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33|回復: 0

[训诂学] 贤·古来圣贤皆寂寞 · 每日一字

[複製鏈接]
中央纪委 發表於 2018-3-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b57358f6ba16e1a8ac3131d43eae37ec.jpg
e23c6f3a19102682ca31f5506d037b6e.png

  中国日常用语中的敬辞极多,其中称呼自己的平辈或者晚辈,常常会加『贤』这个字,比如说贤弟、贤侄。这当然是一种美称,一般看到一表人才的晚辈,自然满心喜欢,于是开口便以贤侄相称,既带有对对方的美誉,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572030f111db30d13897af1eec9cb634.png


  贤,金文字形从贝从臤,臤表声。在古文之中,臤读作xián的时候,常常用作贤字,也就是说在贤尚未出现之前,臤承担着贤的意义。而贤则始见于西周金文,应该是在臤的基础上加上意符而造的分化字。国有贤人,犹家之有财,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贤才以『贝』为意符。

3a563622088bd1addfafd9a3b7820b09.png


  贤者历来为人们所看重。战国文字中,有的贤字如

c5567af04aa5053a862b59aa303b58e0.png

是从贤省、从户,包含着家有贤人的意思;有的贤字如

dff61fd82be3a505fac76bd8729bada8.png

则是从子,有尊重贤者的意思;有的贤字从力,则是含有贤者多力的意思。

f4b8d4cdc4b03a4496aeabced6eec848.png


  从这些曾出现过的字形来看,贤之一字承载着人们的诸多期盼。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而贤者才德出众,道德品行高尚,且多才多艺,作为人才中的杰出者,更是受到极大的欢迎。无论哪一个时代,都需要贤人,古人说得贤者昌,失贤者亡,将选用贤良与国家兴亡相联系。而我们也的确看到史书之中记载着诸多求贤的故事,曹操就曾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表示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dbf4bf2cf8593b044019691923b8ba2f.jpg


  德才兼备,无疑是对贤人的一般要求。历朝历代在求贤的时候,也的确努力追求德才兼备的贤人。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这样的人才在某一个时间段并不多见,于是不同的时候对贤人的选取标准也有所不同。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曹操求贤之贤,更追求才能,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用人才。而到了唐代,贞观之治,唐太宗则更注重贤人的道德品行、学术素质,讲究真才实学。

da0cb224e4ee11f614589edf102c96de.jpg


  不同的时代求贤的标准不同,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贤人的要求却是一以贯之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立德在先,成才在后,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俗话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真正的贤人,必须首先有敦厚的道德操守,其次才是出众的才能,并且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懂得执行的方法,能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才能教授他人,使人们可以生生不息、各安其生。

0a0f99ac39f13d35abf1cbd7322937b0.jpg


  当我们挣脱一时一地的局限,从整个历史上空去看贤人,可以发现,那些先贤之所以被称为先贤,从来都不是因为他们才学过人,不是因为他们的文章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们一时创立赫赫功业。仅仅是才华与文采无法成就一个贤人。他们被称为先贤,是因为他们道德高尚,志行高洁,是因为在太平盛世,他们正心修身,为世人传道授业、解疑释惑;是因为在危难之际,他们挺身而出,救亡图存;是因为在悲痛之际,他们依然坚韧,百折不挠;是因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他们都能够弘扬道义,坚守理想,心怀天下,悲悯苍生。

2cb3cf554060a3ac0c4e14f894487ddf.jpg


  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吗?或许是的。可是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圣贤,就是因为他们耐得住寂寞。他们愿意用自己的苦痛,代替别人的苦痛,用自己的肩膀,担起天地间的伤愁。他们低眉见不得万物哀伤,身先士卒从不后退,满身伤痕不言放弃。他们内心,有着永不枯竭的希望。(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db7671ffac002b1e83b9ce627bcba368.png
6a73503fd3ae51ecc48542ca1d24d381.png
d72e33a0041c33d65fae8f5c332aa3f4.png
fffb11fe97352def5ce707a7a1e9745f.jpg
034ea6d485d90ed849a4720896e8ded1.jpg
8641b1c5068f1633dfd38a6e89fff928.jpg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