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5|回覆: 0

[時空整理公約] 郎姓【古今千萬姓氏名人大全集】之中華郎氏名人收錄.墊江謝華整理 ...

[複製連結]
譙皓中 發表於 2017-10-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d4a2ccf381a791b9826e1ec6ffabd5b8.jpg

493d36e12a5a387b9fada92a7866c390.jpg

重慶市石柱縣籍郎氏族譜編修委員會所編【郎氏族譜】封面

0e29314c604e530cf56d7bdf2e727f03.jpg

重慶市石柱縣籍郎氏族譜編修委員會所編【郎氏族譜】內頁內容

3e66e9b8e0c03243af8e1842bdbe2301.jpg

重慶市石柱縣籍郎氏族譜編修委員會所編【郎氏族譜】登載石豐郎氏分布圖

8f620645ecf46370fb01fdafd28599f3.jpg

郎氏溯源匯考

鄭樵·【通志】以邑爲氏魯邑,郎氏,姬姓魯懿公孫:費伯,城郎,因以居之,子孫因以爲氏。今單州魚台縣,舊有郁郎亭,是其地。漢有郎含;後漢中郎郎顗,北海人;石趙司空郎闓;宋朝郎簡,爲侍郎,錢塘人,皇佑登科;郎淑,蘇州人;又有郎誼,湖州人。廖用賢·【尚友錄】郎姓郎,商音,中山,又望出魏郡、北海。

郎氏古今人名列傳


後漢

郎宗按【後漢書·郎顗傳】顗,父宗,字仲綏,學京氏易,善風角、星算、六日、七分,能望氣、占候、吉凶,嘗賣卜,自奉安帝征之,對策爲諸儒表,後拜吳令時卒。有暴風,宗占知京師當有大火,記識時日,遣人參候,果如其言,諸公聞而表,上以博士征之,宗恥以占驗見知聞,征書到夜,縣印綬於縣庭而遁去,遂終身不仕。

郎顗按【後漢書·郎顗傳】顗,字雅光,北海安丘人。少傳父業,兼明經典,隱居海畔,延致學徒常數百人。晝研精義,夜占象度,勤心銳思,朝夕無倦,州郡辟召舉有道、方正,不就。順帝時,災異屢見,陽嘉二年正月,公車征,顗乃詣闕,特詔拜郎中,辭病不就,即去。後復公車征,不行,同縣孫禮者,積惡凶暴,好爲遊俠,與其同里人常慕顗名德,欲與親善,顗不顧,以此結怨,遂爲禮所殺。

郎含按【萬姓統譜】含,司空。 


郎雅按【姓氏急就篇】吳,有臨安民,郎雅。  


郎奕按【姓氏急就篇】晉,有郎奕。

郎闓按【鄭樵·通志】闓,石趙司空。

郎坦按【姓氏急就篇】涼有郎坦。  


北魏

郎苗按【姓氏急就篇】後魏,有郎苗。


北齊

郎基按【北齊書·郎基傳】基,字世業,中山人。身長八尺,美須髯,泛涉墳典,尢長吏事。起家奉朝請,累遷海西鎮將。梁吳明徹率眾攻圍海西,基獎勵兵民,固守百餘日,軍糧且罄,戎杖亦盡,乃至削木爲箭,剪紙爲羽。圍解還朝,帶潁川郡,積年留滯,數日之中,剖判咸盡。基性清慎,無所營求,後卒官。


郎茂按【隋書·郎茂傳】茂,字蔚之,恆山新市人。少敏慧,及長頗解屬文,丁父憂,居喪過禮,仕齊解褐司空府行參軍,遷保城令,有能名,百姓爲立清德頌。及周武平齊,上柱國王誼薦之,授陳州戶曹屬,高祖爲亳州總管,命掌書記,後還家,爲州主簿。高祖爲丞相,以書召之,授衛州司錄,有能名,尋除衛國令。以母憂去職,未幾,起令視事,茂性明敏,剖決無滯,當時以吏干見稱。仁壽初,以本官,領大興令。煬帝即位,遷雍州司馬,尋轉太常少卿。後二歲,拜尚書左丞,參掌機事。茂先朝舊臣,明習世事,然善自謀,身無謇諤之節。帝親征遼東,以茂爲晉陽宮留守,其年,恆山贊治王文同與茂有隙,奏茂朋黨,附下罔上。詔遣納言蘇威、御史大夫裴蘊雜治之。茂素與二人不平,因深文巧詆,成其罪狀。帝大怒,及其弟司隸別駕楚之皆除名爲民,徙且末郡。茂怡然受命,不以爲憂。在途作【登壠賦】以自慰,詞義可觀。復附表自陳,帝頗悟。

郎方貴按【隋書·郎方貴傳】方貴,淮南人也。少有志尚,與從父弟雙貴同居。開皇中,方貴嘗因出行遇雨,淮水泛長,於津所寄渡,船人怒之,撾方貴臂折。至家,其弟雙貴驚問所由,方貴具言之。雙貴恚恨,遂向津驅擊船人致死,守津者執送之縣官,案問其狀以方貴爲首,當死,雙貴從坐,當流。兄弟二人爭爲首坐,縣司不能斷,送詣州。兄弟各引咎,州不能定,二人爭欲赴水而死。州狀以聞,上聞而異之,特原其罪,表其門閭,賜物百段,後爲州主簿。  

郎詠按【尚友錄】詠,隱西昌,采樵爲業,或擔入郡市遇人買,則曰:『我西昌逸士,酒中人也,我今獻公所缺,公當惠我所無。』


郎穎按【唐書·郎余令傳】余令祖:穎,字楚之。隋大業中,爲尚書民曹郎。武德時,以大理卿封,常山郡公,持節諭山東,爲竇建德所獲,脅以白,終不屈,賊平,以老乞身。諡曰:平。

郎餘慶按【唐書·郎余令傳】余令兄:餘慶,爲吏清,而刻於法。高宗時,爲萬年令,道無掇遺。累遷御史中丞,務謙謹下人。久之,出爲蘇州刺史,坐。累下遷交州都督,歡州司馬裴敬敷與餘慶雅,故以事笞餘慶婢父,婢方嬖譖,敬敷死獄中,又裒貨無藝,民詣闕訴之,高宗詔,放瓊州,會赦當還,朝廷惡其暴,徙春州。卒。 

郎余令按【唐書·郎余令傳】余令,定州新樂人。博於學,擢進士第,授霍王元軌府參軍,從父:知年,亦爲王友,元軌每曰:『郎家二賢。』皆入府,不意培塿而松柏爲林也,徙幽州錄事參軍,改著作佐郎。卒。

郎岌按【唐書·王同皎傳】韋後擅政,博陵人。郎岌表後,及宗楚客亂,被誅後,贈諫議大夫,備禮改葬。 

郎士元按【尚友錄】士元,字君胄,定州人。天寶進士,寶應元年,選京畿縣官,詔試中書,補渭南尉,歷右拾遺,出爲昂州刺史。工詩,與錢起齊名,時人語曰:『前有沈宋,後有錢郎。』著有集一卷。


郎簡按【宋史·郎簡傳】簡,字叔廉,杭州臨安人。幼孤貧。進士及第,補試秘書省校書郎,知寧國縣,徙福清令,調隨州推官。及引,對真宗曰:『簡歷官無過,而無一人薦,是必恬於進者。』特改秘書監著作佐郎,知分宜縣,徙知竇州,又徙藤州,興學養士,一變其俗。通判海州,提點利州路刑獄官,罷。知泉州,累遷尚書度支員外郎,廣南東路轉運使。擢秘書少監,知廣州,入判大理寺,出知越州,復歸判尚書刑部,出知江寧府,歷右諫議大夫給事中,知揚州,徙明州,以尚書工部侍郎致仕。祀明堂,遷刑部,卒。簡性和易,喜賓客,即錢塘城北治園廬,自號武林居士。

郎絜按【宋史·郎簡傳】簡子:絜。都官員外郎。

郎淑按【萬姓統譜】淑,蘇州人。皇佑登科。

郎曄按【萬姓統譜】曄,事同里張九成,嘗編橫浦日新錄雖從淳。熙十四年,特奏得官,然甚以儒學知名。

郎誼按【萬姓統譜】誼,湖州人。登科。


郎敏按【河南通志】敏,濟源人。洪武初,以國子生,授監察御史,擢饒州府知府。敏爲治,廉而惠,民德之。  

郎子文按【萬姓統譜】子文,洪武初知巴陵縣,慈惠公勤,創立縣治及學宮,置壇壝城池,民不勞,而事集,既去,民至今思慕之。

郎俛按【館陶縣誌】俯,字抑之。洪武間,儀表魁岸,行誼高潔,雅爲里人推慕;許兒莊等三社,頑梗不馴,有司莫能治,俯至反覆曉譬,相率懾伏,委攝縣事,調平徭役,凡三閱月,四境稱理。由歲貢,登太學,授工部虞衡司主事,選雲南府知府,所至著有聲績。

郎理按【浙江通志】理,字子中,安吉人。洪武己巳,由鄉舉授戶部主事,山西大歉逋賦,上特命理往征之,未行,會雷震謹身殿,赦免逋賦,尋詔止免三分,復命理陛見,言甚切,上怒,以所持杖撾之,致折金鑽左股。理弗爲動,仍命督征,理陳辭益堅,上怒,叱令棄市已,而悔之,賜祭葬。

郎慶按【萬姓統譜】慶,浙江人,永樂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歷河南參議。

郎勝按【萬姓統譜】勝,字汝彬,慶子。正統進士,授行人,選御史。克振風紀,見稱於時。

郎滋按【浙江通志】滋,字德潤,建德人。成化丁未進士,授南京吏科給事中,劾奏李廣、王振等。不憚權貴,劾去貪污官吏,人多忌之。出爲惠州知府,善政卓然,民謠載道,未老乞休。 

郎傑(弟:賓、寶,子:得臣、得君、得恩)按【明外史·王治道傳】郎得功父:傑,禦寇花兒營,力戰死。二弟:賓、寶,諸子:得臣、得君、得恩及群從數人,皆戰死。

郎得功按【明外史·王治道傳】隆慶四年,辛愛卜言兀等犯錦州大勝堡,參將郎得功逐寇時,寇伏兵齊家山,誤入其中,殊死戰寇,稍卻,知無援,遂圍之,矢且盡,得功奪圍出,馬忽蹶,寇攢射之,死。得功,廣寧衛人世職指揮僉事,進參將與總兵,王治道同時戰死,贈都督同知。得功父傑,禦敵花兒營,力戰死,二弟賓寶諸子:得臣、得君、得恩及群從數人,皆戰死,其妻並守節不嫁,得功復死王事時,論多之忠節,附載。

郎瑛按【浙江通志】瑛,字仁寶,仁和人。生有異質,博綜藝文,肆意探討,事母孝。幼時,兩;姊婿利其財,謀危之百端,幸得不死。其後,兩人歿,皆棺殮之。所著有【萃忠錄】二卷、【青史袞鉞】六十卷、【七修類稿】五十五卷。



-編整者-

渝墊江人謝華,重慶市謝氏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九親文化文史研究中心,時空整理公約組織,重慶市墊江縣人謝華,按清陳夢雷奉敕編【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整理、點校,是姓部引用了鄭樵·【通志】、廖用賢·【尚友錄】、【後漢書】、凌迪知·【萬姓統譜】、【姓氏急就篇】、【北齊書】、【隋書】、【唐書】、【宋史】、【河南通志】、【館陶縣誌】、【浙江通志】、【明外史】及【重慶石柱郎氏族譜】等郎氏史志文獻資料,望廣大郎氏宗親、郎氏族賢、郎氏文化研究專家、學者教正爲盼,甚謝!特別鳴謝重慶郎氏文化促進會秘書長、北京九親文化駐北京辦事處主任郎鳳的大力支持。

-審校者-

譙皓中:時空整理公約組織-署理;謝華:姓氏文化青年學者,重慶謝氏文化研究會理事。

-史元備註-

史元稱爲大歷史整編歷史紀年。依據世界最早栽培稻穀的時間,截止今日已知爲萬年前。通過六十甲子爲單位的推算,確立公元2017年等於史元10054年。轉載請署名,官方郵箱jygcs@timem.org。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