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14|回復: 0

[训诂学] 士字的起源和演变

[複製鏈接]
中央纪委 發表於 2018-3-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士字的起源和演变

士字的起源和演变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字的起源

士字的起源

中国象棋中的士

中国象棋中的士

中国象棋里有士,将帅在中间,士居其左右,行动不能超过前方的米字格,路线只能是米字格中的斜线。他们是将帅身边最忠诚的卫士,左遮右挡不怠慢,忠诚、勇敢、敢担当。

士字金文

士字金文


士最初的字形构造,像斧钺的形状。在金文中,士常常用作官职名,有人依据金文以及古籍中含有士的语句,推测士可能就是理刑狱的司法官,因此用斧钺一样的形状来描绘。不过也有人认为,士最初应当是武士,有执干戈以保卫江山社稷的责任,所以是斧钺状。无论何种意思,我们在典籍中更常见的,是用士来表示未婚男子,以及用来作为对男子的美称。

士字小篆

士字小篆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士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出现极早,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如果从孔子开始算起,那么中国的『士』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且还在不断传承下去。从先秦的游士,到秦汉的士大夫,到魏晋的名士,到隋唐的文士……不同的历史阶段,士呈现着不同的面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一起组成了中国的『士』形象。

士字隶书

士字隶书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士,志于道,是道的承担者,也是道的弘扬者。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不仅仅是儒者的担当,更是士的担当,是中国古代士子在逐渐发展之中形成的一以贯之的道。士子的道,是仁是义,是天地,是生民,是往圣,是万世。范滂有澄清天下之志,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写『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听其言,观其行,后人闭上眼就能看见辽阔的天际,看见奔流不息的河水,看见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士人的理想与豪情,不断撩动后人心弦。

士字楷书

士字楷书


无论何时何地,士子无时无刻不用其力,哪怕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是与仁德同在、为大道而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时修身养性,提高个人操守,得志时泽加于民,为天下谋利益,士子不论穷达,皆以道为依归,皆以道为遵循。

士字行书

士字行书


道由人兴,亦由人行。道的兴起与发展都离不开人,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传承永远是士的责任。〖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对中国的士子影响深远,成为后世中国士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在这句话里,要求每一个士都能超越个体的局限和个体的得失,而发展为对整个社会的关切,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为之而不断努力。

士字草书

士字草书


从古至今,涌现过无数『士』,他们或许文采斐然,写过的诗词篇篇精彩,他们或许熟读四书五经,典故信手拈来,他们或许志高行洁,留下许多振聋发聩的言语。可是我们崇拜他们、敬仰他们、认同他们,仅仅是因为这些吗?不是,我们敬仰,是因为他们曾带领着迷茫又不知所措的人们,走出黑暗,走向光明,我们认同,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血肉筑起长城,换得文昌武盛,百姓安康。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于道不容易,守道更是艰难。路途尚远,又遭遇过多少磨难。士人们也曾有过彷徨,也曾在黑夜里哭泣,也曾嘶声呐喊,喊这天地、这宇宙,喊这命运加之于自己的苦难,可最终,他们没有留下这些,他们留给我们辉煌,留给我们道义,留给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听见的来自历史深处的呼喊:天地,生民,往圣,万世!每一个词都带着回响,每一个词都在我们耳边不住回荡。

士字的演变

士字的演变


人们总是害怕付出,因为害怕得不到回报。可人世间很多时候不是简单的物物交换就能实现,不是因为你想要得到什么才去学会付出,也不是你付出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真正的士从不担忧自己得不到回应,从不担心自己得不到回报,从不畏惧艰难,从不害怕前进。因为他们愿意为这辽阔天地、这千万生民、这众多逝去的往圣、这悠悠千载万世,不断努力,不断付出。

士字的起源和演变

士字的起源和演变


〖说文解字〗言:『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士这个字拆开可以看做一个一和一个十组合而成。士者善于做事,也能够做事,他们有千秋家国梦,有万里山河心,他们有一直在做的事,有一直坚持的道,就像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善始也善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