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yī(弌、壹)
【構造】指事字。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都是畫的一橫,是古人的記數符號,可能是畫的一道,也可能是一個籌碼。隸變後楷書寫作一。爲了漢字的書寫勻稱,後來另加聲符弋寫作『弌』。現在『一』作爲部首不是從意義的角度設立的,而是作爲一部分字的共有標誌爲便於查檢而定的,故在不同的字裡標誌的東西是不同的。
【本義】【說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弌,古文一。』這是根據當時的社會思想所作的解說,是引申義。本義當爲數位一,最小的正整數。
【演變】本義爲數字一。大寫用『壹』:數者,~、十、百、千、萬也|~日不見,如三秋兮|頭~個|第~|唯~。又用作序數,指第一:不顧父母之養,~不孝也|~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古人認爲一是數之始,故又引申指萬物的起始,本源,原始的混沌之氣:~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道生~,~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單一則不分,故引申指相同,協同,同樣:百將~心,三軍同力|眾人相~,則百人有餘力矣|異趣而同歸,古今~也|~視同仁|千篇~律|長短不~|統~|~樣|~致。又引申指精專不分,純而不雜: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也|~心~意|~意孤行|清~色|專~。由不分,又引申指整個,完全,滿:~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市人皆笑信,以爲怯|而或長煙~空,皓月千里|~生~世|~身是膽|濟濟~堂|耳目~新|~屋子人|~概。又引申指某,某一:且說朝廷官里,~日到偏殿看玩寶器|~朝~夕|~天早晨|~年夏天|有~回|~旦。又引申指另外的:【紅樓夢】~名【石頭記】。又引申指每:~年一度游山寺,不上靈岩即虎邱|~人唱一曲。一爲最小數,故又引申指少許:不替孟明,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眚掩大德|~中示多,多中示~。用作動詞,又表示使一致,統一:『孰能~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之。』|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人之耳目也|平四海,分九州,同好惡,~風俗|六王畢,四海~。引申指使一樣,均平:事業聽上,莫得相使~民力|在鎮六周歲,兵甲完利,井賦均~。人身爲一體,故又引申特指自身:載營魄抱~,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用作副詞,也寫作『壹』,表示實在,確實:子之哭也,~似重有憂者|頃襄王,其子也,秦輕之,恐~舉兵而滅楚|子在君側,敗者~大,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請止|~定。又表示一旦,一朝:燕客蔡澤,天下雄俊弘辯智士也,彼~見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奪君之位|孝武~怒,則大臣莫保其性。又表示一概,都:王事適我,政事~埤益我|舉事無所變更,~遵蕭何約束|家事大小,汝~承之。又表示居然,竟然:寡人之過,~至於此乎?|范叔~寒至此哉,乃取一綈袍賜之。又表示偶然:匹夫~爲不信,猶不可,單斃其死(都免不了死亡)|伯石之汰也,~爲禮於晉,猶荷其祿,況以禮終始乎?又引申指忽然:夫物之~存~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七年之中,~與~奪,二三孰甚焉?又引申指稍微:目所~見,輒誦於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又引申指最初,初次,開始,剛剛:湯~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天~亮就走了。又表示每逢:~說到這事就來氣|~看見他就跑。又引申指極,甚: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怪之。用在重疊的單音節動詞或者動詞與動量詞之間,又引申表示短暫或嘗試:到外面走~走也好|等~等再說|聽~聽|笑~笑|動~動|吹~下|問~聲|瞅~眼。又表示動作或情況猛然發生或突然出現:往上~舉|兩眼~瞪|眼前~黑|~下子愣住了。又表示隨著動作或情況一下子發生而產生了相應的結果:~聞人之過,終身不忘|黃鶴~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失足成千古恨|~見如故|~閃而過。又引申指事物某些方面的一個方面:~則以喜,~則以懼。又表示或,又:~張~弛,文武之道也|不知彼而知己,~勝~負|~陰兮~陽,眾莫知兮余所爲。組成『一……就……』的格式,表示動作的持續、順承或條件、因果關係:~別就好多年|這事~說就過去了|~著急就忘帶了。
又用作助詞,表示加強語氣,程度深:拔劍割肉,~何勇也!|羅敷前致詞:使君~何愚?|上有弦歌聲,音響~何悲!
又用作我國民族音樂中工尺(chě)譜記音符號,表示音階的一級,相當於簡譜的『7•』。又用作姓。
注意:『一』的字頭後只標了陰平(一聲),但在具體語流中『一』是有變調的。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時念陰平,如:唯一、三減二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二聲),如:一半、一共、一定;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四聲),如:一天、一年、一點。
【組字】如今既可單用,也可作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仍設一部。凡從一取義的字皆與數目等義有關。
以一作義符的字有:二、三、弌、百。
來源: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
原標題:一yī(弌、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