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網絡熱詞中,我們經常會碰到諸如黑客、閃客、背包客之類的稱謂,不明就裡的人往往一頭霧水:哪裡來的這許多『客』?其實,以『客』爲名的稱謂古已有之,而且遠遠比現在要多。 『客』字的小篆字形儼然一幅簡筆畫:上面的寶蓋頭,是如穹窿般的屋宇;下面是個『各』字,分爲兩部分,上邊是一個倒寫的『止』,就是指人腳,在這裡代指人;下面是個『口』字形的字,表示洞穴,在這裡代表古人居住的地方。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各』都是『來、至、到』的意思。因此,客的本義就是從外地來到房子裡,並暫時居住下來的人。它與『主』字相對應,表示賓從的一方,如客人、客座、客卿。延伸開來,凡屬外來的事物均可稱『客』。 以『客』爲名的稱謂,除少量專指外,大多是泛稱,可以理解爲某一類人。例如,賈客指經商之人,羈客指旅行之人,香客指朝山進香者,青眼客則指意氣相投者。這其中,有些是以特徵來命名的,如唐傳奇【霍小玉傳】中那個打抱不平的人穿黃衫,黃衫客於是就成了豪俠之士的代稱,春申君門客中的上賓都穿珠履,後來就把豪門上賓稱爲珠履客;有些則只是作爲一種別稱存在於行文表述中,不需要具體指認或當面稱呼,如墨客、遷客、過客,以及冠以地域之屬的吳客、蜀客、幽燕客等。 在以『客』爲名的特殊人群中,因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的渲染和演繹,我們對俠客最爲熟悉。古時人們把重承諾、講義氣、輕生死的人稱爲俠客。在【俠客行】中,李白將俠客的形象史詩化了:『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其實,李白不僅是詩仙,也是一名俠客——他『十五好劍術』、『擊劍爲任俠』,青年出川,『仗劍去國』。『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爲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正是他曠達豪放生命火花的釋放。讀著這樣的詩行,無形中喚醒了人們的英雄情結,不由徒增浩然之氣。 在古詩文中,『客』是經常出現的。賀知章在【回鄉偶書】中作:『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表達因客居他鄉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這種異鄉情懷,是中國詩文中的一種核心情感,被歷代文人墨客渲染得百轉千回,盪氣迴腸。而在個人的情感之上,古代由於自然或戰爭災禍,往往還會出現一個村莊甚至一個城邦的大遷移。漢民族中有一個古老的民系——客家人。爲什麼稱爲客家?歷史上,他們最早本居於中原地區,爲了逃避大規模的戰亂,在千年之間完成了多次非常獨特、影響巨大的遷徙,後匯居於梅州、惠州一帶,久而久之落地生根,爲了區別於當地的土著民,所以自稱爲『客家人』。 無論是個人的背井離鄉還是群體的大遷徙,離開故土都會有戀戀不捨的思鄉之情。到別人家裡去是『做客』,身在異鄉是區別於原住民的『客家』,由於『客』是外來者,所以也衍生出一種區別於主觀的『客觀』含義,這是一種認識事物的視角。其實,任何生命都是一個客觀過程,正如蘇軾曾感慨『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類於天地自然的永恆,只是『過客』,猶如滄海中的一滴水般渺小。不過,既然我們能幸運地有此一生,就不能僅僅『做客』,而應當珍惜韶華、奮發有爲,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