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稱遺山先生。金、元之際文學家、詩人。
元好問自稱是唐朝詩人元結的後裔,祖父元滋喜曾是金朝的銅山令。
元好問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初八日(1190年8月10日)。出生後過繼給叔父元格。四歲隨從母張氏學習。五歲時跟隨叔父住掖縣(今山東)。元好問七歲能詩,被稱爲神童。
泰和五年(1205年),元好問十六歲時往并州赴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的人說,今天捕到一隻大雁,另一隻脫網。但脫網之雁悲鳴不去,最終撞地殉情而死。元好問聽後買下這兩隻雁,將其葬於江邊,寫下【雁丘詞】。
貞祐二年(1214年),蒙古軍大舉南下,元好問舉家至河南避亂。這個時期的元好問目睹戰亂四起,寫下了不少悲憤之作,其中【箕山】、【琴台】等詩。
元好問參加過數次科舉,但並沒有得到好的成績。直到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終於進士及第。三年後,元好問應選宏辭科,召任國史院編修。
從仕後,元好問做過金國小官,曾經擔任鎮平縣令(1226年)、內鄉縣令(1227年),後遷任南陽縣令。後至汴京,任尚書都省掾。
天興元年(1232年)三月和十二月,蒙古軍兩次圍困汴京,這時元好問任尚書省左司都事。蒙古軍第二次圍城時,金哀宗率兵棄城突圍。汴京城內糧食已絕,米價暴漲,百姓多有餓死,已經發展到食屍甚至食人的地步。1233年正月,守城西面元帥崔立以汴京城投降蒙古軍。
蒙古軍占領汴京後,元好問作爲金朝官員被押解出汴京。五月,元好問在亂離中攜友人幼子白樸,北渡黃河。
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年)秋,元好問被元政權拘於聊城(今屬山東)。天興三年(元太宗六年正月初十日,即1234年2月9日),金哀宗自殺,金朝滅亡。
兩年後(1235年),元好問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東冠縣),住了四年。金朝的滅亡與人民的慘狀對元好問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五十歲時,元好問回到故鄉忻州。這時的他思想消沉,生厭世之感,認爲『讀書誤人多』,要後代學耕耘種樹,不要學讀書。
元好問晚年致力於金朝歷史和文化的保護,立館講學。
六十三歲時,元好問與張德輝北上覲見忽必烈,說服忽必烈接納尊信儒學,並請忽必烈爲『儒教大宗師』。勸說忽必烈任用儒士治國。
元憲宗七年九月初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問卒於獲鹿(在今河北省),葬於故鄉下山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西張鄉韓岩村)。
元好問留有著作【元遺山集】。有詞377首,藝以蘇、辛爲典範,兼有豪放、婉約風格,爲金代詞壇第一人。散曲9首,用俗爲雅,變故作新。有【續夷堅志】乃筆記小說。所編【中州集】及【壬辰雜編】,史料多補入【金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