我把他滅了;魏王約好的要入我大秦,最後居然跟趙、韓聯合起來攻打我大秦,背信棄義,所以我派大兵把他滅了;楚王說好了獻青陽以西的國土,但背棄承諾,反而侵犯我的邊疆,所以我發兵把它滅了;燕王昏亂,他派荊軻來刺殺我,所以我把他滅了;齊王聽他執政大臣的主意,斷絕跟秦國的來使,想作亂,所以我把它滅了。你看看,這就是霸權。

因爲人才沒了,六國已經不再是秦國的對手了,所以要把它滅掉,去找個藉口就是,隨便說你答應了要服從我,然後又不服從,那我就把你給滅了。你看,所有的託詞都是一樣的。

秦國的統一,一般都從商鞅變法算起。六世之餘烈,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正好是六世,到秦王嬴政,統一天下。

在這個過程當中,除了商鞅變法帶來的制度紅利,我們看到,以都江堰、鄭國渠爲代表的水利,在秦公大墓里發現的鐵製農具,都反映了秦國的經濟生產力在當時有很高的水平。還有,我們看到的兵馬俑所體現的它的軍事實力。

這些都是硬實力,實實在在的。那麼它軟實力方面,比如說對外發展戰略,對外交往上,至少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一個就是著名的遠交近攻的戰略,第二個是不拘一格的延攬人才。

從現在國際關係角度看,秦國它在地緣政治環境當中比較好的把握了它的優勢。如果從地理位置來說,秦國其實並不是處於中原。但是事實上秦國正是把握了這樣一種地緣的,就是和中原各國之間的接觸,並不是那麼密切的情況下,它先發展大後方,先擴展自己的實力,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然後在獲得話語權之後,再來展開地緣政治的。

這種外交,就是剛才提到的,遠交近攻。和地理位置比較遠的國家,建立起一個比較平穩的關係。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能夠一步一步地,再向地理位置比較靠近秦國的這些國家之間,展開一些博弈。在這些博弈當中,一步一步蠶食這些國家的領土。

另外一個就是它的同盟戰略。遠交近攻也好,合縱連橫也好,都是用來拆散六國聯盟的,至少在秦國吞併戰爭中,能有效拒止他國干預。首先,所有瓦解六國同盟當中,很重要的是要爭取齊國,即使不與秦結盟,至少要保持中立。

秦國在它統一六國的過程當中,這種大戰略的發展思路,是非常清晰的。當然這也非常得益於他所用的從六國過來的這些人,給他提供了很好的戰略視角。因爲六國的這些人才,他們對六國內部情況,有比較清楚的把握,在爲秦國獻言建策的時候,能夠真正把握到六國的命脈所在,讓秦國在推進它的大戰略過程中,比較順利地展開。

進一步說,【孫子兵法】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就是說像秦國,儘管它經濟上的,生產力水平它再高,它經濟再發達,與齊國比,至少不分伯仲。齊國有漁鹽之利,齊國商業一直很發達。秦軍事上很強大,趙國軍事也不差,戰國號稱有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廉頗、李牧就是趙國的。秦國如果真正蠻幹的話,以一敵六,這肯定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但是,在六國來的一些人才,給他策劃的時候,他能知己知彼。所以他一開始他就在這個外交上和在這個謀略上比較用心。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他一定要防止六國聯合起來,這是他一個重心。六國聯合的苗頭一出現,他就分層次的,破壞他們之間的關係。

第二個就是他一定要破壞對方的重要人才。到李斯寫【諫逐客書】,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之後,【資治通鑑》裡有一句話就講,李斯獻策以重金去收買六國的人才,不能用財收買的呢,那就用刺客,然後如果還不行,就施離間計,最後再以良將隨其後,滅掉對手,打擊對方的人才,把對方的人才收買、驅逐、消滅,讓他不能在自己崗位上,爲他們的國家效力。

這個做法很厲害的,李牧、廉頗這類頂級軍事人才,逃的逃、殺的殺。還有齊國也是,齊王身邊的人都給收買了。

總之,用了防止對方結盟、破壞對方人才這樣兩個戰略。爲什麼別人不懂這些戰略呢?六國的謀臣也懂呀,你可以打散我聯盟,爲什麼我不可以搞一些聯盟呢?六國也有人張羅這件事,你可以打我的人才,我也可以打你人才。

所以第三個條件,要讓這兩個戰略要發揮作用,還要六國自己國家的領導層比較昏庸,這些謀略才能起作用。魏安釐王就聽讒言把信陵君排擠走了。因此你的領導人昏庸,這樣秦國的計謀才能起作用,你不昏庸,它計謀也不起作用。所以在君主時代,領導人的本身的素質過不過硬,很重要。而這時候秦國相對來說,它運氣也很好,秦孝公以來的國君,有壽命很短的,但都是明君。

秦王嬴政在打天下的時候,他能夠採納各種諫言。秦孝文王、秦武王在位時間短,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莊襄王都是賢明的君主。離間信陵君就是莊襄王在位時。秦國的領導層,這一百多年來,總體上是比較精明的。再看魏冉,在秦昭襄王的時候掌政,頗爲專權,但給秦國立了大功,秦滅六國的基礎,呂思勉認爲就是他打下的。

因此,戰略是一方面,戰略能不能落地起作用,還要看領導層是否賢明,同時對方君主是否配合。六國領導層比較昏庸,往往配合默契地幫助秦國實施自己的謀略。

比如,趙武靈王稀里糊塗,要把國家分兩半,王位早早地給了二兒子趙荷(趙惠文王),後來又不甘寂寞,異想天開要分一半給大兒子趙章,弄得兄弟相殘。

又比如,燕王噲要把國家讓給子之,鬧的國家都滅亡了。齊閔王也是,被蘇秦忽悠了之後(也有說是蘇代),最後被燕國樂毅幾乎滅了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城沒有被拿下。楚懷王被秦國騙到武關,客死異鄉。

你看這幾個國家的國君,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特別是齊國,經過那一次被燕將樂毅打擊的戰爭,實力大損,所以這個六國的國君,包括他的團隊都有問題。

再看戰國四大公子,孟嘗君使用的無非雞鳴狗盜之輩,平原君不識毛遂這樣的人才,春申君愚蠢地被人害死。四大公子中信陵君算最強的,但是也被王兄排擠,本人也缺乏審時度勢的胸襟氣度。王族出身的四大公子,總體上不能跟秦國的客卿相比。所以秦國的這些戰略,遠交近攻也好,破壞對方的盟友關係也好,打擊對方人才也好,之所以能夠多起作用,都是跟對方的管理團隊比較昏庸有關。六國的這些管理團隊,多數靠血統上位,四大公子都是王室家族的人。跟秦國不一樣,秦國這些文臣武將,大多數是通過軍功上來的。商鞅也是打了勝仗,收復河西,才被封爲商君的。非功臣不侯雖然是實行於西漢,實際上是肇端於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