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75|回覆: 0

[醫藥臨床] 濕性纏綿與燥勝傷津

[複製連結]
郭立中 發表於 2018-5-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濕性纏綿

濕是長夏(夏秋之交)的主氣,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傷於霧露,或水中作業,久居濕地等原因,使濕邪侵襲人體而引起。內濕的形成,多因素體肥胖,痰濕過盛;或因飲食失節,恣食生冷,過食肥甘,縱飲酗酒;或饑飽不節,內傷脾胃,以致脾的運化、輸布津液的功能障礙,聚而成濕。

濕無定體,且可隨病因及體質的不同而有寒化、熱化之異。外感濕邪多兼夾風、寒、火邪而發爲風濕、寒濕、濕熱、濕溫等證,內生濕邪則多表現爲痰飲、水腫、泄瀉、淋濁、帶下等病。濕證表現雖多,然有兩個共同特點。其一曰『重』,即濕病之人多有頭重身楚,肢節困重難舉之症;其二曰『濁』,亦即濕病患者五臟之液(涕、淚、汗、唾、涎)和排泄物(痰、二便、帶下、膿液等)多穢濁不清。

濕爲陰邪,黏滯固著,不易速去,所以濕邪爲病,往往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纏綿難愈。濕性重濁,易滯氣機;氣機受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在上則爲頭重如裹,昏蒙眩暈;在中則胸脘痞悶,胃納不香;在下則大便黏滯不爽、小便混濁。濕性趨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故濕邪爲病,還多見淋濁、帶下、腳氣、足腫等下部病證。

脾喜燥而惡濕。外濕發病,易困脾陽,導致脾失運化,濕從內生;而脾虛失運,濕邪內停,同氣相求,又易招感外濕,故外濕與內濕可以互爲因果,相互影響。究竟是外濕困脾,還是脾虛生濕,二者俱有濕困特點,但一爲因實致虛,一爲因虛致實。區別點在於濕邪偏盛與脾虛不運的主次及其先後因果關係上,不可混淆。周仲瑛認爲兩者在治療上化(燥、利)濕雖同,但外濕困脾者,重當運脾,從標以顧本,常以胃苓湯爲代表;脾虛生濕者,重在健脾,從本以顧標,常以六君子湯爲加減,必要時兩者還當聯繫合參。

外濕致病當分清濕遏衛表,還是濕在經絡。在衛表者宜芳香化濕解表,並注意配伍宣達氣機藥,使氣行濕化;濕在經絡關節者,往往兼夾風邪,應注意配合使用祛風勝濕藥。內濕致病重濁膩滯,易壅塞氣機,辨證應分虛實、審寒熱,注意健脾滲濕、清熱利濕、溫陽化濕法的靈活運用。具體而言,濕在上焦而有衛表症狀者,當用藿香、佩蘭、豆卷、香薷、蘇葉、薄荷芳香化濕(濁);濕在中焦,困遏脾運者,當用蒼朮、厚朴、法半夏、陳皮、白蔻仁、草果苦溫燥濕;濕蘊下焦,小便不利者,當用茯苓、豬苓、澤瀉、通草、車前子、薏苡仁淡滲利濕。

周仲瑛提示,臨證治濕之際尚有兩點須格外留意。一是治濕宜守。緣於濕性黏滯,難求速效。故辨准濕邪之後,當守法守方,不宜頻更方藥。祛濕藥中茯苓、豬苓、薏苡仁、車前子、澤蘭、澤瀉等淡滲利濕之品藥性平和,在辨證方藥中靈活選用其中數味,久服無妨。其中苡仁一味,利濕兼能健脾,標本同治,堪稱治濕之佳品。二是治濕忌補。是指濕邪未清時,禁用滋膩礙胃及助濕生熱之品。濕邪最易阻遏氣機,困擾脾陽。故濕病患者最忌熟地、白芍、阿膠、天麥冬等陰柔之品。然生芪、白朮、山藥、扁豆等益氣諸藥,益氣而兼有健脾除濕之功,均屬治濕要藥,又不在當禁之列。酒酪炙煿、肥甘厚味及生冷瓜果均有助濕之弊,也屬濕病當忌範圍。

燥勝傷津

燥爲秋令主氣,外感燥邪有溫燥和涼燥之別。初秋有夏火之餘氣,燥與熱合,出現類似風熱的症狀,則爲溫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氣,燥與寒合,出現類似風寒的症狀,則爲涼燥。外感燥邪,既具有外感病臨床表現的一般特徵,又有燥邪上犯上焦肺經,耗傷津液的症狀,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燥勝則干。』

內燥是津液耗傷的一種表現,多由熱盛津傷,或汗、吐、下後傷亡津液,或失血過多,或久病精血內奪等原因引起。主要病機是津液不足,陰血虧耗,病變可涉及肺、胃、肝、腎。內燥的臨床表現以口咽乾燥、皮膚乾澀粗糙、毛髮乾枯不榮、肌肉消瘦、大便乾結等津傷血少的症狀爲主,故又稱爲『津虧』或『血燥』。

外燥重在辛散宣肺,其中溫燥重在辛涼,以桑杏湯爲代表方,可適當加用沙參、梨皮等養陰生津藥;涼燥重在辛散透表,以杏蘇散爲代表,不宜多用甘寒養陰之品。

內燥治以養陰生津爲主,但周老強調需進一步區分肺胃、肝腎的主次。一般而言,病程短,口咽乾燥爲主,病位主要在肺胃,治療以甘寒培補,養陰生津爲主,代表方如沙參麥冬湯、麥門冬湯,常用藥物如南北沙參、麥冬、天冬、玉竹、石斛、蘆根、天花粉等;病程久,體弱,多髒同病,真陰受損,病及下焦肝腎,當予咸寒滋潤,補腎填精,方如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左歸飲、增液湯、二至丸,藥如生地、熟地、山萸肉、首烏、黃精、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龜板、鱉甲、阿膠、知母等。然而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之陰液皆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上焦肺胃之陰有賴於下焦肝腎先天之陰的培補,下焦肝腎之陰亦有賴於肺胃之陰的滋養。肺胃陰傷易下及腎陰,肝腎陰液不足亦必然累及其它臟腑,故周老強調在臨床應用時甘寒、咸寒每多兼顧,只是有所側重而已。(郭立中 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