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94|回復: 0

紫薇圣人点评道德经2--老子是明心见性的大彻大悟者!

[複製鏈接]
天理人良心 發表於 2021-11-11 09: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T% q. `2 T9 ?  R' W) n------
5 [! L* H: V/ E* D% w下面以古诗文翻译网【【经典名著全译【【道德经】全译有关章节为范本进行解读和破译点评,当然,我不是专家学者,我只是按理解说出个大意,但愿能够抛砖引玉,请同道和专家学者们来共同探讨和注解吧。, |- D; F1 G. e9 \7 ^9 _7 r' w
下篇 德经( r* ^$ q  Z: g. y, t
第三十九4 A* Y' C/ d4 r3 U. Z/ e0 W. S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珞珞如玉,落落如石。
4 K, P1 e5 G7 ?+ k9 p译文:过去得道的那些:天得道才会清明,地得道才会宁静,神得道才会灵验,谷得道才会丰盈,万物得道才能生长,侯王得道才能成为天下的统帅。进一步而言,天不清明就会崩裂,地不宁静就会坍塌,神不灵验就会消亡,谷不丰盈就会枯竭,侯王不能统帅天下就会被推翻。因而贵是用贱来作根本的,高层是靠下层做基础的。所以侯王自称孤家寡人,无德无行不能使人才归附,这难道不是以低贱来做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声誉就是没有声誉,既不愿意自己的声誉美好得象宝玉,也不愿意声誉鄙陋得象顽石。, S* W: x9 Q9 |1 _4 W
点评:本章重点突出『一』的重要性,提出要得『一』和守『一』的思想。得『一』和守『一』,其实就是有『德』的过程。有『德』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A  f) k# V+ ~$ e% H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i. Z/ W9 g( m- d6 U$ u
『一』是什么?『一』在这里就是『气』。『气』就是『道』的物质形态。,因此,以上的所有得『一』,都是得『道』的意思。这就是说,万物得了『气』才是得『道』,因此才能具备各自的『德』。
8 j9 T* [3 a& A7 f4 U' }【我点评,这一章的一,就是道,就是天之道,就是天意天命天理良心】,0 G  r0 |8 M( ?  E; T- T3 W
第四十三章
$ P4 m5 a' n) M. Y) a$ h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 `8 d( m; N# X/ C$ a8 c+ E译文:在空灵自然的道的作用下,混沌的无极转化为太极,进一步化生为阴阳两仪。两仪化合而衍生和气,从中繁衍出天下万物形形色色。万物虽然繁杂,却都蕴涵阴阳二气,调和阴阳二气就成为和气。人们所厌恶的,只是孤行、独居、无人相应等苦难,而侯王却反而常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谦称。所以说事物有时表面上的损害反而能使它真正得益;有时表面上增益反而在实际上造成了损害。别人的教诲,我也常用来教育人。逞强好胜的人不会有好下场。我常以此作为做人的准则。
" r( j* i' a- {* L4 e【这一章,我没有异议】* v6 B: L: u$ b
第四十七章
/ `; ]; x4 U1 e4 ~# j4 c$ p1 x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 f' {; [2 Y0 ~8 K译文: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明了天下发生的大事、兴衰成败的大趋势;不用往窗外看,就可以明白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作用、万物生长化育的道理。往往是向外追寻的越远,真正的智识反而越少,心灵的蒙蔽反而更多。所以圣人不用实证就可以知道结果,不用眼睛去看就能明察秋毫,不去刻意施为,因循自然就能大功告成。. P4 o8 l6 Z8 `5 c) s1 |
点评:本章主要讲的是内修与外学最根本的区别——『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3 h9 Q  J$ O+ L# Z# s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3 ~' I" }; B$ y# l; D$ D5 Z, ~4 ~3 M辨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这个所有事物内部最本质的联系就是『道』。『道』是『不远人』的。『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通向宇宙大道的那条路,都有通向万事万物最根本属性的那条路。只不过对于多数的人来说,这条路已经被过多的欲望和偏执所堵塞、所蒙蔽了。正是因为这样的堵塞和蒙蔽,所以他们不能发现处于内心的光明和智慧,他们无法『内视』、『内观』,所以只能依靠向外探索。2 w* N& i6 f1 i4 _. c. N) D
真正最根本的、最彻底的实践是『内修』,『内修』是『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内修』才是直接和『道』的核心——无在联系的。
6 o2 O" ?: t/ S; ^* E【我点评,这里的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说的是天人合一的良心洞的天门打开时的状态,即良心洞里良心飞腾的时刻,即是得道的人看到了天理即是良心,那么,他就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了】
' }% n9 H; I2 a9 B' H, H1 z第四十八章0 [; x) r0 @4 L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x7 {* s# u6 [7 y8 a, |' e" a/ W4 a
译文:从事进修学问的人学识一天比一天长进,从事修养道德的人欲望一天比一天减退。欲望不断地减退,才会达到真正不想有所施为的地步。只有真正放弃所有主观的意愿,而完全因循自然的行动,才能达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做任何事都能成功的地步。所以准备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因循自然不加造作。如果他要造作生事,他就不配来治理天下。
8 M. ~5 B( T* R" J3 Z5 l点评:本章从『损』和『益』的关系也就是『为道』和『为学』的关系开始,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概念,进一步提出了『取天下』必须『无事』和『无为』的理念。
( F6 D# E/ ?# f  Q-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9 C) x4 Q- x) w1 O& p
『为学』是一个向外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和经验从而了解世界,所以才会不断地增益;『为道』是一个向内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消除多欲和妄执从而产生明悟,所以才会不断地减损。『为学』是基于『有』的,所以是『后天』的学问;而『为道』是基于『无』的,所以是『先天』的道行。『后天』是在独立个体产生之后的,而『先天』是在独立个体产生之前的。
6 c! h+ S. p0 L' `( N『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2 J: b# o# U* V1 y) s% {『为道』就是一个自我主动去『损』的过程。『损』掉的是自己身上那些非『道』的东西——贪、嗔、痴,或者说是那些『有为』的要『造作生事』的东西。
, r8 u! S4 O8 m# a# U% p佛教最基础的修行就在于一个『戒』字,要持戒。持戒到达戒律精严的过程,就是『损之又损』的过程,就是『致虚极』的过程,最终就能到达『无为』。( _) f/ M# {' l& J
持戒在一定意义上或许和修剪植物的枝叶差不多,只有主动去去除那些多余的、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的方向上的生长,才能集中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在最必要的、最关键的、最正确的方向上成长、甚至是产生根本性的突破。& L# s6 C  F/ _$ g
当然,『损』和『持戒』的意义并不简单的只是积蓄生命的能量而已,人类和『无情』的植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志的、有愿望的。如果这个意志和愿望沉迷于世俗的目标,只要足够专一和持久,也能做出一番『功业』,这就是意志和愿望的力量。但是如果执着的仅仅是世俗的目标,那么功名利禄就会在他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地去障碍、蒙蔽他本心的清明。
0 E+ j1 r; x" S' H1 z& H; A每个人在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有着一颗纯净无暇的心灵。这种先天的『直心正见』,就是『童心』。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婴儿』这个概念,『婴儿』就是一个全真浑朴的形象。尽管在人世之初,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颗纯净无暇的心灵,但是随着入世渐深,被七情六欲、五蕴八苦所沾染,就会渐渐地被污染直到迷失在『无明』之中。这个『无明』——无法光明、清明,它是人在『后天』时期被沾染的。
  \9 V" O: R1 X$ Q【我点评,这些讲的已经明白无误了,这种先天的婴儿般的童心就是道心良心了】
) ?7 B5 q4 v) m" x5 `8 U8 W0 S每个人心底都有一面明镜,这个世间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面明镜里找到答案。看不清只是因为你已经很久没去擦拭它,让它被厚重、灰黑的『无明』所遮盖了。这个障蔽你和自己的清明本心接触的『无明』,才是需要去『损之又损』的。0 Q& G4 |, q9 o# [; j! G
因此,『损』和『持戒』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发现本性的光明,保持本心的清明。这样,你才能真正拥有了人生的指南。你会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把你的一切投身于『道』,完全遵循于『道』,达到真正的『无为』——所有的思想、语言、行为完全顺应自然、顺服天道。* z! V! s# K: Z- i1 @, k0 D( f" W. W. G
【我点评,这一章,我没有异议】- y4 x$ _3 Q) d1 X% d" i# c, W: b
第五十二章# j* H0 D+ j  H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B2 V8 |# d5 u  n7 c
译文:天下万物都从『有』开始起源,所以『有』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源头和根本。既然知道它是一切的根本,那么把它的本质把握了,就可以用来了解种种由它变化出的发展;而对它繁衍出的种种现象、具体的物性充分了解后,反过来又能更深一步地来理解它们源头的精微,这样才能永远都不会失败。封闭一切外来的诱惑、困扰、成法,专注于内,精心修行,一辈子也不会劳苦。运用各种感官、工具向外追寻,有心创立大功业,那就不可救药了。能够明察秋毫、见微知著才能叫做『明』,能够柔弱安忍、韬光养晦才是真正的『强』。内心深通一切、万象了然于胸中,却能收敛他的智慧之光,不给自己招来祸害,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
7 O' F# D* B5 X6 U7 \6 E点评:本章重点在说『有』——『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并提出了对『有』所应当持有的态度。
( d# d6 Q( b# A『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 S9 B. K) r  q4 C1 ~$ \第一章里说过『道』是由两个有机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无』和『有』。这个『有』就是天下万物的起源,是『天下母』。
$ ]2 s. M: `, ?2 _/ L3 A5 ]* f可以把这个『有』——『天下母』理解为『太极』,太极是阴阳始分而未分的那个状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层层衍生,最终发展出天下万物。
, Z  L* T; y/ ^; Y5 ~! L所以就有两种办法来了解『有』了:第一种方法,是直接去了解『太极』的特性,通过太极去了解两仪,通过两仪去了解四象,通过四象去了解八卦,之至了解到天下万物。这是一个从根源上来了解万物『物性』的方法,就是『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的方法。
8 z# v# X# N0 Z" i3 {第二种方法,是在第一种完成的情况下进行的。掌握了具体物质、现象的本质核心内容后,可以再推延开去,把握它的其他细微变化,然后再一级级地往上推,看看当初对根源的理解有没有问题,有没有遗漏,这就叫『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 `) K/ p2 X7 |回归到根源上,又可以进行新的一轮的『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把从某个『子』单元获得的基础信息辐射到所有的『子』单元去检验。这样不断地向外扩展,向内回归,就会对『有』这个层次产生越来越明晰的认识,用这样的认识来看待、对待世间万物,就永远也不会失败了。
# k# [  p8 {9 L( ]+ ~2 K『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f4 {( Q5 o  z/ {+ f
『兑』是口的意思,泛指一切孔、口之类的东西,门其实也是『兑』的一种。
1 q( j: [$ q1 Y$ ?/ E这句话其实是在强调这个认识世间万物的过程应该是排除六根、杜绝向外探索的,应该是向内去修行的。# m/ M' A  I; ?5 l
『有』这个层次往下推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如果立足的基点在于种种具体的物体、现象上面,那么几乎是不可能把握到它背后实质的内容。就好象去追逐电筒射出的光斑一样,是可笑又可悲的,只有去找到那个拿着电筒的手,才能把握住光斑运动的根本规则。所以要把握住种种『子』相,当然首先应该回归到『母』相上去。最原始的『母』相是什么?就是『太极』。
6 E5 G* W9 Q2 {6 ?# q, j通往『太极』的道路有很多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直接、最简捷的那条路就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心』去寻求。不是外求,而是内求。最能帮助你了解宇宙真相的人是谁,不是任何仙佛圣贤,就是你自己!9 @3 F  S$ ~0 x* v* r8 d
『塞其兑,闭其门』是内修的法门,当然不会劳苦,因为主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且目标非常单一集中,哪里会有什么劳苦呢?5 ~# d! u( Q% D* o- o
『开其兑,济其事』是外学的方法,拼命地通过六根去吸收所有的知识、经验、虚妄变幻的事物外相,不断向外去探索,走得越远越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那就是不可救药了。为什么不可救药?就因为是犯了方向性的大错——少走少错,多走多错,不走就不错。
2 l5 z& d  g- Y( s4 X9 h『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应该取:见常曰明,守柔曰强,好理解一些,见梁海明老子译注,能看见常道叫做明,坚守着柔弱叫做强】5 Y# y6 W! @8 i5 |4 k
内修是个实证的过程,内修是个全面提升自己的过程。通过内修可以焕发出本性的光明,【这种本性的光明就是自性良心飞腾时的光明了】这种光明可以照见一切,如果因为洞察了天机而想去有所作为,建立世俗的『功业』,那么这种光明就会转为昏暗。只有因为洞察的宇宙的真相而更加坚定内修的信念才能不断增进这种光明。
3 w4 J% ]( |& p# D1 X# R『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运用它含蓄着的光,返照内在的明,{即本性的光明】}不给自身留下祸殃,这叫做因袭不变的常道,这里采纳梁海明老子译注的注解】
0 c8 p  ^6 L- L. x4 Q  U第五十四章
% S5 m; p6 E' ^" R0 q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2 l( n) u0 f' }' K; X8 d
译文:善于建立基业的人能使基业万世不拔,永远不会动摇;善于控制把握的人能使他的事业永远不会失控。后世子孙靠这种法则保守功业,绵延世世代代不会断绝。按照这种原则修行:修行在自身,他的德行就纯真;修行在一家之中,他的德行就有余;修行到达乡邻村落,他的德行就绵远悠长;修行到全国,他的德行就会丰盛壮大;修行到达了天下,他的德行就能普施天下万物了。所以在外的德化体现在内心的德行深厚几许:从自身、家庭、乡邻、邦国到天下。我是如何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依据的就是这种法则。- w" E9 m' ~6 B
点评:本章的主题是讲修『德』。修德的关键是从内修开始,自内而外,直到天下。9 Y) {2 z" r5 l5 Q$ G$ a' S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4 d. W/ j  K* I5 U4 W" q2 @『修』的是什么?修的是『德』。怎么修?向内去修。
( A% g7 t- o* y; P! }, [* b* i( k0 m内修首先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这是修养道德的基础。
. G* ?5 {/ }, I* i& l修『道』是先向内后向外的,是先出世后入世的。向内、出世就是从根本上修『道』修『无』,向外、入世就是修『德』修『有』。4 ?- B/ T5 t" }3 O3 X
入世修『德』是修『道』的辅助手段,也是渡化众生、普济天下的慈悲法门。修『德』尽管只是修『道』的辅助手段,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德』是修『道』的资粮,尽管『德』是『有』的产物,但是只有『德』才能萌生『道』根。『德』是污泥里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不但能够成就世俗所有的至真、至善、至美,而且是产生最终超越这个世俗的力量的基础。- @9 p5 T3 I# T
如何修『德』?修『德』就是正心诚意地去明察那颗不被欲望和偏执沾染的『良心』。『良心』是秉承天地之间最纯正的气所生的,所以又叫『天地良心』。所以,一个能够时时刻刻明察自己『良心』的人,在『有』的层次上就是顶『天』立『地』的。
* j* l' Q. @% _( e( U每个人都有良心,只不过不少人的良心经常会被欲望和偏执蒙蔽,这就是『无明』。『无明』不是肉体的残疾,而是心灵的迷失。心灵的迷失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步又一步地远离良心的行为而造成的。『良心』是一面镜子,是人生的指南。看不到自己『良心』的人是睁眼瞎子,是可怜的流浪者、迷途的旅人。8 x0 C: Q; E: u0 ?  i. ~" [  ]4 c
能够明察自己的『良心』,并依天理、顺人情地去做,就是有『德』。『德』是世俗的最高标准。真正的『德』来源于内心的驱使,而并不依靠任何外在的东西来维持、激励。! ?: s- [/ X( }3 G
『德』没有任何固定、具体的表现,有『德』与无『德』只有用『心』才能感觉得到。是真正的大德还是沽名钓誉,是真人还是伪君子,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7 M$ N+ E  z: g2 z  p" b内心『德』修养深厚的人,他就是一个不断向外放射『德化』的太阳。德化的光芒足以破除周围人们心中的昏暗,在德化的照射下,可以驱散阴霾,消除幻影,让所有人重见『良心』,发现自己本性的光芒。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德光普照』。: O0 w# t; X" u* T
『德光普照』的威力有多大,取决于修养『德』的人内在德行的深浅。小的只能照到自己和家人,大的可以从家乡、邦国一直照耀到天下,让更大范围内的所有人都见到自己的『良心』,回归『道德』。甚至历时久远,千年之后的后世晚辈,仍然能够感受到前辈恢弘博大的德化之光。
7 x" c6 e2 e3 x  K( L3 J0 v% F【我点评,这里,专家已经点明了,天道人道都是天理良心】
, P8 k' n  N( {/ s* i『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 N5 y  q* Q) X. Q' c『德』是能够『明心见性』的,这个『明』和『见』的过程就是『观』。每当克服了一个越度的欲望、排除了一分自我的偏执,就是清除了一层心灵的蒙蔽。清除了心灵的蒙蔽,你才能看得更远、更清楚,更明白怎样做才是符合『道』、符合『德』的。
- N7 w! {5 l* e内在的『德化』越强大,能看清楚得就越多:从自身开始,看明白自己;到达家庭,看明白家庭;到达家乡,看明白家乡;到达邦国,看明白邦国;到达天下,就能看明白天下。* A* k/ ]2 ?9 F4 c! j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 J, \5 I' x- @# K: Q9 `老子说,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是怎么『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其实靠的不就是这个【道心即天理良心吗】
, W$ F" j4 W9 y, @' t6 r第五十六章# r1 q% G* Y) A7 u! g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0 M+ x/ b5 c; ?' _4 Z
译文:智慧深澈的人实施超脱语言的教化,喜欢高谈阔论的人往往并没有多少真知。摒弃一切感知,停止向外追求,以求得内心的宁静清澈;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消除种种人为限制,突破重重心灵障碍,使心灵纯真质朴;收敛起光泽避免无谓争夺,混同尘世凡物: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统一的法门。所以没法亲近他,也没法疏远他;没法给他好处,也没法损害他;没法抬高他,也没法贬低他。所以他才真正成为天下最可贵的。
4 c; Z7 _  Y% g/ f& ~点评:本章主题是『道』以及内修的方法有别于其他万事万物的特点。' Q% c, ?/ D+ X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k, V1 P4 c, h( G& @
这段话是内修方法的另一种表达。在第五十二章已经解释过『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的句子了,简单的说,就是摒弃一切感知,停止向外追求,以求得内心的宁静清澈。这是内修的第一步,是决定修行方向的。
5 ]) @6 w( _5 ~, P『挫其锐,解其纷』,『锐』就是锋芒,『纷』就是杂乱。锋芒和杂乱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挂碍:有的来自内心,有的来自外界。有了挂碍,心态就不能圆融,就没法『浑其心』。要消除所有人为的挂碍,就要打磨掉所有的棱角、锋芒,清理、解除所有的杂乱、困扰,这是在为『致虚极』打基础的。
7 [1 R8 W/ l7 @  q『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收敛起光泽,混同于尘世。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害远祸,更深一层是内修的需要。保持与普通人在外表上的一致有利于保持自己的平常心,『道法自然』,修道者作为一个人,当然应该回归到凡人的平凡。由灿烂归于平淡,化神奇而为凡庸,修道者的终极目标不是灿烂和神奇,只是平淡、从容而已,因为这才是『道』的面目。
. m$ ~  d5 K; x- J玄同,就是与『玄』相同。『玄』,就是『众妙之门』,也就是『道』。只有这样的去修行,才能『同于道』。
" r) J( L6 U1 Q! b2 j【我点评,这些,专家说的已经非常接近了,但还有另一层意思,道就是道心,就是众妙之门 ,就是良心】+ w/ \7 g- q" X/ M4 f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7 e8 ~3 O- q. s2 p) B4 H2 P/ U. y这一段话与【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说的是『道』和修养『道德』的人。用了这么多『不可得而』,其实说的就是不为外界任何力量所动的意思。: ^) ~9 s3 t$ M* Y
『道』是宇宙根本法,当然不会被『有』这个层次上的任何东西撼动,放眼整个宇宙,没有能够撼动『道』的东西。修养『道德』的人,内在是完全服从于『道』的,外界所能毁坏的只能是他的物质身体,而不能摧毁、歪曲他与『道』契合的精神。这种与道合一的精神,是『不失其所』的,是『死而不亡』的,是不被任何外力所能撼动的。所以,当然是天下最宝贵的。. [' S8 q1 x9 W) n# V
【我点评,这一章,说了得道的人,要看到良心必须的修炼过程,就是『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达到了『致虚极,守静笃』时,是谓玄同。这个玄同,这就是天门开了时的良心飞腾的时刻,就是看到道心了,良心洞的开阖就是天门,就是众妙之门】
  D3 e  K. ^5 k$ `2 G. A, b第六十二章$ i7 t9 ]. J2 W7 U# f9 x7 D1 v; S5 f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6 P4 }5 s, F% Y* j4 B% {3 B6 h
译文:道是天下万物的共主,是善良人们的珍宝,而不善良的人也可以依靠道来保全自己。美好的语言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使他人仰慕而跟从。遵循道的教化,就算是原本不善良的人也可以被感化而走上正道,哪里还有什么没有用的人啊?所以就算是帝王的尊位、三公的厚禄、再加上前有稀世宝玉后有驷马乘驾的厚礼重仪,也比不上真正投身于道。以前的人为什么把道看的很珍贵呢?不是因为说道有求必得、有事必应、有祸可解、有罪可免吗?所以它才赢得了天下的推崇和重视。
* y( l7 a' `, J点评:本章主要说『道』的可贵,因为『道』是『万物之奥』。
: e( L- h+ R4 d/ e8 x- w1 A2 L. T【点评,不善之人,何弃之有?不善的人,怎么能抛弃自己的道心即良心呢?】3 ?/ O4 X% n2 Y. h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不如进献上这个道心即天理良心有用】, m) ^" A; P2 e1 z8 e
世俗的功名富贵又哪里能和『道』【天理良心】相提并论呢?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为什么自古以来都以『道』【即天理良心】为贵,原因何在呢?) a( q7 [1 Z, g: y/ @# m+ x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 V. @3 {5 P3 u
【我点评,这一章一语双关,即说天之道天理良心,也说人之道即道心良心】
' r8 s! W4 y" k第六十七章
6 q9 x2 B0 Z8 @$ H3 F! [; z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2 U# H/ f6 x6 s8 J8 N; d
译文:天下人都说道很大,好象没有具体的形象。正是因为内涵丰富到了极处,所以就无法描述、无法表达、无法设想,好象没有形象一样。如果有具体的形象,就一定可以被人实实在在地掌握,那它早就变得微不足道了。我有三条金科玉律。非常珍视地保守着: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克制;第三叫做不敢置身在天下人的前面。因为慈爱,对现实生活充满热爱,才会激发我方至大至刚的勇力去战胜所有可能破坏这一切的力量;克制,才能积蓄力量,才能不断地扩大推广,不断地充实壮大起来;不敢置身在天下人的前面去争夺那些人人喜爱的珍贵或逃避人人厌惧的凶难,才有资格成为万众的首领。现在有的人不讲慈爱而一昧逞勇斗狠;不讲克制而只求高速发展、无度扩张;不讲谦冲退让而一昧争先要强,那是在自取灭亡啊!慈爱的力量至大至刚至正,用于攻战必得、用于守卫必固。上天想要救护哪一方,就用慈爱的力量去保护他。
: y# O# Q3 ~$ A/ O' G点评:本章重点在于『道』的『三宝』——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这是为『道』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心胸,非如此,不足以成大道。
" g9 d+ x2 j/ s8 r『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a: M4 M4 F; S6 [% b/ I$ w
有道德的人所拥有的『宝』也绝对不是任何有形的东西,而只能是『道』。这里所列出的三『宝』其实是接近『道』的方法和途径。
) N) U4 h* e8 `, c4 T第一种『宝』,叫慈爱。慈爱就是对宇宙里所有的众生无差别的热爱。这种热爱是宇宙中最伟大的感情,能产生出宇宙里最伟大的动力,甘愿为众生奉献自己的一切,是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不二法门。
* e1 f% q0 \% Y0 e『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i6 ~8 m6 ?+ m* j) N
三『宝』之中,最根本的还是『慈』。慈爱永远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最受上天赞美和佑护的。慈爱的力量可以击退一切来犯之敌。天要灭亡的,永远只是那些失『道』的国家而不是弱国。为什么弱国、弱民族不会被灭亡?那是因为『天』在救它。『天』为什么要救它?因为在那里有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即慈善和良心】
9 L4 q. l" [: p! G& S【我点评,老子的第一个宝,是慈,就是良心洞里的大慈大悲心,也就是佛家说的明心见性时看见的大慈大悲心,菩提心,它们是同一个境界、内容和要求,因此,总上所述,可以肯定的说,老子是明心见性的大彻大悟者,只是他在道德经里没有明确的描述出来,因为道是很难说出来的,或者说是写的含蓄婉转了一些,我这里也是说了个大概,有些内容还请参看我的另一篇文章,「万教归一主良心,人类未来良心仗」和网上文章,中乘禅法的个人主页【道德经】本体论的现代阐释里的解读,】
& H& X; @! {8 V$ S* U( l% W第七十五章
# W5 S: F$ U  Y4 [2 {5 J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殚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h; L6 L5 [6 ~% O8 e0 Z2 Y1 I+ @
【我点评,这一章,老子画龙点睛般的点明,什么是天之道,什么是人之道,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殚然而善谋,{即天之道是向善的,天生人心是向善的。即是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而老子最崇尚的就是善和德,即是大慈大悲】
! s% c; [7 z% L# V$ ?6 H0 ]第八十一章
7 U" a( T) z6 I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6 Z$ i/ t% E% J: G
点评:本章的主题是『圣人』之道,也是修行道德的根本原则。
& a) P8 R0 P) v6 ~7 D: W( j4 k0 ~7 `2 b【我点评,这一章,老子画龙点睛班的点明,天之道和圣人之道的区别,以上是我的理解和解读,有什么不妥之处,恳请同道和专家学者们指正。】* \+ w( d: ?; |3 ^8 ?& x7 B+ J, H

& }7 v9 a1 _7 [! G4 @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