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9|回覆: 0

[中醫入門] 你的脾臟處於什麼狀態?看嘴就知道,趕快測一測!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7-12-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很多人都知道腎虛,卻不知道還有脾虛這一說法,因此常常忽視脾虛的症狀,其實脾虛會導致很多疾病的入侵,一旦身體脾虛了,你就要注意了,那麼如何判斷自己脾虛呢?

在中醫學裡,脾虛泛指是脾氣虛損造成的一系列身體臟器失調的多種生理現象。脾虛包含運化失常導致營養吸收出現障礙,水液失於布散導致體濕痰多,甚至是出現敗血症。腎有先天之本的說法,而脾則是後天這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虛不宜小看。

在西醫中,脾只是作爲人體的一個臟器,屬於免疫器官。脾臟占有全身的1/4的淋巴組織,脾臟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所以是人體最大的一個免疫器官同時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由此看見脾對人體的重要性。

7394d9608a61c18df7f823294ba194c9.jpg

脾虛、無脾會怎麼樣

道醫中的虛分爲陽虛和陰虛,陽虛則怕冷,陰虛則怕熱。脾虛會導致氣陰雙虛,出現冬季即使是生病也還是手腳發熱,喜冷。而夏季很容易中暑,常年處於低血壓狀態,每天精神不足,渾渾噩噩。

脾虛不僅僅會導致肥胖,也會有很多『手無縛雞之力』的人,這些人往往因爲脾虛導致食物無法運化,出現體弱乏力,精神不振,血虛,面色蠟黃或蒼白。往往這一類人不能負重,抵抗力差,因其他疾病導致死亡。

feaee16a9e13f42f0947a53c5cdbe2e4.jpg

拉肚子是脾虛最典型的的症狀,主要由於脾陽虛,造成食物無法運化,濕氣入侵,大便溏稀。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不統血,導致血液不安正常的血管運行,出現慢性出血,月經量過多和其他的一些脾虛症狀。

脾虛導致運化能力下降,代謝困難,食物的能力過多的積存在體內出現肥胖。肥胖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脂肪肝,增加心臟負擔,人會因爲肥胖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

其次,脾虛導致肌肉鬆軟不再緊緻,肺部就會出現『游泳圈』,突然發現自己肚子上揉越來越多也是脾虛的一種表現。

f97cfefebace594cb269fd52cba9f092.jpg

沒有脾臟會怎麼樣

脾是最大的免疫系統,但是因爲脾臟很嬌弱容易受損。往往很多疾病和外傷會導致脾臟被割除。

多數人認爲脾臟不是人體主要臟器,不會有太多影響,但是存在必合理,如果失去脾臟必然會導致很多免疫問題。免疫系統肯定回不到原來的水平,人也會容易生病,癌症細胞容易入侵,失去脾臟多數會早早衰亡。

7864a4f54eb11ad647619275d97ae9a5.jpg

脾虛哪裡看

脾開竅於口,所以人的胃口和脾息息相關,而且在中醫理論口與脾的功能和是統一協調的。所以脾的功能可以從口反應出來。脾氣強則食慾旺盛,想吃東西。

在【靈樞·脈度】中提到: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所以脾虛則無味,脾熱則會出現口中甘甜,脾氣失調才會出現口膩。口苦等現象。脾氣充足才能夠知道辨別五穀的味道。

所以,脾虛不虛從口能分辨出來,如果口中出現異味,多爲脾失調造成。

脾其華在唇四白,首先,我們要知道四白是什麼地方。唇四白中的四不是指數字,而是指四方的意思。白,因爲正常嘴周圍的皮膚是白色的。所以唇四白指的是嘴巴周圍的皮膚。

唇四白,也就是嘴邊,嘴邊黑是典型的脾虛濕盛的表現,脾虛導致身體怠倦,濕氣入侵厲害。

嘴唇總是脫皮,乾裂。這是由於脾胃積熱上沖,而外受風邪侵襲造成的,這也是爲什麼秋季我們的嘴唇總是干痛。

脾失去運化功能,導致食慾不佳,濕阻中焦,導致口角生瘡。這是典型的脾虛濕阻的表現。而反覆的口角生瘡,則是因爲脾胃陰虛造成,而且瘡多發於唇部、舌頭、口腔兩側和上顎。

脾氣足則唇色紅潤有光澤,彈性好。而當口唇淡白無光則表示脾虛氣虧。

以上就是關於脾虛的相關結介紹,脾虛雖然不會引起嚴重的病症,但是會降低免疫力,致使病入侵身體,從而縮短壽命,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脾虛就可以觀看自己的嘴巴,或者去醫院做個全面的檢查,做到正確保健才最重要。

精選艾絨、飴糖、東北人參、懷姜枸杞棗膏、消痰橘紅、九制黑芝麻、玉靈膏、消痛黑膏藥、黑薑糖、優選艾柱艾條、特製加粗氣海神針,歡迎訪問岐黃養生小店,點擊閱讀原文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