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羽曾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認爲富貴後不回故鄉,就好比身上穿著華麗的衣服在夜間行走,沒有人能看見。衣錦夜行就用來比喻雖居官位,卻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榮耀顯貴。與此相似的還有一個詞,叫衣錦晝行。古代人們認爲,在本鄉或舊地做官是衣錦晝行,所謂晝行也就是表示白日行游、炫耀於人。
晝,繁體寫作:晝,從聿從日,甲骨文中,下方是日,象徵著太陽,上方是聿,一隻手拿著筆的樣子,爲筆的初文,表示畫、分界,白天與黑夜分界,晝本義即爲白日、白天。演變到小篆,在『日』四周多了四條指示線,好似太陽發出的光暈或者光芒,隸變之後,變成爲了晝,簡化之後寫作了晝。所以其實晝這個字雖然下面好像是個『旦』,但這只是字形演變的結果,其原本字形並不與旦相關。
晝,包含著從日出到日落這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是人類活動的主要時段,無論士農工商,人們都慣於在白晝完成自己的『工作』——讀書、交易、農活、紡織等等。以商人爲例,古代城市,商人們多聚集在指定的集市進行買賣活動,唐代時,中午以200下鼓聲宣告集市的開張,在日落前以300下銅鑼聲宣告結束。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來商業活動從一大早延續到夜裡也是很常見的了。
對於中國人而言,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和休息的時間表是很自然的事,古老的中華民族在血液中就流淌著守時和勤勞的美德,在白天好好工作,在夜晚好好休息,白天勤於政事、勤儉持家,夜晚休養生息,晝夜分工明晰,與自然之道相應和。
但有的時候人們又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於是古詩里就出現了很多『惜晝短』之句,漢樂府里就唱:『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夜太長,晝太短,既然這樣,不如將休息的時間也拿來吧,點一支蠟燭,秉燭而行。李賀有一首詩,名爲【苦晝短】,開始幾句就慨嘆時光流逝,生命短促,揭示了『苦晝短』所苦的究竟是什麼。『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他在詩中勸飛逝的時光喝一杯酒,大概就是因爲生命短暫,不曾停留,如果能用喝酒勸時光停一下腳也是好的。
時間流逝自然是不可挽留的,人們苦晝短,也就越發領悟生命的可貴和虛度光陰的痛苦。哲學家們好像看得更深。在他們眼裡,晝夜之道,或許就是天地之道。王陽明的弟子曾問王陽明死生之道,王陽明說:『知晝夜,即知生死。』知道了晝夜的變化,就知道了生死。弟子又問晝夜之道,答:『知晝則知夜。』知道了白天,就知道了黑夜。可是天底下難道還有不知道白天的嗎?王陽明卻說,其實很多人對於晝,了解得並不深刻,懵懵懂懂地起床,胡嚼亂咽地吃飯,成天渾渾噩噩,這只是『夢晝』,是夢中的白天。他們並沒有對晝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只有『息有養,瞬有存』,時時刻刻保養著自己的內心,瞬息也不能放鬆,而要有所存養,此心清醒明亮,天理在心中沒有片刻簡短,這才能算是知晝,這就是天德,這就是明白了晝夜之道。而知道了晝夜之道,還有什麼生與死的問題呢?
一陰一陽謂之道,晝夜交替,如同陰陽交替,晝夜之道,正是陰陽之道體現的一方面。白天過去,夜晚到來,夜晚過去,白天到來,用平常心面對晝夜,也用平常心面對生死。對於王陽明而言,人的心,承載著人的感情、情緒、思想、觀念,來無影去無蹤,豐富著人,也左右著人,真正的人本身卻藏在這些情感活動之下。人如果能看到真正的自己,保存自己的良知之心,孜孜不倦於天理,成就自己的德行,晝夜的輪轉不會影響自己對道德的領悟和履踐,並將每一個晝每一個夜都過得充實而有意義,那麼這個人也就明白了晝夜所蘊含的玄機,對於人類的生死困頓也就能看得更清楚了。
晝夜之道不簡單,參悟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更重要的,或許是珍惜時光,不要等到夜晚來臨方才惜晝短。冬日晝短夜長,且行且珍惜。(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