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08|回覆: 0

[中醫理論] 經筋釋義十論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30 12: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經筋概念的本源性

經筋概念何解?『經』,主要有三種見解,一是指十二經脈,二是指虛詞,三是指編織,如織物的縱線;『筋』,較爲公認的認識主要有兩種,一是指肌腱,二是指整個軟組織。那麼,經筋概念的本源性意義如何?

【釋義】『經筋』之『筋』,其概念及理論闡釋,【內經】全書散見,幾見各篇。如【素問·痿論】言:『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也。』筋是『五體』之一,主要結聚於關節骨骼部,爲肝所主。因此,【內經】中『筋』,分布有位,意義廣泛,所屬專主,功能特定。

然而,【靈樞·經筋】首次見有『經筋』概念提出,後世醫家對經筋發揮多宗此論。在本文中,『經』『筋』聯用,僅見本篇,並成專詞,漸以俗成,歷代沿用。很多學者認爲,經筋本意等同於『筋』,僅是強調了從經脈角度對筋的分類與概括。

靈樞·經筋】認爲,十二經筋是有形有狀有功能的類似條索狀的組織組成,與十二經脈的其他部分一起組成人體的經絡系統,是十二經脈氣血輸布於筋骨肌肉關節的體系,是附屬於經脈的筋肉關節體系,是十二經脈外屬部分。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筋』的解釋是:『筋,肉之力也。從力,從肉,從竹。』說明『筋』既是指肌腱,又包含肌肉、韌帶等在內的附著在骨骼與關節周圍的組織,即可謂是人體軟組織的總稱。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經筋』的解釋是:『經,織也;從糸,坙聲。』其本意是指織物的縱線。人體中『筋』的走向也多縱向,所以用『經』總結筋的分布。

經筋與十二經脈關係主要包括:功能活動有賴於十二經脈氣血濡養調節;循行分布與十二經脈相應;形質上體現十二經脈對肢節的聯繫;使十二經脈在身體結構上的聯絡更趨穩定、完整、有機、柔韌、動態等。

•經筋分布的多維性

如何認識經筋的分布?經筋分布是否爲縱線?如何認識經筋在分布過程中的結、聚、散、絡現象?經筋分布所過是一維還是多維?

【釋義】對於經筋的分布,張景岳【類經】所說:『十二經脈之外,而復有所謂經筋者何也?蓋經脈營行表里,故出入臟腑,以次相傳;經筋連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雖經筋所行之部,多與經脈相同;然其所結所盛之處,則惟四肢溪谷之間爲最,以筋會於節也。筋屬木,其華在爪,故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於輔骨,結於肘腕,繫於膝關,聯於肌肉,上於頸項,終於頭面,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此經脈經筋之所以異也。』其分布路線,大致與十二經脈路線相同,遍及人體的前、後、左、右和頭、面、四肢。十二經筋主要分布於人體體表與四肢,多結於關節部分。

內經】描述經筋循行分布以經脈爲綱紀,其無臟腑屬絡關係。即十二經筋把人體筋膜系統歸類成十二部分,每一經筋,根據其循行路線、聯繫部位及其方向,分別有不同的命名,如沿本條經筋縱行循行路線分布的部分稱之爲『直行者』;把未沿本條經筋縱行循行路線分布的部分,但與本條經筋聯繫密切的部分稱之爲『邪(斜)行、支者、別者、邪(斜)外』等。

靈樞·經筋】對於經筋循行起止有詳盡描述,經筋的循行分布以經脈路線爲基礎,每條經脈的經筋,其體表循行分布與同名經脈的循行分布基本一致,遵循經脈分布的特點。張介賓總結說:『凡十二經筋所起所行之次,與十二經脈多相合。』但是,經筋循行既與經脈循行有關,但又不完全受經脈制約,其循行範圍較之同名經脈亦有其不及或所過。

經筋循行於體表,通過有規律的密集分布,強而有力的聯結與聯繫,使肢體呈現藤攀狀、網絡狀、層次狀、框架狀、編籠狀的結構,無論上下肢,還是在軀幹,基本將肢體網織成一個立體結構。特別是在關節部位,其縱、橫、豎,前、後、側,點、線、面,呈現出經筋的三維立體構織,以利於經絡氣血通過經筋滲灌與濡養肢體,從而維持肢體結構穩定及肢體靈活運動等,此也補充了十二經脈未能到達之處。

各經筋在循行中還在踝、膕、膝、股、膊、腕、肘、臂、腋、肩、頸等關節或骨骼處結聚。特別是足厥陰經筋,除結於器,並能總絡諸筋。諸經筋的結聚處、止點處,其實就是以肌腱等組織爲主組成的較大條狀、束狀、片狀、爪狀結構,從縱、橫、面、層角度來看,也是局部的多維結構。有研究認爲,經筋的止點,不能用『點』概念來概括,因不少止點呈條束、片狀,如足太陰經筋『其內者著於脊』,附著於脊柱上,呈條束狀。

經筋分布多維性結構,也決定了後世經筋診治理論的豐富與診治手段的多樣性。

•經筋循行的向心性

經筋循行方向爲何呈向心性而未成雙向性或呈經次相傳性?這種向心性是否影響經氣流注並對肢體運動有所影響?

【釋義】十二經筋中手三陽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外上行,結於角(側頭部);手三陰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內上行,結於賁(胸膈部)。足三陽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外上行,結於頄(面顴部);足三陰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內上行,結於陰器(陰部)。也就是說,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末端,結於關節,終於頭身,呈向心性的循行匯聚。

經筋的這種向心性循行模式的意義在於以下幾點:一是顯示十二經筋有別於十二經脈『行血氣而營陰陽』的生理功能;二是表明十二經筋單向循行顯示其有別於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與以次相傳;三是強調十二經筋『各有定位』,要用標本與根結理論解釋與指導應用;四是突出經筋的這種向心性分布特性,提示經筋接受十二經脈氣血滲灌的先後有序性,在病理方面有輕重緩急性,並爲臨床提示十二經筋病情的主次性與標本根結兼顧,以及對經筋治療方法有理論性的指導作用。

•經筋聯繫的特定性

根據經筋循行與分布,特別是結、聚、交、合的特點,體現經筋怎樣的特定聯繫性?這種聯繫性的意義何在?

【釋義】十二經筋在循行過程中,手足陰陽經筋主要循行於體表,部分經筋內行於胸腹廓中,不入於五臟六腑。這種最主要的特定聯繫,意在顯示與說明不要完全應用臟腑理論或經脈氣血流注理論解釋十二經筋的生理與病理。

手足三陽經筋與手足三陰經筋之間沒有表里相合的關係,這種聯繫的特殊性,意在顯示與說明經筋病生理與病理之間沒有像十二經脈生理與病理那樣的表里經之間的相互傳變或逆經與順經傳變。

十二經筋在循行分布途中在人體某些特定部位通過不斷結、聚、交、合等,使經筋間發生相互聯繫,表明這種聯繫疏密有致,因用而設,因形而構,因動而異,因部而變。

十二經筋在循行分布中多結聚於四肢關節部,呈現出『以筋會於節』的特定聯繫特性。如手六經筋在腕、肘、肩等部位,足六經筋在踝、膝、踵、髀等部位,都是經筋重點會結之處,以保證四肢各關節穩定與保持運動等功能。

在某些特殊部位,有十二經筋的集中結聚分布,而且是多條經筋結聚於同一部位。如足三陽、手陽明之筋皆結於頄(面顴部);足三陰、陽明之筋皆聚於陰器(生殖器);手三陰之筋結合於賁(胸膈部);手三陽之筋結於角(側頭部),這既是對標、結理論的經筋形質化的體現,也說明這些部位的重要性。

十二經筋間通過循行過程中的相交、相合顯示經筋間交合的特定聯繫。如足陽明之筋『合少陽』『上合於太陽』,足少陰之筋『並足太陰之筋』『與太陽之筋合』,手少陽之筋『合手太陽』以及手少陰之筋『交太陰』等。通過相交、相合,說明經筋之間彼此有相互協調、溝通、聯絡、整合、強化、固定等作用。

•經筋功能的多元性

十二經筋有何生理功能?其通過『筋之力』而體現的運動功能,還是有其他多重功能?經筋功能是否呈多元性?

【釋義】筋的形態與分布,決定了經筋的基本特性與功能。經筋分類不同,功能屬性有別。手足三陽行於外,其筋多剛,手足三陰行於內,其筋多柔。而足三陰、陽明之筋皆聚於陰器,故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此又筋之大會也。』根據筋肉形態和功能之別,又有大筋、小筋、膜筋等區別,如大筋附於骨屬,維筋維繫柔筋,緩筋爲腹內柔筋,而普筋乃脊內之筋,在腸胃之後。

因此,經筋包含了維繫形態、利於運動等方面的作用,顯現其功能多元化。第一,聯絡四肢百骸,以維絡周身組織,固定保護內臟。十二經筋在全身各關節部位結聚,從而使得周身百骸相互聯結,使軀體各部保持一定的位置,從而使人體固定有形,體態正常;同時,十二經筋縱橫交錯,結聚散絡,廣泛分布,遍於全身,使人體成爲一個有機整體。足太陰經筋分布於胸腔、腹腔,並附著於脊,對於位於體內臟腑,有保持固定位置的作用。第二,主束骨而利機關,以司關節運動。經筋共司關節運動通過三個環節實現。一是通過『束骨』。經筋通過束骨,相對穩定骨關節以約束骨骼活動度。二是通過筋的強而有力的連屬。骨與骨的連接就是關節,經筋附著於活動度相對較大的四肢骨骼關節,以主其各種運動。肢體的內收外展、軀幹的屈伸仰俯,活動有度,這個『度』是由筋來維繫與完成。三是十二經筋『利機關』。經筋『皆屬於節』,並且可以『利機關』,以利司關節各種運動完成。肢體旋轉、伸展、行進等,要依靠經筋的筋肉牽拉,故肌肉收縮是關節活動的動力與保障。十二經筋集結了肌肉、筋腱、筋膜、繫膜等多種組織的功能。第三,筋之不同狀況,以反映臟腑功能及病候。人體內臟功能的盛衰,常由經筋運動功能強弱而表現出來。經筋是否易於損傷,修復時間與程度之快慢,可以反映臟腑功能強弱。例如經筋功能下降,關節易於勞損,且難於修復。經筋循行通路病痛,或關節疼痛,既可觀察經筋受損情況,還可反映內臟功能強弱。

•經筋實質的多解性

經筋的實質是什麼?藉助現代解剖學、神經學、組織學、影像學等,能否探索經筋的實質?現有的各種研究結果,能否代表經筋的實質?

【釋義】自經筋理論誕生以來,歷代就有較多關於經筋實質的探索研究。總體來說,目前關於經筋實質的研究,主要是以解剖學方法,通過與解剖分類比擬對照的方法爲主。現階段的經筋實質研究,尚未能達成共識。歸結起來,目前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類:

神經專屬說 此說認爲經筋實質是神經組織。

軟組織所屬說 中醫有關教材及一些學者認爲,經筋相當於解剖學中四肢與軀幹部位的軟組織。如【中醫筋傷學】教材中認爲『筋』主要指肌腱、筋膜、關節囊、韌帶、腱鞘、滑液囊、椎間盤等軟組織。

運動力學說 薛立功教授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他傾向於從運動力學角度闡釋十二經筋是身體的12條力線及其相關結構。

筋膜系統說 原氏等提出,遍布全身的結締組織筋膜支架以幹細胞爲核心,在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參與下構成一個新的獨立功能系統,即筋膜系統。

多組織相關說 此說把經筋與多種組織相聯繫,王氏認爲經筋是肌肉(主要是肌腱和韌帶)以及周圍神經。

筋膜與膜原說 吳氏等則在對經筋與膜原文獻研究的基礎上,認爲中醫的『筋』與『膜』共同構成了全身的筋膜支架,『經筋』『膜原』與全身筋膜支架,在結構上存在共性。

各家對於經筋的探索,都對經筋實質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其不同的結果與認識,都在一定層面上揭示了經筋的科學原理。值得肯定的是,經筋有形有質,有解剖學依據,局部有位,全身有徵,涉及廣泛。儘管有單一組織的所屬論,但多數還是認爲是多組織、多結構、多系統、多機制的共同參與,完成了經筋的功能。這種研究展示了中醫的整體論及其與經絡相關的系統論。

•經筋致病的多因性

經筋病,從現代臨床所屬科別來講,主要屬於骨傷科、軟組織科、疼痛科、運動醫學科等。那麼,經筋病的病因主要是什麼?是單一病因,還是多重病因?

【釋義】經筋病的病因主要有:風邪留滯,有傷經筋;寒主收引,攣急疼痛;熱邪偏盛,經筋弛縱;燥邪傷筋,筋失濡潤;濕邪浸淫,經筋壅滯;飲食偏嗜,有礙筋潤;七情所傷,經筋郁滯;過勞所傷,筋失所養。

筋病以肢體疼痛和功能失用爲主要臨床表現。經筋病致病因素較爲複雜,呈現多重性的特點。臨床所見經筋病,也多爲多種病因之結合,較難說是單病因之咎。此外,筋病的發生與人體骨骼關節的形狀和力學結構也有關。臨床要察筋特點,『審筋求因』『辨證求因』。

•經筋病候的錯雜性

經筋病候在傳統文獻記載基礎上,現代有何新的認識?這些新認識是對經筋病候的深化、補充還是局限與偏識?激痛點、肌筋膜鏈等涉及經筋病候與病灶點的西醫新觀點,是否會替代傳統的經筋理論與診查方法?經筋病候呈現的是否爲錯雜性特點?

【釋義】經筋基本病候是疼痛與運動失常 經筋病候的主要表現是筋急、筋縱與運動異常。從臨床來看,經筋各種病候多是經筋循行所過之處筋肉、關節等疾患,以疼痛和運動障礙爲主。

經筋病病邪不同,症狀有別 臨床所見,經筋病候因受邪不同,症候有別。【素問·痹論】言:『凡痹之類,逢寒則急,逢熱則縱。』因寒拘急,因熱弛縱。其次,在致病因素相同的時候,由於受邪經筋及其部位的不同,也會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故【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爲拘,弛長爲痿。』

筋結處病痛主要表現爲神經肌肉症狀 沈氏研究認爲,【靈樞·經筋】記載的經筋主要病候,發病部位多爲所結之處即肌肉在骨骼上的附著點或神經容易被卡壓的部位,主要症狀爲麻木、痙攣、疼痛、弛緩無力等神經肌肉症狀。這種把神經肌肉症狀與經筋病候相聯繫與歸納的方法,對於經筋病候分析與掌握有一定的意義。

筋膜炎涉及經筋病候主要病機 原氏等認爲,筋痹臨床表現爲筋脈拘急,關節疼痛而難以屈伸,相當於現代醫學所指筋膜炎等病,其所總結的筋病主要爲筋痹、筋痿、攣急、瘛瘲、痙病等證型。筋痿是以肢體攣急,屈不能伸,漸至痿弱不用爲主要表現的一類病證,即現代醫學中重症肌無力、陽痿等病。

病灶點是經筋病候主要反應之處 經筋爲病與筋結病灶點有密切關係。中醫的各個學科,如骨傷科、外科、針灸科、康復科、腦病科、風濕科,幾乎都涉及筋結病灶點等。人體的各個關節都可有筋結疼痛。筋結點多是人體臟腑經脈病變反應的部位所在。筋結或結筋點,多位於關節的周圍,易損易傷易勞易病。現今人們對此多予以關注,這是因爲:其一,在理論與傳統經驗上,【靈樞·經筋】提出了經筋病『以痛爲腧』的理論與診治原則;其二,解剖學及病候學得以驗證;其三,西醫學提出了激痛點、扳機點、痛敏點、敏化點、肌筋膜鏈等概念,與筋結病灶點有相關之處;其四,近年來大量影像與肌肉超聲等相關研究證實,其生理病理方面有確切依據。但是,激痛點、肌筋膜鏈等,與筋結點、病灶點有重合之處,但不完全相同。

激痛點、肌筋膜鏈等認識拓展經筋研究 經筋病候研究,結合西醫的激痛點、肌筋膜鏈等學說及軟組織學說研究,將會使對經筋病候、病灶點、反應點、特異性體徵的認識以及診治理論、方法、經驗更全面,也富有現代醫學內涵,並增加對經筋科學機制的研究。

•經筋療法的豐富性

什麼是經筋療法?經筋療法有幾種主流療法?如何看待經筋療法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釋義】經筋療法是基於經筋理論指導下的各種療法的總稱 經筋療法包括很廣,臨床一切基於傳統經筋理論指導下的能用於疾病診治與保健、養生的所有方法,皆屬於經筋療法範疇。例如,針刺類包括毫針、芒針、火針、電熱針、長圓針、銀質針、杵針、鈹針、刃針、浮針、筋針、圓利針、小針刀等;鉤活術類;推拿按摩類;罐法類;刮痧、外敷藥物等外治類等等。這些都屬於經筋療法的基本方法。因此,目前還未形成一種或多種能代表經筋主流的療法。這種針具多樣化、手法特色化、操作個性化、治療普及化的態勢,正是體現了經筋療法的蓬勃發展與豐富多彩,象徵著經筋療法有更大的拓展空間與旺盛的生命力,也表明經筋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

經筋療法含有針具或藥物、手法應用、理論指導等要素 經筋療法呈現多種方法雜合、以痛爲腧、安全有效、理論嚴密等特點。其中所適應的病種,都是臨床常見病與普適病種,且能顯示較好的療效。

目前,各地還逐漸形成了多種經筋療法的流派。一些較有影響的經筋針具的推出與療法的湧現,如長圓針、銀質針、杵針、鈹針、刃針、浮針、筋針、圓利針等的應用漸成氣候,並進而朝流派方向發展,一批學者與專業人才正在成長,爲經筋的傳承、推廣與應用發揮著重要作用。

•經筋研究的前瞻性

經筋未來如何發展?經筋療法如何不斷豐富及推進應用?怎樣進行經筋的機制研究?

【釋義】十二經筋是中醫針灸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在經筋理論問世與應用的歷史長河中,歷代醫家經過不懈努力,代有傳承,漸有發揮,使經筋理論與經筋療法不斷豐富,爲針灸學的發展及大眾健康做出了貢獻。隨著現代科學、醫學及實驗研究技術的發展,未來的經筋理論與應用將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並預測經筋在以下幾方面得以推進:

經筋理論不斷完善 在現有經筋理論的基礎上,加快經筋現代理論研究步伐,以科學的語言、解剖學依據、中醫理論指導,在針灸學總體架構下,構建經筋自身的理論新框架。

經筋機制不斷揭示 相對於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醫學、針灸學的發展,經筋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今後要大力研究經筋與中醫學、針灸學、現代解剖學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要研究與經筋密切相關的肌肉、骨腱、筋膜、肌筋膜鏈、骨膜、韌帶、神經、結締組織等組織形態之間的關係,應用形態、生理、生物、分子、病理等手段以及肌骨超聲、影像學等技術探索經筋功能,以獨特的視野與思維,以臨床應用爲核心,研究經筋病生理病理機制,逐漸爲揭示經筋的實質而努力。

經筋療法不斷豐富 在目前崇尚實用技術形勢與要求下,不斷研究經筋新針具、新診法、新技術、新手段、新思維,豐富經筋實用新療法,提高經筋病臨床診治技術和療效,並推進經筋技術的普及與應用,促進經筋療法臨床規範化進程。成立相關協作組、研究團隊,開展臨床經筋學的研究,尤其是藉助現代研究手段研究經筋療法,使之既有實用價值與臨床療效,又有臨床機理的闡明與揭示。同時,還要豐富與擴大經筋治療病種與診治疑難疾病的方法。將目前醫學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如激發點、痛敏點、病灶點等結合研究,尋找規律,力爭在經筋框架與理論層次予以闡釋和應用有關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使經筋療法更具傳統理論指導下的時代特色。

經筋標準不斷規範 目前臨床僅經筋診治針具不下數十種之多。如何在經筋臨床的基礎上,開展針具優化及適應病種研究等,還需解決。而現今經筋診治還缺乏相應的臨床規範,今後要分期分批設立經筋診治操作的針具規範、療效評價標準的課題,加強經筋標準化、規範化研究,並通過相關經筋標準的設立,更好地使經筋理論與療法走向國際。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