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漢字可以有多少種寫法?在某地的一次主題展覽上,單單一個『和』字就布滿了整個展廳,多達上百幅書畫作品加以刻畫,這樣的場景生動地詮釋出了傳統文化雄厚的歷史底蘊和多樣的表現形式。如果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片海,長期以來滋養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那麼如何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涌動的潮水掀起新時代的浪花,就是如今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文化新課題。
毋庸諱言,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難題。以中華傳統武術爲例,得益於20世紀60年代功夫片的熱播,『中國功夫』一度成爲中國文化的世界符號。然而就在近些年,『太極拳師』在現代搏擊術下倉促落敗,『氣功大師』隔空打人演技浮誇……中華傳統武術頻頻陷入爭議,甚至讓公眾產生了『中國功夫是花拳繡腿』的疑惑。
相似的困境,在其他不少傳統文化樣式中也時有出現。『民俗變少了』『年味變淡了』……隨著時代文明的更迭、生活方式的革新,傳統文化受到來自自身與外界雙向的生存壓力。一直以來被奉爲優秀傳統文化精粹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模範,亟須新的表達方式和發展模式,更近距離地貼近當今觀眾,捕捉新的目光。
值得注意的是,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我們的傳統文化其實從不缺少盎然生機。比如,中秋佳節『漂洋過海』,外國友人競相品嘗『讓人回味良久的中國點心』;脫胎於太極文化的新武學『功守道』將亮相大銀幕,延續傳統武術源遠流長的內在哲學。
可見,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重在轉化發展。讓傳統文化湧起新時代的浪花,需要我們站在時代高度,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注重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展現出中華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要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只有緊緊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爲傳統文化尋找到轉化發展的表達方式,才能爲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注入強大力量和不竭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