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6|回覆: 0

[中醫理論] 李業甫·病證合參 筋骨並舉

[複製連結]
余嶂溪 發表於 2017-12-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第三屆國醫大師李業甫從事推拿醫、教、研50餘年,是我國推拿界泰斗之一。其學術思想,可概括爲32字:『病證合參,筋骨並舉;博採眾法,禪冠其宗;柔中寓剛,一撥見應;醫禪結合,治養並重』。

病證合參,筋骨並舉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術理論的主要特色,是前人反覆醫療實踐中所獲取的寶貴財富,辨證是以臟腑、經絡、病因等理論爲基礎。以四診資料爲依據,根據它們內在的有機聯繫,加以分析、綜合、歸納,得出疾病的診斷——證。證是症狀和體徵,是臟腑氣血功能異常的病理表現,證提示人體與疾病整體的規律性,是疾病發展階段中力量對比情況的概括。這一理論在內科醫師遣方用藥中體現的較爲明顯。然而,在臨床推拿治療過程中往往強調對病的治療,而對證的把握較爲欠缺。

李業甫認爲,推拿治療疾病時應做到『用推如用藥』,牢牢把握『辨證論治,病證合參』這一原則。在具體治療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病、證確定治法,按照『君臣佐使』的輕重關係選取合適的推拿手法和治療穴位,做到有的放矢。如在痛經寒濕凝滯證的治療中,摩揉中脘至中極可疏經行氣,化瘀散寒,故可選摩法、揉法爲君法;而肝鬱氣滯證時,揉三陰交可疏肝行氣,可選揉法爲君法。並根據證候的不同輔以相關手法及穴位方可起到『應手見愈』之功效。

『筋』一詞早在【易經】中已出現,【易·繫辭】云:『筋乃人身之經絡,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處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爲精神之外輔。』可見最初的『筋』是指廣泛分布於身體各部分的經絡。後來【內經】中對筋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靈樞·痿論】記載:『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也』。說明人體的筋都附著於骨上,筋的主要功能爲連屬關節,絡綴形體,主司關節運動。【靈樞·經脈】曰:『骨爲干……筋爲剛』,筋束骨,骨張筋,骨爲筋起止之所,筋作用於骨而產生關節運動,爲構成人身形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筋爲機體活動的動力、聯絡之紐帶;骨爲全身之支架,筋絡骨,骨連筋。傷筋可影響到骨,傷骨必伴有不同程度的傷筋。

李業甫認爲,諸如一指禪推法、按法、揉法、拿法等松解類手法能行氣活血,消腫止痛,解除筋肉痙攣,從而達到松解軟組織、平衡肌力、解痙止痛、滑利關節、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而旋轉法、扳法、拔伸法、背法等整復手法可作用於骨關節,起到矯正關節錯縫的作用。在臨床治療中,尤其是傷科疾病的治療中,常因筋傷與骨傷並存,故應做到揉筋與正骨並舉方可起到『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謹道如法,常有天命』之功效。

博採眾法,禪冠其宗

李業甫先後求學於合肥醫士學校、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安徽中醫學院夜大及安徽省衛生廳舉辦的『國術推拿』學習班。學習期間李業甫跟隨中醫推拿界各流派名家老師系統而全面的學習各派手法,吸取了眾流派的寶貴經驗,尤其通過求學於一指禪推拿學派傳人朱春霆、王紀松、王伯川、丁季峰,內功推拿學派李錫九奠定了李業甫推拿學術思想的基礎。工作期間,他勤於治學,本著『兼收並蓄、去雜存精』的精神,在研習了各推拿流派手法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套具有個人特色的推拿手法。

通過對李業甫常用手法頻次分布的研究可以發現,其推拿手法應用雖然很廣,但一指禪類手法應用頻率居於所有手法之最。可見李業甫在臨證時是以一指禪類手法爲主,但在具體治療不同疾病時不拘於一法,雜糅了其他各類推拿常見手法。李業甫認爲,『一指禪』手法與其他手法有著明顯的區別,他的力是在『點』的基礎上連貫成『線』,即通常所說的『推穴位,走經絡』。其動作要領是『沉肩,垂肘,腕平端,指(拇)吸定,行走如直線,捺勁要大(向外擺動的力量),回勁要小(向內收的力量)』。此外,還要掌握拇指要實(著力部位),手掌要虛,不能捏緊,除了拇指著力外,其餘的動作都要體現出一個『松』字,如:肩、肘放鬆則不容易疲勞,腕關節放鬆則擺動靈活而均勻,使力能集中在拇指上。所以,從外表看來,醫者動作非常輕鬆自如,並且富有節律,似乎醫者沒用勁,但病者被治療的部位卻有一股柔和而舒適,由點成面,漸漸地滲透到肌體深部,而起到治療作用。由於『一指禪』手法是屬於中等刺激量的手法,而且又有滲透、柔和的特點,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適應症也比較廣泛,在傷科、內科、婦科及兒科疾病的治療中均有較好的療效。

柔中寓剛,一撥見應

『一指禪』派手法強調手法柔和、深透、柔中寓剛、剛柔相濟,特別強調以柔和爲貴。主要手法和輔助手法施行時講究法度,要求意守丹田,氣凝指尖,將一指禪功透入肌膚,沿著經絡直達病所,『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

李業甫認爲,『一指禪』推拿手法之柔中寓剛主要體現爲:

『巧』 醫者在採用『一指禪』推拿手法治療上,常常是被動運動做得勤快,而推㨰等手法多顯得不足,很不協調,這樣會增加病人疼痛,也會影響效果。整復手法一般在推、㨰、揉、搓等手法進行以後(脫臼不宜),局部軟組織鬆弛後施行爲好,否則成功率就低。手法除了常規手法還有輔助手法,其中包括俗稱的『小手法』。『小手法』是醫生在臨床實踐中根據病情客觀需要運用的變通之法。所謂『手法之變,存乎一心』。臨床主要手法必須有相當火候才能把『小手法』做到得心應手。

『准』 『准』字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推拿手法選擇精準。李業甫強調,醫者在臨床中,應根據病人患病病情、身體情況不同,準確地選擇適宜的治療手法,且有輕重疾徐、輕重大小之別。同一種手法在人體不同部位,其幅度亦有大小之別。就㨰法而言,肩背腰腿部位幅度稍大,而在關節部位幅度適當控制。根據不同的病情、不同的部位手法有輕重之別。醫者手法輕重是從病人的病情、體質等客觀出發的,而且還須重視病人適應度,以病人適應爲宜,原則爲『知者即止』。

其二指的是穴位定位精準。『一指禪』的主要手法是推法,即以醫者拇指尖點按穴位,有規律地快速擺動腕、指關節,猶如針刺的捻、轉、提、插,達到治療目的。由於拇指尖接觸面極小,所以相對於其他推拿手法取穴更准,力度更集中。李業甫的一指禪推拿,主要是推、㨰二法,其他手法配合運用。拇指螺紋面適用於全身、臉面部;指端適用於骨縫、關節、穴位;㨰法適用於大面積部位、大關節、腰背四肢,用於治療濕證。

『量』 『一指禪』推拿手法的力,是一種功力,不能單純理解爲『用力』、『有力』,可以理解爲醫生通過長期鍛鍊而產生的協調力。它是根據手法要領和患者病情、體質、客觀需要綜合考慮的力,要求用力柔和能深透到病灶部位,『力宜靈,不宜滯。』『一指禪』派手法有兩個代表性手法即推法和㨰法。推法要領爲:沉肩,沉肘,腕端平,手握空拳,指吸定,指實,掌虛,腕關節主動帶動指關節,蓄力手掌、著力於指,擺動快而不亂,慢而不斷(一般每分鐘160-200次之間,纏法超過200次),行如直線等。這一要領要求把肩肘腕等部位放鬆,不可有一處僵硬,同時以腕關節爲主動,帶動指關節及肩、肘等關節置於被動地位,促使腕指關節的協調。㨰法手型若握柞(虛握),保持圓柱形。圓柱形一般理解爲便於㨰動,其實還有蓄力一層意思。即蓄力於掌、著力於手背小魚際。蓄力手呈握拳狀,但不能緊張。至於其他的手法,也以掌心微涵爲好。

『效』 所謂『效』,李業甫要求『一撥見應』。『一撥見應』載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鑱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撥見病之應。』李業甫認爲,推拿醫生必須勤於治學、苦練手法,熟練把握不同疾病的性質及不同手法的功效,在臨床治療中做到『手法精巧、定位精準、力度精確』,方可起到『一撥見應』之功效。

醫禪結合,治養並重

『禪定』的思想在『一指禪』中是十分重要的。一指禪推拿要求術者意守丹田,將意念貫注於手法中,正如禪修之要求意念的集中。另一方面,患者也需安定,專注被操作的穴位上。『一指禪』其實就是醫患雙方共同將散亂的心念集定於一處,在醫者爲拇指之端,在患者爲醫者拇指所點之穴。醫者調勻氣息,意念守一,凝全身的功力內勁於拇指之端,潛心探究患者的疾病所在,然後循經按穴,扶正祛邪,是一種推拿操作『意到氣到,氣到病除』的境界。

李業甫在臨證中亦體現了『禪』的精神。他認爲,在一指禪推法操作時,醫者必須思想集中,兩目凝視,舌抵上齶,鼻息調勻,氣沉丹田,將全身功力運至拇指之尖。爾後,輕緩慢慢地落指於施治的穴位上,和患者息息相通,融爲一體。其次,要求醫者百節放鬆,百脈開通,四肢八骸無一僵硬,達到柔和的境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強調自然著力於指端,不要刻意向下按壓和使用盲力。

李業甫在推拿治療疾病的同時,非常重視推拿的養生保健功能,即推拿的『治未病』功能。他認爲,推拿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平衡陰陽之功效,常人應用推拿可達到防治疾病、強健身體、延年益壽的功效。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散發、出入的部位。穴位像藥物一樣,各有它一定的功能和主治作用,如刺激大椎、足三里、氣海等穴,具有類似中藥黃芪、人參的補氣作用,刺激三陰交、血海有同當歸樣的補血、活血作用。李業甫認爲,推拿屬自然療法,既保健又治病,適用於全身,用於內外傷、五官各科疾病都有療效,沒有副作用,是中醫富有特色的外治法。事實上,推拿學科現已成爲我國人民健康事業必不可少的醫療保健學科。(余嶂溪 安徽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