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35|回復: 2

前赤壁賦—蘇軾

  [複製鏈接]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2-6 12: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
誦明月之詩,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於東山之上,
徘徊于鬥牛之間。
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
淩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禦風,
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
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蘭槳,
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於懷,
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蕭者,
倚歌而和之,
其聲嗚嗚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訴;
餘音嫋嫋,
不絕如縷;
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問客曰:
“何爲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西望夏口,
東望武昌。
山川相繆,
鬱乎蒼蒼;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荊州,
下江陵,
順流而東也,
舳艫千里,
旌旗蔽空,
釃酒臨江,
橫槊賦詩;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
漁樵于江渚之上,
侶魚蝦而友糜鹿,
駕一葉之扁舟,
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與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
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
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
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則物於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
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爲聲,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
洗盞更酌,
肴核既盡,
杯盤狼藉。
相與枕藉乎舟中,
不知東方之既白。
舞青烟 發表於 2010-10-23 22:17 | 顯示全部樓層
赏析一下
艺术特色

一、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

这篇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点不在模山范水,探幽寻胜,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不是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辨来体现,苏轼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文章首段描写江上秋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空灵澄澈之景,引启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遐想,这是因景生情。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于是,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借助于第一段中展现的具体、现实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出来,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三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针锋相对,随之以水与月作留,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写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全篇文章,议论赋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理趣之美。

二、主客问答的创造性运用

中国古代赋体,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前赤壁赋》也继承了这一表现手法,但作了很大改造。这里的客,不必确指某人,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方面,主客驳难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积极一面战胜了消极一面,也就是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

三、句式错落有致,用韵疏密相间

作为一篇文赋,本文在句式和用韵方面是很典型的。就句式而言,全文既有不少散句,又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有整有散,起落有致。在散句之中,穿插了一些似对实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句子,似散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有些句子,则似整而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散句与偶句如此交互使用,显得舒卷自如,颇有行云流水之妙。就用韵而言,随着文情的抑扬起伏,文句的整散错落,用韵也时疏时密,有时隔句押韵,有时则三、四句押韵。尤可注意的是,如句末是虚字,有时韵脚不在句末一字,而在虚字前一字押韵,如“顺流而东也”和“固一世之雄也”中,句末是“也”字,就在“东”和“雄”两字上押韵。又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围于周郎者乎?”其中“昌”、“苍”、“郎” 押韵。这样处理,声调显得和谐优美,而终归于散文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
易子 發表於 2010-10-25 12:37 | 顯示全部樓層
蘇子曰: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
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則物於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
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爲聲,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寫的這一段是最經典的,與蘭亭集序中對人世的感慨一樣深邃,沒有人真正的理解了天人合一這樣的宇宙思想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