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80|回覆: 0

[家庭教育心得] 該不該報課外班?哪個年齡段留學更合適?名校校長談

[複製連結]
瞭望智庫 發表於 2017-9-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孩子該不該報課外班?多校劃片能否遏制學區房焦慮?孩子在哪個年齡段出國留學更合適?家長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到孩子的未來發展中?

走在前沿的教育實踐者,北京四所名校校長接受記者專訪:

  • 北京小學教育集團校長李明新

  • 北京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

  • 北京第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顏鳳岑

  • 人大附中聯合總校黨委書記、人大附中翠微學校校長劉小惠

f7934aa103202b2fe712c817036022f8.jpg

開學季來臨之時,記者就上述教育問題採訪了北京幾所知名中小學校的校長,試圖給家長和社會一些借鑑參考。

1

輔導班熱:盲從會適得其反


一段時間以來,飈漲的學區房,應接不暇的課外輔導班,成爲很多家長的教育焦慮。家長們一邊在抱怨輔導班剝奪了孩子本該無憂無慮的童年,一方面又『不敢不報』,生怕後果不可承受。

接受記者採訪的校長們表示,接受課外輔導不可一概而論,但『報班熱』乃至形成集體焦慮,其中既有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原因,也不無功利主義心態。二者形成的社會生態,對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不無干擾。

李明新:名校的學位有限,很多家長希望通過考試,獲取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是各種『報班熱』持續的原因。

這一過程中家長形成兩種心態:一是焦慮,全民焦慮,因爲誰都輸不起。有家長跟我講:我家孩子上到三年級時都咬牙沒報輔導班,等四年級時,發現單位同事的孩子都在上各類班,我心裡開始發毛,就覺得如果不報,萬一將來孩子考不上重點學校怎麼辦?所以大家都在傳遞焦慮,焦慮的把不焦慮的也帶焦慮了。

二是功利主義心態。就是家長讓孩子學的東西,不是爲了挖掘孩子潛能,或尊重孩子興趣,而是爲了跟將來考試升學掛鉤,不掛鉤就不學。這其中,也還有家長間的相互攀比。其實真要比的話,應該比每個孩子成長得是不是健康,發展得是不是全面,這些更有意義。

這兩種心態,深刻地影響著家長的教育行爲,也對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形成干擾。校長和老師不會跟家長說你絕對不要給孩子報班,而只能是倡議、倡導。我想,只有家長真正相信我們的教育改革,相信學校教育,我們的教育才能恢復到良好的生態。

王歡:我覺得家長特別容易犯的一個錯就是好心好意、全心全意地拔苗助長。孩子就是孩子,他有他的成長過程。你使勁讓他上這班那課的,把他弄得很疲憊,根本談不上學習效率,不過是花錢買家長的一個心安:『人家都學了,我不能不學』;『聽懂一點兒算一點兒』等等,所以做父母的,要把握火候。

我覺得很多東西不可一概而論,比如說有些孩子進行語言類的學習,進行一些特長、專長、藝術類的學習,我覺得都可以。但要把握尺度,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興趣,適當引領他,針對孩子的特點、實事求是地進行綜合設計考量。

顏鳳岑:有些學生本身喜歡學習,多學些東西沒問題。但是多數還是家長逼著孩子學,把孩子弄得特疲憊,家長也是被社會風氣裹挾。我想關鍵是家長要理性分析,根據孩子的需求和興趣去選擇。

有時候我覺得家長是在做適得其反的事。比如一些家長,孩子入學前就在課外輔導班上把小學該學的東西提前學了。表面看,孩子入學後在班上可能很突出,老師們問的問題都能答對。但從教育看則有問題:孩子上學,所學內容很多時候是一個載體,而並非目的,是希望通過這一載體讓孩子學會課堂學習的方法,學會聽講,這是很重要的。而一個孩子如果所學內容在課外班都學了,他在課堂上可能就很難再專心聽講。這不僅增加了孩子的負擔,而且影響他正常學習。

劉小惠:家長的焦慮,實際上是家長對教育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望子成龍是中國的傳統,很能理解。課外輔導班是學生個性化輔導的選擇,是市場需求的產物,有合理性,但良莠不齊。有統計說,現在大城市不補習的孩子很少,但我們主張學生充分利用好自己在學校的時間和學校的教學資源,積極配合本校老師指導,實現個性化需要。

2

擇校熱:『多校劃片』能抑制嗎?


知名中小學學位有限,購買昂貴的學區房成爲家長們『望子成龍』的瘋狂選擇。爲促進入學機會公平,推動就近入學,北京市近幾年一直在探索熱點區域『多校劃片』,今年更是加大力度。

那麼,『多校劃片』政策能否抑制家長們的『擇校衝動』?

李明新:關鍵還是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大家都想讓子女上名校。過去,一到入學季就電話不斷,都想來我們學校上學,現在這種情況得到了扭轉:北京市西城區招生制度的改革和規定,包括實施細則,讓我們這些校長得到了解放,極大地抑制了擇校問題。

我認爲多校劃片入學,會使一些家長在學區房問題上出現猶豫徘徊,但如果說用這種方式就可以消滅學區房,我覺得還是理想化了。因爲學區房在很多國家都存在,包括美國也有,這其中有市場規律的作用。『多校劃片』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學區房『熱炒』,但可能也不會一下子讓這個問題消失。

事實上,教育上的很多難點問題不是教育系統自己能解決的,需要多個部門、甚至整個社會一起來做。

王歡:教育部出台的多校劃片政策執行以後,你在我這個片內買的學區房,也不一定就能到這個學校,大家都在這個學區內,統一進行分配的時候,學區房的價值就會被削弱。

我前些年確實是一到入學季就怕接電話,怕得罪人。近三年,我就沒有這個困惑了,原因是,他給我打電話也沒用,我管不了,這個事是機器管。首先是孩子要先在網上註冊,網上驗收他的戶口本、房產證,如果你不屬於這個片區,根本就進不了庫,求人、寫條子這些東西,的確是得到了特別好的抑制。北京市教育改革最大的成功,我覺得就是在入學的政策上。

劉小惠:這兩年北京的教改真的是特別好,很得人心,我個人認爲它緩解了『擇校熱』問題,儘管這個問題還沒有被徹底解決。沒解決,原因之一是還有不少家長對一些學校還抱持舊的觀念,其實像我們這些新興學校,已經非常好了。

教育是一個過程。隨著時間推移,我想老百姓會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家附近的學校是最好的』這一點。現在『擇校熱』已被部分抑制,下一步是要讓老百姓對他周邊的學校有所了解,作出理性的選擇。

3

留學熱:先給孩子一顆中國心


去年一部【小別離】,將家長對孩子出國留學的種種焦慮和殷切希望展露無餘,也引發了社會對青少年留學熱的再度關注。

在校長們看來,留學熱反映了當前教育更開放更國際化的態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國人對中國教育的不自信。校長們認爲,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送其出國,切忌盲目跟風。低齡兒童出國上學最好有家人陪伴,否則影響孩子身心成長。

顏鳳岑:改革開放之後我們有這個條件了,經濟條件、制度條件都具備了。出去學習是好事,但我認爲從孩子角度看,起碼得成年了再出去。18歲從法律上來說已成年,從他個人發展來說也有了應變能力和一定的社會經驗,出去之後也能獨立生活和學習。

我們不建議低齡孩子出去,尤其是小學階段。基本生活能力還成問題的時候就離父母那麼遠,對孩子的發展不利,出去要理性,不能盲目。我覺得18歲是個起碼的界線。

李明新:留學低齡化本身我就反對,除非有特殊情況,比如你父母在國外工作,沒有辦法,孩子只能去留學、借讀。說到低齡,我覺得主要指小學和初中階段。高中屬於大學的預科教育,還能理解,因爲他要和一些更有發展潛力的大學接軌。我們現在擔憂的是初中小學就去留學。如果一定要去,家長一定要跟上,否則在安全和健康成長方面都可能有問題。

留學低齡化,一是部分家長對中國教育有誤讀,認爲中國教育不如西方,『孩子越早送出去越好』;二是孩子不適應國內教育要求,比如應試教育等,聽說國外教育更寬鬆、更尊重學生,就想把孩子送出去;還有就是部分家長希望孩子未來跟西方文化對接,送孩子到國外去可以比較早地進入西方社會體系。

面對不同出發點的複雜教育需求,我們確實需要在教育改革中深入調研,扭轉應試教育傾向,深化素質教育,改進教學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提升我們的優質教育供給能力,滿足更多家長和孩子的需求。

劉小惠:我不太主張低齡化走出去,我認爲從孩子心理成長到教育環境,中國孩子跟國外孩子都不太一樣。要是我自己選擇的話,我會讓孩子大學以後再出去。這樣當他走出國門,是有穩固的中國文化根基的,會以一種理性思維來鑑別學習不同於我們的文化。其實,開放的政策和環境會讓我們國家更繁榮和多元。

我每年去國外都要看那邊的中學,其實現在我們的基礎教育發展得非常好,與英美國家相比各有千秋。目前,我們不少中小學在教育領域,教師付出、研究方向等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並不落後。我們的優勢是有超前的科技,有豐富前沿的課程。我們很自信,但要很好地傳遞這份教育自信、文化自信,可能需要我們在漫長的過程中不斷地踐行。

『留學熱』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更應該把教育辦好,當我們自己的教育更強大的時候,孩子們就有了更多元的選擇。我想,我們的孩子在出去之前,一定要讓他成爲一個有中國心的孩子,這很重要。

延伸閱讀

北京教改探索出了什麼?

北京教改『動真格』?!

作爲首都,北京既是教育和人才資源富集的城市,也是人口多、地域廣,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比較突出的城市。

如何推動優質師資力量開花散葉,從根本上破解『擇校』難題,是北京市近年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並在探索集團化辦學、以點帶面讓優質資源走出稀缺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

曾參與國家督導評估認定的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鍾秉林告訴記者,北京市在打破現有教育資源配置格局、強化市級政府統籌方面的探索,對特大城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很有意義。

文 | 趙琬微 魏夢佳 王普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文刊於【瞭望】2017年第38期。

  •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奕(當日微信另有專訪)

  • 北京小學教育集團校長李明新

  • 北京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

  • 北京第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顏鳳岑

  • 人大附中聯合總校黨委書記、人大附中翠微學校校長劉小惠

3dea9a696f8c59e05192e4e2e1c3be67.jpg

◆北京市在打破既有教育資源配置格局、強化市級政府統籌方面的探索,對特大城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有參考意義

◆集團化辦校,不只是掛個名校招牌

◆今年海淀區中考狀元出在了人大附中翠微學校,而三年前自願來該校的片內學生幾乎沒有

◆一所小學辦得好不好,得看孩子的眼神兒

1

教育資源整合,不只是掛個名校招牌


北京海淀區名校雲集,但教育資源並不均衡。爲均衡全區教育資源,發揮名校的管理和人才優勢,2014年海淀區教委與人大附中簽署協議,將區內的衛國中學和翠微中學合併爲人大附中翠微學校。

人大附中副校長、人大附中翠微學校校長劉小惠告訴記者,三年前她被校本部派過來做校長時,衛國中學還是個只有一棟教學樓、200米跑道小操場的不起眼學校。對於一畢業就分配到人大附中的劉小惠來說,這樣的學校環境有點兒出乎意料。

『我在人大附中工作了30年,我心中的學校就應該是人大附中的樣子』,而這個與人大附中本部相距僅10公里的學校,差不多顛覆了劉小惠對中學的印象:中午的時候,學生們本應在操場上打球、奔跑;這裡的午間安排卻是睡覺;開家長會時,原本應是隆重安靜,這裡卻是扇著扇子聊著天,像是在火車站。

她深刻地意識到,學校之間的差距,不僅僅是紙面上學生人數和成績的差距,也不僅僅是教學設施和操場面積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學生心態、教育管理乃至家庭教育的差距。當時,每年『小升初』派位選報志願的時候,自願選擇來到這所學校的片內學生幾乎沒有,最終來上學的幾個京籍學生,多是被電腦派位來的,到初三時,學生一般會流失三分之二。

剛並校時,『很多家長都認爲,不過是學校換了塊牌子,不會讓自己的孩子有什麼變化。』劉小惠說。然而事實勝於雄辯,雖然考試成績僅僅是教育教學的一個方面,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扭轉了很多人對這所學校的看法。

  • 2014年,分校與本部的中考平均成績相差超過百分,差距非常大。

  • 2017年,分校中考成績出來了,與人大附中本部差距大幅縮小。令全校師生最爲歡欣鼓舞的是,這所學校竟然出了海淀區中考狀元!

3年多時間,這棟教學樓里發生了什麼?今年52歲的劉小惠與她帶領的16人管理團隊、教學骨幹,以及全校近200名教職員工一起,用辛勤的汗水創造了一個校園蛻變的傳奇。

人大附中本部派來的這批老師中,有北京市特級教師、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他們站在教學一線,深入教研組,引領中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指導年輕教師快速成長。日常教學時,學校與人大附中本部統一課程設置和教學管理平台,教師與本部的名師同步集體備課。學校不僅僅是換了塊牌子,而是『真融合』,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方面的深度整合——兩校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國際交流資源、社團活動資源。

劉蓓是39歲從本部被派到人大附中翠微學校擔任副校長的,當時她的孩子正好趕上小升初,劉蓓決定讓孩子跟著自己來新學校讀書,這在當時可是個艱難的決定——因爲她小孩的多數同學都升入人大附中本部。

『副校長把自己的孩子都送來了!』很快,大家都知道了這件事,也看到了學校的決心:海淀區進行的這次教育資源整合,看來是動真格的。

3年後,『校長的孩子』從這所學校畢業了——小姑娘不僅高了,長大了,充滿了自信和陽光,而且成績比當年的小夥伴還要好。

069aab5dc0e7c46ffea878962db99cde.jpg

2

用『孩子的眼神』衡量一所小學


如果說在百姓心中,衡量一所中學成功與否的標尺是學習成績的話,那麼對小學來說,用什麼來衡量其教育是否成功?

北京史家小學是深受百姓喜愛的學校。接受記者採訪時,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說,在她心中,孩子的『眼神兒』是判斷一個學校成功與否的標誌:一所小學管理得好不好,關鍵看孩子。如果一所學校的老師和孩子眼睛都是亮亮的,小胸脯挺得高高的,無限的活力、戰鬥力,高昂的精神狀態,這就是好學校。

2012年,位於胡同內的東四七條小學作爲教改試點納入了史家教育集團,王歡當時心裡也很『打鼓』——這是一所位於老城區的普通小學,生源流失嚴重,附近的孩子紛紛『擇校』遠離,一年下來才招到20多個片內的孩子。

『當時,學生成績普遍不是很好,精神也不夠振奮。一次學校組織「學雷鋒」幫行人自行車打氣的活動,我偶然發現,一些孩子找不到足夠的自行車,就找幾個人擺拍了照片,算完成任務。』王歡說,這個事件對她觸動很大,教育不能這麼搞,必須找到提振精神的辦法。

後來我們把史家小學的書記、校長,中層領導、特級教師、骨幹教師都請進學校,跟七條的老師和學生一起設立目標,在挖掘學校傳統時,將學校堅持了20多年的『紅領巾義務打氣隊』提煉出『再小的堅持也是力量』的『打氣精神』,並把它延伸到教育的各個角落。

這樣半年之後,孩子們在一次隊列展示中,展現出高昂的精神狀態。『稚嫩卻宏亮的聲音,並不整齊但卻十分有力的步伐——當時很多老師看哭了,爲孩子們的改變深深震撼。』王歡說,一些原本對教改持觀望和懷疑態度的老師和家長有了信心。

孩子們的變化被附近居民看在了眼裡:最近三年的數據顯示,學校在招生片的回流率達到100%,如今每個班的學生數量已嚴重飽和,成爲史家教育集團中班額量最大的校區。

3

派學科帶頭人到分校帶隊伍


『教育改革中,最難的部分是什麼?』面對這個問題,北京小學教育集團校長李明新對記者說,獲得人們的理解比教育本身更難。

每次談到集團化辦校,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是:校長是不是直接管理這所學校?你們是不是把老師派來了?

然而,教育不是工廠組裝『機器人』,不是說流水線上換一個師傅就能組裝好。李明新說,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基因和傳統,如果原有師資在短時間內都派到了分校,不僅『抽空』了自己,派去的教師在新環境中也缺少後盾。

多位校長提出,在名校辦分校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創造出新的機制和戰略。李明新說,如果把一所學校比作一杯茶的話,你不能無限度地加水,在加水的同時你還要加茶葉,『防止濃茶變淡茶』。

怎麼加『茶葉』?把優質的師資隊伍做大,學校拿出一系列的舉措來重點培養教師隊伍。如果原來200人的教師隊伍里有50個優質教師,那要通過自己的培養,在短期內把50變成70,再變成80。教師隊伍的建設,是集團化辦學當中最核心的問題。

北京第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顏鳳岺說,2014年改革之初,實驗一小占地一萬多平方米,共有28個班,1039個學生。『短短三年時間,我擔任法人的學校從「一校一址」變成「一校三址」;從28個班逐漸擴大到今年70個班;學生從1039名增加到今年2440餘名。』

短短幾年,規模迅速擴大,如何保障教學質量?把改革作爲學校發展的新機會。顏鳳岺說,實驗一小以『實驗』立校,貫穿百年的歷史,曾做過很多次示範性的教育實驗。我們要繼續用實驗創新的精神,來促進學校的發展,在規模擴大的同時保證教育的品質。如今,這三個校區採取統一管理。『孩子在一起上課、老師統一安排分配』。顏鳳岺說,現在一、二年級在一個校區,然後三至六年級在一個校區,從實質上合併爲一個學校了。學校開設創新課程,重視在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一整套課程體系在三個校區全面鋪開。

『我們把傳承百年的好的教學方法和精髓,傳遞給了更大範圍的師生,』顏鳳岺說,『我以爲,校際之間教育質量的差距,其本質表現在師生校園生活質量日積月累的差距上,而一個高質量的系統,可以造就一批批高質量的人。』

王歡說,成爲教育集團後學校的管理理念發生變化。原來的管理理念就是科層制管理,一層一層行政、指令型的。現在採取新的架構,叫做『構架教師領導型的治理結構』,通過構建領袖教師群,來讓老師們形成群動力,構成動力群。

多位校長提出,隨著集團化辦學的深入,總校不再是簡單的搞教師輪崗和交流,而是派出真正的骨幹與學科帶頭人到分校,一邊教學,一邊帶隊伍,傳播總校文化、培養骨幹教師。

集團主任辦公會制度、幹部教師集團交流制度、集團學生交流制度、教育資源共享制度、教學研討會制度、新教師培訓制度……以北京小學教育集團爲例,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了教育質量的均衡發展。

從去年起,北京市教委每年給各區投入4400萬元的市級引導性經費支持,鼓勵區域開展集團化辦學、學區制改革和九年一貫制辦學的實踐探索。截至2017年4月,北京共有中小學教育集團158個。北京市有超過80%的中小學參與了教改項目,通過縱向貫通、橫向聯手等方法,實現了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重組。

4

攻堅『硬骨頭』爲改革鋪路


在教育改革過程當中,入學公平是很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因爲它涉及所有百姓及不同利益部門,涉及到取消擇校、取消共建等,這無論是對北京,還是對全國許多地區來說,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李明新說。

2012年各方面都感覺到了改革的決心,尤其到2014年,改革力度相當大,沒有緩衝直接就改,『有同志說像休克療法一樣,一下子就變化了』。李明新說,比如說取消『共建』校,如果有個緩衝,20個共建名額縮小到10個、5個,震動會小些,可這個過程並沒有給,嘩的一下全都取消——對利益相關者來說,衝擊真的很大。

『現在完全扭轉了局面』,李明新說,過去每到招生季,手機不敢開,怕接到電話。現在好了,從北京市到西城區,各級招生制度的改革和規定,包括實施細則讓我們校長得到了解放,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擇校熱』。

『擇校熱』是多年存在的社會頑疾,如僅憑單一政策變化,改革成果很可能出現反覆。在這一輪教育改革中,最爲關鍵的是考試制度的同步改革,這在改革的鏈條中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考試改革是我們以前最敏感的,屬於以前想辦而沒辦成的大事。』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說。比如中考環節,過去五年北京高中一個最主要的變化是採取『名額分配』機制,高中錄取學生不再是簡單的按分錄取。按照這一機制,普通學校的初中畢業生,只要在本校排名前列,就可以進入優質高中。

這幾年,北京高中的指標分配和統籌錄取比例從過去15%擴大到30%,現在已達到50%,跨度是很大的。通過指標分配和統籌招生,更多遠郊區縣、農村地區學生進入優質高中,實現了體制機制的突破。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在考試招生方面不斷加大改革力度,目的就是以學生的實際利益爲中心,這意味著整個育人觀的深刻變化。這一點從試卷上也可以看到。比如過去高考試卷,作文題不許寫詩歌,因爲詩歌不太好判,不好判就不許你寫。但現在我們關注的是,真的擅長寫詩歌的孩子怎麼辦?作文題要有更多選擇,讓擅長寫記敘文、議論文甚至詩歌的學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考試和教育的目的是爲了選拔和培養人才,而不是簡單的『一個尺子把孩子一划就完』。

『將行之有效的、好的改革舉措固化下來,是改革決心最好的體現,』李奕說,這樣它就不會因改革停滯或換一任領導就輕易改變了。

改革過程中,一些針對考試形式、內容、招生計劃分配方式的全過程、全方位改革,扭轉了指揮棒,帶動了這一輪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和深化。

5

從社會生態著手,回歸教育本質


2012年,國務院出台【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標誌著我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北京教育督導室提供的數據顯示,北京基礎教育近五年來的教育資源配置,在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的縮小與彌合上發生了明顯變化。

抽象的數字背後,是一位位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重新思考。

『我1957年出生,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人們嚮往幸福美好的生活,整個社會一片朝氣蓬勃。童年處在那樣的大時代中,一生都充滿著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建設祖國的使命感。』顏鳳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一直認爲,自己所從事的義務教育,應該是公平的、公正的、公益的,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實踐,讓教育回歸了本質。

曾有一段時間,『入學』是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一場博弈,讓部分兒童沒能享受到義務教育的機會公平和質量公平。『過去是家長挑學校,學校挑學生。一些熱門學校,殘障、智力有問題等特殊兒童很少見,可能幾年才有一兩個。而現在,像我們學校,登記在冊的特殊兒童有50多個。』顏鳳岺說,『免試、就近』這兩個要求確實是做到了。

改革真正抑制了『擇校』、『擇生』的現象,使得教育回歸到社會常態。李明新說,這幾年北京小學的生源發生了明顯變化,我們的教學、管理方法也相應地進行了改進。這樣大力度的改革,使得區域教育生態很短時間內得到恢復,可以說,爲了實現大的方針政策,有時就要犧牲一所名校和個別人的局部利益。

近年來,北京小學教育集團先後在西城、大興、豐臺、通州、房山等地辦了九個分校。『要使上萬名孩子,能分享到北京小學多年積累下的教學成果,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李明新說,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付出百倍的努力,帶領這個集團、這支隊伍,把學校的質量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劉小惠說,從單純的一所學校走進更多校園後,我的想法確實和過去截然不同。三年的實踐,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一名良師不『擇生而教』,同樣可以培養出積極向上、樂觀陽光的優秀學生。

作爲海淀區政協委員,我提出辦學條件、辦學環境、師資力量等辦學力量都應該更關注基礎薄弱的學校,讓學校之間的差距縮小,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

鍾秉林曾參與國家督導評估認定,他認爲北京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特大城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道路。『打破現有的資源配置格局,積極強化市級政府的統籌力度,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爲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把學生放在正中央」的改革取向,正是讓教育回歸育人本原的應有之義』,對於這一輪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核心價值取向,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陶西平作如是評價。

『有教無類』是千百年來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在今天這樣一個多元、開放的時代裡,教育改革爲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智慧、才能的機會,也爲實現這種理想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

文 | 魏夢佳 趙琬微 王普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文刊於【瞭望】2017年第38期,原題【這些教育熱點,北京名校校長怎麼看】。

總監製:吳亮

監製:夏宇

責任編輯: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謝芳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