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學方法啟示錄:他將愚人鈍人教成君子哲人
孔子講學圖。(圖片均爲資料圖片)
孔子教學方法啟示錄:他將愚人鈍人教成君子哲人
冉雍
孔子教學方法啟示錄:他將愚人鈍人教成君子哲人
子路
孔子教學方法啟示錄:他將愚人鈍人教成君子哲人
曾參自幼以孝出名。
孔門弟子品類複雜 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路魯莽 孔子對他們實行因材施教
孔子在我國古代率先實行教育改革。春秋以前,學在官府,受教育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孔子開辦私學後,提倡『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有機會入學。
在教學方法上,孔子一改以往生硬死板的教學方式,實行因材施教,使『愚者』(高柴)成爲有德之士,『魯者』(曾參)成爲大儒,『野人』(子路)成爲君子,『辟人』(子張)成爲『顯士』。能把這些『素質』不怎麼樣的學生培養成才,是孔子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
文字:鍾葵(除署名外)
孔子教學方法啟示錄
國學版逢周三、周四見報。來信可寄:廣州市人民中路同樂路10號廣州日報夜編中心 鍾志榮 郵編:510121 郵箱:gtdrh@yahoo.cn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開門招生
野人賤人大盜均可入學
孔子之所以被後人奉爲至聖先師、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是因爲他在春秋末期從事教育時間最長,所辦學校規模最大,招收學生人數最多,實行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最大,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
在春秋以前,入學讀書受教育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孔子從開辦私學開始,就打破常規,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讓平民子弟也有機會入學讀書,使原來不知文化爲何物的『賤人』也有機會系統學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進而學習『六經』(【易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春秋】),最終成爲『大人』,進入『君子』的行列。
既然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就意味著不管年齡大小、出身如何,都可以成爲孔子的學生。事實上,在孔門弟子當中,除孟懿子等少數人是貴族外,大多數來自社會中下層。如子路原是不知禮的『野人』,仲弓之父爲『賤人』,子張出身於『魯之鄙家』,顏涿聚原是『梁父之大盜』。有的學生年齡只比孔子小几歲,另外一些學生比孔子小四五十歲。
面對品類如此複雜的學生,孔子是怎麼對他們進行教育的呢?朱熹說:『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說,因材施教是孔子最重要的教學方法。春秋以前的官學,立足於『禁』和『敬』,教師用體罰和威脅等方式強迫學生讀書,並且要學生自幼養成盲從的習慣。孔子一改這種生硬死板的教學方法,他對學生總是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他注意觀察學生的所作所爲,聽其言而察其行,從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出發,施以不同的教育。
實行因材施教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了解每一個學生,即要有知人之明;其次要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教育,對教師本人的能力要求極高。孔子善知人,他的識人方法是『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考查一個人交什麼樣的朋友,觀察他爲達到一個目的所採用的方法,了解他安於什麼,不安於什麼)』。孔子精通六藝,在知識方面集古代文化之大成,所以無論對什麼學生他都能找到恰當的方法進行教育。
孔子欣賞『賤人』出身的冉雍的德行
幫助冉雍克服自卑心理
魯國人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小29歲,他以德行著稱,是孔門十哲之一。孔子很欣賞他的德行,曾經說過:『雍也可使南面(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做一個部門或一個地方的長官)。』
冉雍的父親是個地位低下的『賤人』,因而冉雍難免有自卑心理。孔子針對他的心理狀況進行因材施教,他說:『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耕牛產下之子長著赤色的毛、整齊的角,雖然不想用它作犧牲來祭祀,但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古代供祭祀的犧牲常用赤色的牲畜,一般不用耕牛,自然也不會用耕牛所產之子。孔子這番話的意思是,耕牛所產之子如果夠得上作犧牲的條件,山川之神一定會接受這種祭品。比喻冉雍的父親雖是『賤人』,但冉雍已經學業有成,社會不會因其父地位低下而捨棄他。
在孔子的教育和鼓勵下,冉雍克服了自己的自卑心理,成爲孔子門下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戰國時的荀況很推崇他,把冉雍和孔子並列爲大儒。
冉求字子有,亦稱有子,比孔子小29歲,魯國人。他多才多藝,長於政事,尤其善於理財,曾任季氏宰。他還精通軍事,於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師統帥,以步兵執長矛的戰術以弱勝強,打敗了齊國的軍隊。趁這次立功的機會,他說服掌握魯國政權的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多年的孔子,後來冉求由於幫助季康子斂財,受到孔子嚴厲批評。季康子問孔子算不算有仁德,孔子回答:『吾不知也。』
冉求性格謙退,孔子對他的教育很有針對性。有一次,冉求問:『聞斯行諸(一聽說有事要做就應立即行動嗎)?』孔子說:『行之(立即行動)。』
後來子路也問同樣的問題,孔子說:『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父兄在,哪能立即行動呢)!』孔子的弟子子華覺得不解,他問:『敢問問同而答異?』孔子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遇事猶豫退縮,所以我要激勵他;子路膽大好勝,所以我要抑制他)。』
冉求儘管有不少缺點,甚至曾被孔子宣布革出孔門,但他仍被後人認爲是孔門最有政治才幹的人物,被列爲孔門十哲之一。
孔子要子路改正好逞勇鬥狠的毛病
告誡子路好勇不可無義
孔子教育子路成才可以說是因材施教的典範。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因他曾爲魯國貴族季氏的家臣,又被稱作季路,比孔子小9歲。史書記載,子路出身微賤,生性粗野,好逞勇鬥狠,爲人剛強爽直,經常頭戴雞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豬皮裝飾的劍,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過禮儀慢慢誘導他,使他改邪歸正,改穿儒服,拜孔子爲師。
逞通好鬥是子路的缺點,孔子便在施教過程中加以糾正。有一次,子路問:『君子好勇乎?』孔子回答說:『義之爲上。君子好勇而無義則亂,小人好勇而無義則盜。』告誡子路首先要崇尚義,如果沒有義只有勇,無論身份高低,都會走上歪門邪道。
子路爲人耿直,光明正大,做事專一,對孔子忠心耿耿,不離不棄,保護孔子唯恐不周,不願孔子遭人非議,對孔子處理和南子、佛肸、公山弗擾等人的關係敢提意義,成了孔子的監督者。孔子說他可以管理千乘之國的軍事,又說:『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又發出這樣的感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小筏到海上去,跟隨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可見師生間感情之深。
在孔子的教導下,子路的進步很快,由野人變成言行一致的『君子』。在學問方面,孔子稱他已經『登堂』,但仍未『入室』。對他的好勇,孔子始終加以批評,他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指出子路好勇,很不可取。又預言子路如果繼續好勇下去,一定會『不得其死』。
公元前480年,衛國發生內亂,這時子路在衛國擔任孔氏宰。孔子聽說衛國內亂,便斷定子路必死,繼而聞報子路被砍成肉醬,時年已72歲的孔子感到悲痛無比。史書記載子路臨死也不忘禮儀,他的帽帶被人砍斷了,子路說:『君子死而冠不免』,於是結好帽帶便死去了。
個性鮮明的子路與冉求同爲孔門政事科的傑出代表,也曾擔任過魯國的季氏宰,被列爲孔門十哲之一。他聞過則喜的學習態度,始終如一的高尚品德深受後人好評。宋人程顥說:『子路亦百世之師。』
孔子挖掘曾參潛質傳以孝道
曾參雖『魯』成『宗聖』
孔子評價學生的缺點有一句話很著名,就是『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
要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學生的長處和短處,在這方面,孔子觀察入微,對每個學生的天賦和性格特徵都了如指掌。高柴字子羔,身高不到五尺,是個矮個子,其貌不揚,針對他天性愚笨這一點,孔子是怎麼教育的?因史料沒有記載不得而知,但他經孔子教導後相當有成就,子路就曾經推薦他當費地的長官,孔子還怕他不能勝任。高柴先後在魯、衛兩國四次爲官,歷任魯國費宰、郕宰、武城宰和衛國的士師,他爲官清廉,執法公正,廣受好評。他是孔門弟子中從政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個。可見只要教育得法,愚人也可成才。
曾參字子輿,16歲拜孔子爲師,是孔子晚年的學生。他的記憶力、理解力、口才等遠不如顏回、子貢等人,所以被孔子評價爲『魯』。曾參也有自知之明,他以勤補拙,刻苦好學,注重修身養性,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他爲人謹慎,待人謙虛,特別以『孝』出名。據說他和母親的感應很強烈,曾參出外,『母欲其歸,則齧指,而曾子心痛。』孔子正是看出他『孝』的特點,因材施教,把孝道傳給他,而曾參畢生實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原則,直到臨死前還叫弟子檢查自己的手腳,發現無損後才嘆道:『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從今以後,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於禍害刑戮了,學生們)!』他認爲自己肩負著傳播儒家思想的重任,任重而道遠。把得自孔子的真傳傳給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子思又傳授給孟子。這樣,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成爲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相傳他著述的【孝經】,在漢武帝獨尊儒術後,與【春秋】並列爲兩部最重要的經典。到宋以後,他更由賢升爲聖,被尊爲『宗聖』,在孔廟中的地位僅次於『復聖』顏回。
顏回與曾參,一個聰明絕頂,英年早逝;一個反應遲鈍,大器晚成。顏回早逝,令人惋惜;曾參以遲鈍之資終成大器,連宋人程顥也不得不佩服,他說:『參也,竟以魯得之(曾參這個人這麼遲鈍,通過不懈努力竟然也得到了孔子的真諦)。』程顥還說:『曾子傳聖人之學,其德後來不可測。安知其不至聖人?如言「吾得正而斃」,且休理會文字,只看他氣象極好,被他所見處大。後人雖有好言語,只被氣象卑,終不類道。』
孔子告誡子張不要太偏激
子張雖『辟』成『顯士』
被孔子評價爲『辟』的顓孫師,字之張,陳國人。他出身微賤,據說還犯過罪行,經孔子教育後,終成『顯士』。
他好學深思,喜歡與孔子討論問題,但觀點往往比較偏激,不符合孔子的仁義之道。如有一次他和孔子討論『士人怎樣才算通達』的問題時,子張認爲士人在諸侯國中有聲望,在大夫家中也有聲望就是通達。孔子糾正他的觀點,指出『聞』與『達』的區別,他說:『是聞也,非達也。夫達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國及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國及家必聞(這是聲望罷了,不是通達。所謂通達,應該質樸正直,好行義事,善於體察別人,對人恭敬有禮,無論在哪裡,行爲準則都一樣。而那些講究聲望的人,表面追求仁義,行動與之相違,以仁義自居,大言不慚卻可能在國在家都有聲望)。』
子張和卜商(字子夏)都是孔門中出眾的人才。子貢問孔子:『師與商孰賢?』孔子回答說:『師也過,商也不及。』『過』就是看問題和處理事情過分偏激,所以孔子要糾正子張的觀點和行爲。教育子張不管什麼時候都要記住『忠信篤敬』。孔子說,無論站立行走或是坐在車中,要讓『忠信篤敬』這幾個字時時出現在面前。因爲只有奉行『忠信篤敬』的原則,才能到處都通行無阻。子張牢記孔子的教訓,把『忠信篤敬』這幾個字寫在腰帶上,以示終身不忘。孔子死後,子張獨立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說,是『子張之儒』的創始人。
端木賜(字子貢)是孔門弟子中最能言善辯之人,是孔門言語科的代表人物。
史書稱:『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孔子之所以經常批駁子貢,是防止子貢走入狡辯的歧途。子貢天資聰穎,孔子說顏回比他更聰穎,使他驕傲不起來。子貢很善經商,家境非常富有,子貢認爲自己富而不驕已經很不錯了,孔子說:『不如富而好禮』,使子貢啞口無言,對孔子佩服得五體投地。
經過孔子的教育和指點,子貢在言語方面突飛猛進,成就顯著。他和子路一文一武,成爲孔子的左輔右弼。子貢廣交公卿,擅長外交,爲孔子與各國君主交往穿針引線,當魯國受到齊、吳兩國的威脅後,他挺身而出,在齊、吳、越、晉諸國間遊說,使吳國攻齊,從而保全了魯國,並引起諸侯國間力量對比的連鎖變化。正如【史記】中所說的:『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