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4|回覆: 0

[中醫理論] 脊柱圓運動規律對防治脊柱勞損病的意義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7-29 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2014年9月,在江蘇常州召開的第十次全國整脊學術交流大會上,筆者講述了韋以宗創建椎曲論的歷程,以及對現代脊柱醫學診療的影響。會後不少專家及同道邀請筆者應把中醫整脊的基礎理論也進行總結與闡述。受此鼓勵,筆者再次跟從恩師韋以宗學習,寫成此文,管窺之見,以饗讀者。

【脊柱圓運動規律產生的時代背景】

西方醫學一直以來認爲脊柱是三維空間,脊柱運動力學是六個自由度,研究脊柱力學都圍繞著一個如何維持脊柱穩定性問題。三柱理論、三維空間理論以及四根繩塔和旗杆論,都是從脊柱、椎體局部的力學、運動力學去研究。

國內外不少學者,把這種局部、靜態、機械物理學的理論奉爲經典,忽略沒有地球引力的圓運動運動力學。這樣的理論不但存在西醫學的學術著作中,我國中醫界在不少著作中也紛紛引用。

在局部、靜態、機械物理學脊柱運動力學的理論指導下,產生了一系列治療脊柱勞損病的誤區。據一些資料報導,國內對椎間盤突出症手術率達80%以上,出現了『三級瘋狂』,乃至『濫殺無辜』(著名中醫骨傷科專家施杞語)。此外,還有人盲目地爲了對付椎間盤,在國內引進一些被外國人已經放棄了的『洋療法』,肆無忌憚地吹捧其療效,欺騙傷病員,例如溶核術、切吸術、射頻消融術、摘除術等等。但現實是,椎間盤手術後,由於椎間盤摘除或者消融,椎間隙變窄,椎體塌陷;椎間盤突出症引起的結構力學紊亂,如腰椎側彎,椎曲變直未能糾正,繼發多個椎間盤突出、退變;手術創傷及出血引起的椎管內瘢痕組織增生及黏連;手術破壞了脊柱的穩定性,引起脊柱滑移;手術破壞了脊柱的生物力學,從而繼發創傷性骨、纖維結構增生;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後,後方軟組織突入椎管並與硬膜黏連;脊柱融合術後引起的椎板增厚;手術不慎,椎管內遺留碎骨塊。這一系列手術併發症、後遺症已經不斷出現在報刊報導及學術期刊的論文中。

在此時代背景下,以韋以宗爲代表的中醫人,尋找一條爲脊柱勞損病及脊柱相關疾病診療的新路子。

【脊柱圓運動規律的創立歷程】

韋以宗在整理古籍文獻時發現,宇宙運動的基本規律是圓的規律,【周易】圓理論精闢地概括了這一運動規律。四維、八卦、太極圖都是圓運動的高度濃縮。【黃帝內經】對人體的認識,無論是四時、四氣、營衛氣血、升降浮沉、經絡流注,都是周而復始的圓運動。韋以宗認爲,整體觀與系統思維都是有機論思維方法,中醫傳統的整脊技術,利用脊柱整體的『體相』,而不局限於以局部的組織形態解剖爲基礎。

2003年,韋以宗開始提出脊柱運動力學一說兩論,連續在【中國中醫骨傷科雜誌】上發表【脊柱運動樞紐的研究】以及【脊柱輪廓應力平行四邊形平衡原理探討】。2004年,在【世界中醫骨科雜誌】上發表題爲【中國整脊學的椎曲論】的文章。此時還未敢挑戰三維空間、六個自由度的觀點。但是他堅信:升降者,生命之機也。

2004年開始,韋以宗爲了證實脊柱的升降運動,通過對28名青年站立位和端坐位1小時後的椎體動態進行了觀察,結果得出青年人在端坐位1小時後腰椎椎體下降1.2厘米。同時,頸椎在平躺位和站立位,也有約1厘米左右的伸縮。從而證明脊柱運動是八個活動度,即縱軸伸縮、矢狀面的屈伸、冠狀面的側屈、橫軸面的旋轉,已初步證明了脊柱的升降功能。論文發表在2005年【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上。

有了這個實驗基礎,在他編著的2006年第一版的【中國整脊學】中,首先提出了脊椎的四維彎曲體與圓運動規律。其基本內涵爲脊柱的四維結構和八個活動度都是圍繞中軸垂線爲軸心運動的四維組合,也就是骶椎、腰椎、胸椎和頸椎,任何一組出現偏移軸心的傾斜,則相鄰一組必然反向傾斜,如此以維持中軸的平衡,此也是脊柱繞軸心運動的圓運動規律。

韋以宗提出脊柱在完成伸縮、屈伸、旋轉及左右側彎八個自由度運動過程中,三個圓筒的相互協調和相互制約是依靠四個樞紐關節即顱椎關節、頸胸關節、胸腰關節和腰骶關節來完成。圓筒是脊柱運動起點和支點。動態觀察體相脊柱的運動,首先是三『圓筒』發起。在肌肉的作用力下,也即是頭顱帶動頸椎的上段,胸廓帶動頸椎的下段、胸椎以及腰椎的上段,骨盆帶動腰椎的下段。三個圓筒在脊柱的運動是相互協調和同步的,同時也是相互制約的。無論屈伸、旋轉和側屈,三者均須同步協調,才能完成整個脊柱的運動。如任何一個『圓筒』不同步,則起到制約到另一個『圓筒』運動的作用。

【脊柱圓運動規律的臨床意義】

爲整脊手法的規範化提供了科學依據

韋以宗深入研究整脊手法的科學原理,遵循傳統的整體思維方法。人體脊柱是橢圓形,軀體也是橢圓形,用體相概念將頭顱、胸廓、骨盆喻爲三個『圓筒』,傳統整脊法牽、旋、扳均通過此三大『圓筒』作用於脊柱的小『圓筒』。在大『圓筒』帶動小『圓筒』過程中,必有一關節起傳導力作用。利用現代解剖學和生物力學,論證了顱椎樞紐關節、頸胸樞紐關節、胸腰樞紐關節和腰骶樞紐關節對相鄰椎體的調控作用。從而運用此圓筒樞紐學說闡明了整脊手法的科學原理,爲整脊手法的規範化提供了科學依據。

解決了治療頸椎椎曲紊亂、椎曲反弓的問題

根據脊柱圓運動規律,任何一個『圓筒』不同步,則起到制約到另一『圓筒』運動的作用。根據研究,韋以宗發現頸部關節突關節面呈冠狀,利於高度的屈伸旋轉、側彎運動。但到第6頸椎,下關節突關節面已出現內高外低的傾斜,至第7頸椎其內高外低朝前內的傾斜已近似胸椎,並受胸椎向上的橫突嵴阻隔。自第1胸椎至第10胸椎的關節突關節面是『近似冠狀』,由於其上關節突關節面朝後外,下關節突關節面朝前內,所以實際整個關節面有三分之二是冠狀,三分之一是矢狀。同時,由於關節面短而平坦,其關節突夾角小,所以胸椎的屈伸範圍小,而向外平坦的三分之一矢狀面,有利於其側彎。但由於受附著於胸椎的肋頭關節和肋橫突關節影響,其側彎多隨胸廓運動。帶動頭頸運動和胸廓運動的斜方肌、頭棘肌、胸半棘肌、多裂肌和棘間肌,均附著第7頸椎棘突結節,並和起於此結節的項韌帶相連接。肋提肌是肋間運動的主要肌肉,起自胸1~11椎的橫突,也起自第7頸椎橫突,另起於項韌帶的上後鋸肌止於第7頸椎、第1胸椎、第2胸椎棘突。因此,第7頸椎與頸胸運動有重要關係,可帶動和制約其運動。

有調查研究發現,448例頸曲紊亂頸椎病的胸椎X線片發現:占87.95%合併上段胸椎側凸5°以上,其中以頸曲反弓合併胸椎側凸者占總病例數的49.55%,占頸椎反弓病例的100%。在胸椎側凸中以向左側凸爲多,占68.97%,而超過10°以上的胸椎側凸,占37.31%。87%的頸曲改變合併胸椎側凸的病例顯示,其側凸是旋轉性的。此旋轉源自腰椎的旋轉。腰椎旋轉側彎後,繼發上段胸椎反向旋轉側彎。胸椎旋轉至頸胸樞紐關節後,頸椎反向旋轉。這一病理改變,頸椎一旦旋轉,必側彎,且椎曲也隨之改變。

上病下治突破了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禁區

上病下治,是韋以宗在中醫整脊學的一大創新,是中醫整脊學中基礎理論『脊柱圓運動規律』在臨床的具體運用。

根據脊柱圓運動規律,脊柱骨關節紊亂、側彎或椎曲改變,都維持在一中軸線上。脊柱輪廓應力是呈平行四邊形平衡的,平行四邊形的數學法則是對邊相等、對角相等。

中醫整脊學認爲,腰椎是脊柱結構力學、運動力學的基礎,腰椎椎曲紊亂、側凸,即可繼發腰椎、頸椎的椎曲紊亂、側彎。腰椎是脊柱運動力學的基礎,腰大肌對腰椎不僅有支撐載荷的作用, 更主要的是腰椎運動和維持腰曲的主要肌力,並通過X線片動態觀察、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得到證實。因此,在臨床上頸曲變直、反弓的頸椎管狹窄症病人,先調其胸椎和腰椎;對於頸椎管狹窄症爲主與腰椎管狹窄症同見的患者,也要從腰椎開始治療。這種療法已取得臨床上的成功,避免了過去局部正骨引起的誤傷。

通過腰大肌康復法解決了青少年脊柱側彎問題

韋以宗根據脊柱圓運動規律這一整脊學基礎理論認爲,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源自腰椎,主要是椎旁肌肉結構和病理改變,特別是椎旁四維肌肉(以腰椎體前部左右各一的腰大肌爲前二維,以腰椎體後部左右各一的豎脊肌爲後二維)結構和病理改變。腰椎旁四維肌肉中一維或幾維肌肉出現病理改變,腰椎受力不平衡,從而出現椎體旋轉,腰椎生理曲度變直,正面觀腰椎側彎。爲維持中軸平衡,胸椎必然反向旋轉側彎,頸椎也與胸椎反向旋轉側彎而頸曲紊亂。整個脊柱的椎曲紊亂又加重了椎旁肌的病理改變。椎旁肌的病理改變既是脊柱側彎的病理基礎,又是病理改變結果。由此,韋以宗認爲胸椎的側彎源自腰椎的側彎,整個脊柱側彎的根本在腰椎。通過X線片動態觀察、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得到證實。

因此,韋以宗首創以調整腰大肌爲主的治療方法。他通過磁共振觀察腰大肌的變化,作爲診斷和治療療效的一個指標。臨床通過調動腰大肌的肌力來調整腰曲和糾正腰椎的側彎。韋以宗認爲,對表現爲胸椎側彎爲主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症,應根據維繫腰椎運動力學的前後左右的四維肌力,來加以糾正,並在此基礎上研究發明了獲得國家專利的 『以宗四維整脊儀』,採取俯臥過伸懸吊牽引,四維牽引胸腰椎每天1次, 每次30分鐘。此方法不僅可以調整腰椎的側彎,也可調整胸椎的側彎。四維牽引調曲法是抬腿俯臥位,雙下肢懸吊,支點在胸腰樞紐。

四維牽引調曲法解決了腰椎滑脫的治療難題

韋以宗實施的四維牽引調曲法, 較骨盆牽引不同的是牽引了下肢,也就是調動了腰大肌對腰曲的內在作用力。運用仰臥懸吊雙下肢懸吊牽引治療腰骶段,使腰骶角恢復到120°以上,消除腰骶前傾力;四維懸吊牽引治療胸腰段,主要使上段腰椎反弓復位,減少上段腰椎前傾分力,恢復或改善椎體生理曲度,這樣腰部椎體受力達到生理平衡,從根本上解決椎曲紊亂問題,使移位的椎體復位,從而達到恢復腰椎最佳的生物力學動態平衡,解決了腰椎滑脫的治療難題。並且這種生理性治療方法通過病例治療前後系統觀察及進行隨訪,臨床效果滿意。

解釋清楚了骨盆傾斜的真正原因

韋以宗認爲,患者長短腿、骨盆傾斜療效不好,主要是沒有解決脊柱的對位、對線、對軸,以及以腰椎爲重心的圍繞中軸線的圓運動的問題,也就解決不了脊柱側彎、椎曲變直反弓以及骨盆傾斜而造成的長短腿問題。椎體旋轉-傾斜-椎間孔位移,椎間盤突出-神經根刺激-腰大肌痙攣-波及髂腰肌痙攣,股內收肌痙攣-腰椎側彎、骨盆傾斜、下肢內收。這才是病因病理,也是糾正腰椎側彎才能糾正骨盆傾斜和下肢短縮的依據所在。

韋以宗指出,除了骶髂關節局部錯位和下肢長短腿導致骨盆移位之外,骨盆的旋轉移位合併腰椎側彎,此腰椎必然旋轉反向側彎,在腰大肌、腰方肌、髂腰韌帶作用下,一側髂骨旋轉上升;另一方面,腰大肌刺激閉孔神經致股內收肌群痙攣,股骨內收短縮,加劇一側髂骨上移,下肢短縮。概括地說,骨盆移位如果是腰椎引起必定是旋轉位移,如果是下肢長短腿引起則無旋轉,前者是運動力學問題,後者是結構力學問題。

爲腰病治腹提供了理論支持

依照脊柱圓運動規律,腰椎的穩定,後緣靠腰背的豎脊肌,前緣靠緊貼後腹膜的腰大肌和腹內壓。因此,腹內壓是穩定腰椎的主要內動力。腹肌鬆弛,腰椎不穩,多患慢性腰痛。腹部內環境與腰椎的內環境是相互影響的,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早期往往有便秘、小便短赤等濕熱下注症狀,而晚期有二便無力或小便頻繁的虛寒證候。所以臨床上用中醫辨證論治,雖是治腹,實則治腰,濕熱下注的椎間盤突出症,用通下逐瘀後,症狀即可減輕。在功能鍛鍊中,『床上起』『伏地挺身』等均爲練腹肌的功法,目的也是『腰病治腹』。

脊柱圓運動規律是韋以宗運用中醫原創思維而創造出的中醫整脊基礎理論,將爲人類脊柱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高繼明)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