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爲什麼說脾爲後天之本? 原題:脾爲後天之本與脾藏意智相關 郁證性脾病是指思慮傷脾所引起的病證,及在此基礎上影響脾臟其他生理功能而出現相應病理變化的病證,包括單純郁證與病郁同存兩種形態。臨床上有關思慮傷脾所致的郁證性病證常被忽視,故筆者略述一二以示注意。
脾爲後天之本取決於脾藏意智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化生氣血、運化水濕、升清舉陽、統血、藏意智、在志爲思。其中,思慮傷脾可影響脾臟的其他生理功能,從而產生脾胃類、情志類、虛勞類、出血類、雜病類五種病證。脾主化生氣血爲後天之本。思慮傷脾不僅暗耗氣血,而且影響氣血化生,進而變生諸證。誠如清代馮楚瞻【馮氏錦囊秘錄·七情論】所云:『多思則傷脾,而意郁倦怠,晝思過度則傷陽,夜思過度則傷陰。』
【類經·二十六、情志九氣】中有一段話註解了『思傷脾』與『脾爲後天之本』的關係:『有曰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者,脾主中氣,中氣受抑則生意不伸,故郁而爲憂。』所謂『生意』,可以理解爲生命的活動機能,此正爲後天之本。人生在世豈能免卻思慮,但只要不傷及心脾,自能行入坦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脾爲後天之本』取決於『脾藏意智』的功能。意智慧靈通達,則恬惔虛無而志閒不慮;脾旺氣血充足,則灌溉四肢而身強體健。如此,生命方可如土沃則草木欣欣向榮。這便是【素問·生氣通天論】『志意治』『摶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的思想精髓。故治脾者不知顧其意智,未知其可也。
思慮傷心脾可導致郁證
『脾藏意(【素問·宣明五氣篇】)』『其志爲思,思傷脾(【素問·五運行大論】)』『脾藏意與智(【難經·論臟腑】)』『脾爲諫議之官,智周出焉(【素問·本病論】)』『思傷脾,憂思則氣鬱而不伸(清代賀龍驤【女丹合編選注·附考】)』綜合古代醫籍的論述可以得出,脾藏意智、主管思考,諫諍或思慮過度均可傷脾氣,形成郁病。
脾病郁證可與心病郁證同時發生,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素問·陰陽別論】)。』其機理如下:
心脾共同維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心藏神在志爲喜,脾藏意在志爲思。張景岳【類經】曰:『思動於心則脾應』;【景岳全書】曰:『思則氣結,結於心而傷於脾也。』『然思生於心,脾必應之,故思之不已,則勞傷在脾。』
血是心脾共同的物質基礎 心主血而行血,脾生血而統血,心脾化生、運行營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心脾五行關係爲母子 心屬火,脾屬土,按照五行規律,火生土,故心脾病常互相影響。『蓋心爲脾之母,母氣不行則病及其子,所以心脾皆病於思也。(【類經】)』
思慮傷脾與思慮傷心均可引起郁證。清代莫枚士在【研經言·思慮致遺論】說得明白:『心藏神,脾藏智與意,腎藏精與志。人之思慮,智意主之;智意之運用,神主之。故或曰思慮傷心,或曰思慮傷脾者,舉一言之也。』
歸脾湯治療郁證性脾病
歸脾湯是治療思慮傷脾的代表方,具有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的功用,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分析歷代22個歸脾湯(【濟生方】【世醫得效方】【丹溪心法】【症因脈治】【廣嗣全決】【正體類要】【明醫指掌】【醫貫】【景岳全書】【證治準繩】【女科撮要】【外科樞要】【古今醫統大全】【證治匯補】【雜症會心錄】【雜病源流犀燭】【辨證錄】【古今醫徹】【類證治裁】【醫學芻言】【醫學從眾錄】【醫學心悟】)、10個加味歸脾湯(【口齒類要】【保嬰撮要】【景岳全書】【濟陰綱目】【外科正宗】【類證治裁】【醫宗金鑒】載兩首【張氏醫通】【葉氏女科】)及6個加減歸脾湯(【外科正宗】【辨證錄】【瘍科全書】【馮氏錦囊】【類證治裁】【醫宗金鑒】),合計38方,均明確指出該方主治由情志病因所誘發的病證,適應症廣泛,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歸納爲以下五類:
脾胃類病證 心脾中脘疼痛、痞滿腹痛、飲食不思不甘、大便不調、便溏泄瀉等。
心神類病證 神志怯弱、恍惚健忘、驚悸怔忡、嗜臥不寐、夜夢鬼交,甚至癲狂妄言、厥逆不省少頃復醒、神魂不清、喜怒無常等。
脾虛類病證 倦怠虛勞、肌肉瘦削、色白神怯。
雜症類病證 發熱似瘧、自汗盜汗、頭重腳輕、眩暈、聲喑嘶啞、牙痛、口瘡、胸脅痛、陽痿、遺精、淋濁、口乾舌燥、面紅目赤、勞瘵、瘧癆以及婦科病證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崩漏經閉、子懸、乳核等。
出血類病證 吐血、便血及婦科經水不調。
以上主治適應證均被提到由情志病因誘發,其中『脾胃類病證』指郁證性脾胃病(見本版2017年12月20日【郁證性脾胃病論治四原則】);脾虛類病證指『脫營』『失精』等郁證性虛勞及消瘦(見本版2018年10月18日【談古論今話郁證性消瘦】);雜症類病證涉及多系統、多臟腑,擁有紛繁複雜的臨床表現。因此,歸脾湯是一首治療郁證類疾病的代表方劑。
再從上述38個歸脾湯(方名同而藥物組成有所不同)的藥物組成及其頻次來看,由高至低依次爲酸棗仁、炙甘草(38次),人參(36次)或黨參(1次),茯神(23次)或茯苓(13次)、白朮(36次),木香(34次),黃芪(33次),龍眼肉(30次),遠志(28次),當歸(26次),生薑(21次),大棗(19次),柴胡、山梔(6次),白芍(5次),麥冬、陳皮、貝母、香附(3次),龍骨或龍齒、牡丹皮、山藥、半夏、合歡根皮、烏藥、硃砂(2次),川芎、白豆蔻、五味子、肉桂、燈心、蓮子、熟地、煅牡蠣、琥珀末、枳殼、炮姜、石菖蒲、石斛、青皮、栝蔞根、白芷、連翹、山茱萸、牛膝(1次)。以藥測證可知,歸脾湯類方的主要功效在於養心安神、益氣健脾,實乃是治療脾心病郁證的重要方劑。誠如明代薛鎧【保嬰撮要·驚悸】指出:『故治脾者不可不知養心,養心者不可不知鎮靜而寡慾。』
類歸脾湯治療郁證性脾病
歷代醫籍中治療由情志因素導致的脾心病,且功能、主治、適應證、藥物組成與歸脾湯類似的方劑稱爲『類歸脾湯方』,筆者總結有以下17方:【景岳全書】有逍遙飲、三陰煎、五福飲、五陰煎、七福飲、大補元煎、治中湯、壽脾煎,【外科正宗】有醒脾湯,【古今醫統大全】有養心湯、定志丸、衛生易簡方,【類證治裁】有引自【醫方集解】炒香散、補心丹、益氣安神湯,【竹林女科證治】有合歡丸,【辨證錄】有歸神湯。
歸納這17方的主治和適應證有五類:一曰痞滿、膈噎嘔吐、食飲無味、食飲日減、飢不欲食;二曰不寐、健忘、驚悸怔忡、神魂不安、胸懷郁然、心煩不安、神志不清、癲狂;三曰神消精竭、倦怠乏力、肌肉日削、氣短氣怯、形色憔悴;四曰當心汗、脅肋疼痛、喑啞、壅腫、陽事不舉、經亂經閉、不孕;五曰吐血、咯血。
對照歸脾湯與類歸脾湯的主治病證,發現他們十分相似。
再從上述17方藥物組成頻次來看,由高至低依次爲人參、炙甘草(15次),茯苓、茯神(各6次),當歸(10次),酸棗仁、遠志(9次),熟地(8次)、白朮(7次),芍藥、麥冬、硃砂、山藥(4次),生地、木香、柏子仁、五味子、桔梗、陳皮、生薑(3次),黃芪、蓮肉、菖蒲、乾薑、黃連、香附(2次),柴胡、龍眼肉、大棗、青皮、扁豆、杜仲、山茱萸、枸杞、地骨皮、麝香、巴戟天、紫河車、半夏、元參、丹參、天冬、膽星、淡竹葉、白芥子(1次)。以藥測證可知,上述類歸脾湯方的主要功效仍在養心安神,益氣健脾,同樣也是治療脾心病郁證的方劑。
解郁安神治療郁證性脾病
縱觀古代醫籍,許多醫家喜用解郁安神法治療思慮傷脾的病證。例如,清代醫家張璐在【張氏醫通·泄瀉】中以逍遙散、越鞠丸、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憂思太過,脾氣結而不能升舉,陷下而成泄瀉的病證;單南山在【盤珠集胎產症治·瘧疾】記載用逍遙散治郁怒傷脾;林佩琴在【類證治裁·勞瘵論治】中用酸棗仁湯治療思慮傷脾形成的痰血等,皆以疏肝解郁或養心安神類方劑治療思慮傷脾的病證。
從其他治脾方藥看郁證性脾病
益氣健脾類
思慮傷及心脾,可治以四君子湯、歸芍六君子湯、異功散、補中益氣湯等方。明代吳正倫【脈症治方·諸氣】曰:『四君子湯……思慮過傷心脾,晝則睏倦,夜反不寐,加黃芪、當歸、麥門冬、酸棗仁、圓眼肉(各一錢)、仍服天王補心丹。』【類證治裁·不寐論治】載歸芍六君子湯治『由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年不寐。』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虛勞】曰:『思慮鬱結,心脾營損於上中,而營分萎頓,是歸脾、建中、養營、四君、五味、異功等湯之所宜也。』
溫補脾陽類
憂思鬱結,脾陽不足,可用治中湯、溫胃飲、理陰煎、理中湯、建中湯等。【景岳全書·郁證】載溫胃飲治『若憂鬱傷脾而吞酸嘔惡者』。清代俞震【古今醫案按·血證】曰:『景岳治倪孝廉。素以攻苦。思慮傷脾。時有嘔吐之證。過勞即發。用理陰煎、溫胃飲之屬。隨飲即愈。』王泰林【退思集類方歌注·理中湯類】曰:『(理中湯類)治憂思鬱結,脾虛氣滯,胸腹痞滿,兼食積者。』
補氣升陷類
補中益氣湯可治勞淋『因思慮煩憂,負重遠行,勞於脾者(【類證治裁·淋濁論治】)』『憂思太過,脾氣結而不能升舉,陷入下焦而成泄瀉者(【張氏醫通·泄瀉】)』『傷勞倦憂思,則病四肢怠惰,肌肉痿黃,大便溏泄,飲食不化,或不時身熱(黃凱鈞【友漁齋醫話】)』等。
理氣燥濕化痰類
宋代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調經門】:『若因思慮過當,致使陰陽不分,清濁相干而成白濁者,然思則傷脾故也。宜用四七湯吞白丸子,此藥極能分利。』明代趙獻可在【邯鄲遺稿·淋濁】中以四七湯、鎖精丸治寡婦尼姑多見之過慮傷脾所致白淫或一時放白水。李梴【醫學入門】以溫膽湯、二陳湯治憂思鬱結在脾所致不食發熱、煩悶渴嘔、困臥如痴、經少小便點滴;以退熱清氣湯、溫膽湯、木香化滯湯、木香枳術丸治『思傷脾,其氣結,過則痞滿。』以五膈寬中散治七情四氣傷脾,胸膈痞滿,停痰氣逆成膈。【類證治裁·噎膈反胃論治】以香砂寬中丸治憂思傷脾,氣鬱生涎,噎膈反胃。
郁證性脾病的臨床特徵與判斷
有思慮傷及心脾的情志致病因素及其既往病史 情志致病因素有外源性與內源性之分(見本版2018年6月20日【如何識別隱性郁證】),思慮傷脾多爲性格稟賦之內源性情志病因所致。飲食勞倦屬於不內外因,但筆者以爲勞倦可分體力消耗性勞倦與心力消耗性勞倦,後者乃因思慮傷及心脾,屬於內傷七情的範疇;且此內傷七情同樣有外源性(外來生活負性事件及其情緒)與內源性(性格稟賦)情志病因之分。
有情志類臨床表現 諸如默默不語、神怯、唉聲嘆氣、悲傷欲哭、心事重重、提不起精神等。
伴有郁證性軀體形式障礙 諸如食減、痞滿等屬於郁證性脾胃病症狀;不寐、健忘等屬於郁證性心病症狀;神疲、乏力、消瘦等屬於郁證性虛勞症狀;眩暈、盜汗、胸脅痛、陽痿、月經不調等屬於雜病雜症。此類症狀均可以對應歸脾湯類方及類歸脾湯方的臨床表現。
以上三項只要滿足一項,並同時符合脾虛或心脾兩虛的病機證候特點,即可判爲郁證性脾病,治以益氣健脾、養心安神。 (蔣健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