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一系列瘋狂的舉動,逼得自己唯一的親生兒子英年早逝。 此時的呂后,心中應該充滿著刻骨的寒意和深深的憂懼。 兒子爲什麼這麼年輕就死了,呂后非常明白。 但是呂后有的,不是後悔,而是憤怒,怒其不爭氣,怒其不理解自己的苦心。當然,呂后明白,更重要的是接下來怎麼辦? 雖然自己早有預見的,已經立了太子。但是畢竟這個太子只有四歲,群臣能服從他的命令嗎?有人動其他心思怎麼辦?劉邦的其他兒子會不會跳出來?那些劉氏藩王呢? 呂后一方面心痛兒子的早死,一方面憂懼事態的發展,所以在兒子靈前,傷心不已,卻並不落淚。 此時,曹參、樊噲等人都已死去,朝中大事,由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負責。 呂后的奇怪表現,當然引起了眾大臣的猜測。 此時,張良的兒子張辟強,年僅15歲,在宮中擔任侍中一職。張辟強見此,嚇出一身冷汗,急忙來找左丞相陳平。 張辟強認爲,呂后之所以哭不出來,是因爲擔心臣子們另有打算,會對自己不利,所以,現在呂后心中,應該是殺機大起。如果大家不想死的話,最好有人出來挑頭,主動建議呂后,立刻拜呂氏族人中的呂台、呂產(二人都是呂后的侄子、嫡系)爲將軍,統領軍隊,保衛長安城和皇宮的安全。另外就是大量推薦呂氏族人入朝爲官。如此做法,才能讓呂后放心,從而大家才能都有活路。 看來,這個張辟強也遺傳了不少他父親張良的聰明才智。 可惜,到底是年輕,此處未免有點炫耀的感覺。 別人不說,就說老辣的陳平,最擅長揣摩別人的心思,如此緊要關頭,怎麼可能想不明白呂后的打算? 只不過,陳平想得更多、更遠。 不主動提高呂氏族人的地位,不將軍權交給呂氏一族,很難讓呂后放心,也就很難阻止呂后大開殺戒;但是現在將呂氏一族抬起來,將軍權交給呂氏族人,將來還能抑制的住嗎?將來這個天下會不會有姓呂的可能性?到那時應該怎麼辦? 如果既不交權,又不讓呂后開殺戒,那就只能先下手爲強,逼宮,另立劉邦的其他兒子即位。但是,立誰?立誰也名不正言不順哪。其他人會怎麼想?會同意自己的主張嗎?會不會引得群雄並起,爭奪皇位?要是真的因爲自己的主張,引起天下大亂,自己可就是萬死莫贖的罪人了。 思前想後,應該還是暫時隱忍爲上。只是需要一個藉口,也就是一個背黑鍋的人,不然由自己提出的話,將來呂氏一族要是真的叛亂,自己勢必會背上千載罵名。 就在此時,張辟強出現了。 陳平順理成章的接受了張辟強的建議,進宮見呂后,建議呂后拜呂台、呂產二人爲將,分別統帥南北二軍,也就是負責保衛京城和皇宮的軍隊。 本來這兩支軍隊,一直是由太尉周勃統帥。 呂后擔心的就是這些老臣宿將不服從自己的約束,自己壓不住他們。此時的呂后,正在衡量大動殺機的後果和危險程度的時候,陳平的一番話,讓呂后大喜過望,欣然同意。 等呂台、呂產接過代表權力的兵符的時候,呂后的心裡,終於踏實一些了,也終於想起自己的兒子再也回不來了,傷心的痛哭流涕起來。 安葬完漢惠帝后,立太子劉恭爲帝,史稱前少帝。因爲皇帝極其年幼,所以由呂后臨朝主政。所有政令皆出於呂后之手,開太后專政之先河。 呂后雖然心黑手狠,多疑猜忌,但是在治理國家上,還是頗有一套的。 實際上,惠帝活著的時候,很多政令就是出自呂后之手。其中,意義最重大的,就是在公元前191年,廢除了秦朝制定的『挾(jiā)書律』,也就是私藏詩書滅門的法律,從此,朝廷允許並鼓勵民間收藏詩書了,算是爲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此前此後,還廢除了許多秦代留下來的繁苛法令。 呂后稱制之後,繼續延續『無爲而治』的治國方針,厲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多次減免稅負,減輕百姓負擔。同時引導社會中向上的風氣,並以身作則,倡導節儉風氣。 在呂后的治理下,漢朝的經濟持續發展,國力日益強大,爲接下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史記】和【漢書】都稱讚她:『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正因爲即使在惠帝做國君時,國家的實際掌舵者也是呂后,故司馬遷在寫【史記】時,不設『惠帝本紀』,而破天荒的設『呂太后本紀』。到了前少帝劉恭做皇帝時,史書上,更是直接以『高后』爲紀年的年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