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陽貨篇第19章】孔子說『予欲無言』是何意?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我將不再有所言說了。』子貢說:『老師如果不再言說,那弟子們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嘗言說呢?四季照樣在運行,百物照樣在生長。天又何嘗言說呢?』 孔子對弟子們說『予欲無言』,意在行不言之教。子貢擔心孔子不再講學,弟子們就無從學習、傳述和遵循。孔子以四季運行、百物生長都不依賴於天的言說做比喻,說明人道也是體現在日常行爲之中。孔子以此指示弟子們,身教勝於言教,求學要注重身體力行,多從實際生活中體認,不能只從語言文字中學,還要從賢者的思想品德、所作所爲中學。 那麼,我們應當怎樣理解天何言哉的『天』呢?『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這句話,指出『天』是按照它自身的規律運行的,表明了孔子對『天』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他把『天』看作一個有生命的、創生萬物的大自然。 第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是天創生萬物的自然過程,【易傳】發揮孔子的思想,指出『生生之謂易』就是天的運行規律,也就是『天道』。 第二,孔子說『巍巍乎唯天爲大』(【論語·泰伯】),是把天看作一切生命之源的敬天觀念,【易傳】進一步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認爲天地最崇高的品德是創造生命,『天德』乃是一切價值之源。 第三,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論語·爲政】),『天生德於予』(【論語·述而】),人既然是天地所生,就有責任繼承天創生萬物、愛惜生命的美德,承擔起天賦予人的神聖使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論語·堯曰】) 第四,孔子提出君子要『畏天命』(【論語·季氏】),就是要敬畏天的神聖性,敬畏並感恩天創生萬物的偉大精神。 綜上所述,孔子開創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孕育了中國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坤卦】)的民族精神,滋養了中國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的人文情懷,形成了中國人『和爲貴』(【論語·學而】)、『和而不同』(【論語·子路】)、『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的和諧理念。這些體現著人類普遍價值的光輝思想,就是中華文化貢獻於世界、尤其是當今世界的寶貴精神財富。 附: 【原文】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譯文】 孔子說:『我將不再有所言說了。』子貢說:『老師如果不再言說,那弟子們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嘗言說呢?四季照樣在運行,百物照樣在生長。天又何嘗言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