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是個會意字
【說文】:『閉,闔門也。』
在諸多武俠小說或影視作品裡常有這樣的情景:當某一武林高手,參與江湖紛爭久了,便會隱退某處開始進行所謂的『閉關』修煉,經過一段時間的『閉關』以後,再出江湖,修爲大增,武功精進,整個人從內至外重新提升一個高度,上升一個新的層次。
閉字本義是關閉
閉是個會意字。金文字形的上部左右是兩扇門,下部的『+』字就是門閂。門戶緊關,插上門閂,這就是『閉』的意思。小篆的形體,兩扇門當中加上了兩條門閂,將門關得更緊了。【說文】:『閉,闔門也。』 閉字本義是關閉,閉上,如【史記·康叔世家】:『門已閉矣。』又可引申爲『閉上』,如【史記·張儀列傳】:『願陳子閉口,毋復言。』意思是:希望陳子(陳軫)閉住嘴巴,不要再說了。從『閉上』又可以引申爲『堵塞』,如【漢書·李尋傳】:『閉絕私路。』也就是堵塞私路的意思。
從『閉上』又可以引申爲『堵塞』
說到開與閉,我們最常接觸的要數門和窗了。門與窗在建築上好比人的嘴巴和眼睛,都具有開合和關閉的功能,既與外界劃清界限又與其相通。然而,翻閱古詩詞,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古代文人的筆下,建築上具有相同功用的門與窗卻有著兩種不同的存在狀態,即門多以閉合狀態存在,而窗卻多是敞開的狀態存在,兩者形成了鮮明對照。例如,李白在【別韋少府】中寫道:『築室在人境,閉門無世喧。』 顧況【苔蘚山歌】中有『閉門無事任盈虛,終日欹眠觀四如。』門的開閉這種尋常的行爲,在詩歌藝術里卻容納著反叛的聲音:詩人通常選擇閉門索居的生活,那正是對世俗的逃離。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窗在詩人筆下則常常是敞開的:在諸如『卷幔天河入,開窗月露微』,『盈尺知豐稔,開窗對酒壺』,『卷箔當山色,開窗就竹聲』,『開窗碧嶂滿,拂鏡滄江流』等詩句中,詩人們開窗對月,開窗對酒,開窗看林麓,開窗聽竹聲……如果說閉戶是詩人對世俗世界進行反叛的一種方式,那麼開窗則是詩人面對現實取得與精神世界相通的途徑。『在庭園之中,可無拘無束,充分享受自然景色,建築的窗、牖亦多透氣性,以造成內部空間的流暢,然而庭園對外仍是封閉的。』這就好像文人士子心中的那片天地,對外是封閉狀態,對內卻是通暢自由的。『閉門』使詩人逃脫現實退回到精神世界的一隅,『開窗』則實現了與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保證了詩人的精神自由與詩意閒情。門與窗,開與閉,狀態不同,然而目的與情感卻相通:讓人得以恣意翱翔於自己的一片閒情天地。
閉門無事任盈虛,終日欹眠觀四如
古人雖然常常主動選擇閉門索居,但更多的情況是,由於古時的車馬交通不便,很多人其實被動地過著封閉的生活。然而,在曾經那個人際交往困難重重的時代,卻不代表人的靈魂會走向自閉;在交流成本十分高昂的時候,也不意味著人的內心就會走向閉鎖:杜甫曾遠在郊區草堂的時候,還豪情舉杯邀約鄉下鄰家的老翁,『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他發覺他自己的生活很封閉,來客好稀少,所以要抓個隔壁老頭兒來杯酒言歡,痛飲海聊;孟浩然曾遠赴外城之外、青山腳下,與朋友樂呵著『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與故人相約著『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他們的見面那麼費勁,要騎馬,要出城,要風塵僕僕,要提前約見,然後才能歡喜重逢。見面之後,無非就是搞搞採摘,扯扯閒篇,吃吃農家菜,卻還樂此不疲地商量著重陽節的約飯。
開窗碧嶂滿,拂鏡滄江流
杜甫或孟浩然,他們的生活雖然被封閉在遙遙偏遠里,心是走向交融的,能有意識打開自我,能有興致暢快對飲,就算過得冷清也並不封閉,就算活得孤獨也不寂寞。相較於從前的車馬很慢書信很長,今天互聯互通的時代,給了我們更多的往來方便,好像世界越來越爲我們敞開,似乎社交越來越把我們打開。可是我們卻漸漸發現,聊天群越加越多,朋友圈越刷越密,通訊錄越來越長,別人的動態越來越獲知詳細,可是看了那麼多,卻頂多只有點讚的矜持,難再有見面詳聊的欲望,難再有電話長談的衝動--我們越掌握著快捷方便的社交工具,卻反而越減少了與親朋好友真正實在的社交,我們越生活在一個開放的世界,卻不得不要面對生活愈發封閉的問題。
卷幔天河入,開窗月露微
現在的我們,生活中最常說的話就是『回頭一起聚聚』、『下次一塊兒吃飯』,而這個『回頭』、這個『下次』,卻不知在何時。只要願意相見,只要願意相談,距離多遠都不叫隔閡,等待多久都不叫淒涼。打開自己,從自我的封閉中走出來,擁抱世界,世界也將歡迎你。(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