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從古代實用性轉換到今天的藝術性,書之法,也不再是全民掌握,而是縮減到少數人手上。有些人學書法,盲目自學,養成惡習,好比是純酒里摻水、米缸里進老鼠…惡習難以糾正,後面越來越難學。 更有甚者,不著皮毛就飄飄然,遭人鄙夷。若是敷衍了事、自以爲是,還不如不學。誠心要學,就要理解並掌握正確的方法。
有些人學書法,盲目自學,養成惡習
也有人入了門,踏實臨池後,依舊不見長進。說到底,就是因爲對於書法學習關鍵的問題沒有理清楚、弄明白,因此說學習書法不能盲目地下笊籬,要絕對整明白是怎麼回事再學習,不然要麼原地踏步,要麼南轅北轍。
盲寫書法不可取,不如不學!書法要怎麼學?下面我們就說一說書法學習方法中的幾個核心問題。 一、時間的保證 雖然書法講究悟性、天賦,這些先天的東西其實個人都差不了多少,最終還是落實到比耐心,比時間的投入上。耐心就是要做好長時間默默無聞的準備,深刻領會書法的精神,要對書法有感覺,或者說要『來電』。這個需要很多時間的投入,去不斷的領會的。
因爲對於書法學習關鍵的問題沒有理清楚
二、一定一定要深入傳統 學書法一定要臨帖,要深入傳統,只有深入傳統,真正領會了傳統的精神,才會深切愛上書法。傳統法帖對於當代來說,不是枯涸的更不會過時,它的資源仍然新鮮、活潑。對於傳統的挖掘程度和理解的不同,可以開出不同的書法走向。 三、書法傳承脈絡的認知 書法的正脈乃是魏晉以來到明清書法名家構成的巨大的譜系,就是帖學系統,包括帖學的筆法以及帖學所崇尚的審美價值,即格調和品質。但是帖學在宋以後爲什麼衰弱了呢?具體原因有很多。 其一:範本的差異性太大。 刻帖的流行一方面擴大書法群體,而一方面也引起了諸多誤會和混亂。刻帖的不斷翻刻,離原本會越來越遠,後人學刻帖,難免有霧裡看花的遺憾。這個是資料的限制,而我們現在的資訊時代,完全可以突破古人資料匱乏的尷尬局面,這個可以說是我們學書法的有利條件。
因此說學習書法不能盲目地下笊籬
其二:宋以後楷書的意識太強,可以說深刻影響了行草書的創作和審美。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文字就在走規範化道路,這個大概和印刷術有關係。唐之前,文本的流傳都是靠手工抄寫來完成,對於每個閱讀者來說,每一個文字都是新鮮的、不同的。但是在唐以後,印刷術的流行,帶來了美術字在印刷行業的大量運用。
深刻領會書法的精神,要對書法有感覺
四、古法 所謂古法,就是一套從草書中化出來的筆法系統。而宋以後,學書先學楷書的做法成了書法的常識,也可以說是偏見。我們一開始就被灌輸規範化的審美。這種審美的最終結果就是館閣體的出現。明清的帖學籠罩在館閣體的陰影之下,奄奄一息。 帖學的最後一位大家就是明代的董其昌。但是,我們看到董的書法結構平正(正是楷書影響的結果),筆法單調。唯一出色的就是墨法和格調。而到了清代,更沒有帖學大家。對於我們來說,困難也許更大。我們面對的是極其規範的閱讀文字,同時離魏晉時代有千年的距離。這些都給我們領會古法造成了困難。
學書法一定要臨帖,要深入傳統,只有深入傳統,真正領會了傳統的精神
五、資料豐富,懂得對比 學書法一定要占有豐富的資料,可以互相比勘。我們占據的資料多於古人,這個是我們時代的優勢。但是,我們的資料更多的是印刷品,於是問題又來了。印刷品說到底還是二手資料,雖然比刻帖要好的多,但是對於理解古人書法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所以要看真跡,這個非常重要。多比勘資料,多觀摩真跡,我們就能發現原來被我們深刻誤解的東西。
書法的正脈乃是魏晉以來到明清書法名家構成的巨大的譜系,就是帖學系統
比如說【蘭亭序】,馮承素的摹本現在流傳最廣,大家對【蘭亭序】的誤解也最深。馮的摹本解體固然瀟灑,但是畢竟是鉤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露鋒太多,顯得尖刻和做作。有些筆畫明顯是違反運筆規律的,是假的筆畫。學習【蘭亭】如果不能認識到這一點,那就很麻煩。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禇遂良、虞世南的臨本遠比馮摹本和定武本重要。尤其是禇遂良的臨本,值得好好研究。因爲它是書寫的結果,保留了更多唐人的筆法。雖然結構風神不如馮本瀟灑,但是線條更真實。
宋以後楷書的意識太強,可以說深刻影響了行草書的創作和審美
六、有機訓練 要學好書法需要全面的訓練,最基本的就是技巧的訓練和積累。技巧說到底就是練筆性。這個需要手的靈活性和控制筆鋒的能力。所謂全面的技巧訓練,就是要拓寬手的敏感度。書法經過歷史的積累,技巧非常多。但是真正能被書法家吸收和運用的也不過十多種。但是對於學習者來說,要擴大技巧訓練的範圍,不要局限於幾種技巧的訓練。廣泛的接觸、涉獵,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技巧。而真正豐富的技巧在二王的書法體系中得到最全面的保留。
所謂古法,就是一套從草書中化出來的筆法系統。
七、審美和眼光! 很多人認爲書寫一定要規範、端正、漂亮,就是好字,這就是被唐楷、當代印刷體誤導的認知,導致一葉障目,完全忽略了書法的雄健、奇肆、樸拙等更爲豐富的美感。 我們之所以說晉、唐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兩座高峰,就是因爲書寫在那個時候保持了最自由、最本真的狀態。前面說過,印刷術帶來的美術規範字對宋以後的書寫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晉、唐時代,書法家的書寫思維和現代人完全不一樣。 我們學傳統,尤其是學宋以前的書法,就是要打破自己對文字的『意象』,就是說要突破深藏在自己潛意識中的規範的美術字審美定勢。如果我們帶著這種潛意識去欣賞晉、唐人的作品,會發現很多奇怪的地方,也就是說超出了我們想像之外。這些奇怪的地方對於古人來說是順理成章的,對我們來說卻是不可理解的。原因就是我們被固定的規範框住了。學習傳統,尤其是學習宋以前的傳統,說到底就是要打破原來的思路、規範(打破單一的美術字結構),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古人。
學書先學楷書的做法成了書法的常識
八、活用鋒 二王的書法體系筆墨要素更完善。從中可以學到非常多的東西。說二王是中國書法的源頭,是有道理的。深刻理解了二王,再學其以後的東西,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暢快感。 要掌握『八面出鋒』的運筆方法,就是要加強用筆的豐富性、靈活性。切忌筆鋒偏在一邊,這樣字容易薄;也要忌諱把筆當作刷子一樣使用,那會讓線條變得單調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