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得以確立。【淮南子·天文訓】所記載的二十四節氣名稱與順序與現在已完全相同。
『西漢時候,平度人徐萬且在膠東國都邑即墨(故城遺址在今天的山東省青島平度市朱毛村)主持了【太初曆】與「二十四氣」的驗證工作。』原平度市文化館副館長陳傳瑜介紹說,漢武帝頒行【太初曆】27年後,有人對新曆提出質疑,於是在上林清台、長安和即墨等地對『諸歷』11家進行了兩次、三年多時間的觀測實證,結果『【太初曆】第一,即墨徐萬且、長安徐禹治【太初曆】亦第一』(載於【漢書·律曆志】),從而最終確立了【太初曆】與二十四節氣的權威地位。
『二十四節氣是以黃河流域的氣候、物候爲依據而訂立的,而平度在緯度上恰好位於這個區域的中間地帶,雨熱同期,四季分明。』陳傳瑜說,平度地形複雜多樣,農產品種類非常豐富,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也爲徐萬且以平度爲『藍本』,驗證曆法和節氣提供了有力證據。
中國民俗學會名譽會長劉魁立解釋說,一般常講中國的曆法是陰曆,實際上我們是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就是陽曆的部分,是通過觀察太陽的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本報記者 朱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