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3000年前,颛顼大帝规定一年要从元旦这天开始。
颛顼大帝
但是送命题来了,元旦是哪一天? 答1月1日的,拖出去…… 答正月初一的,还是拖出去…… 元旦是哪一天,不是颛顼大帝决定的,也不是你和我决定的。 当年的历法规定什么时候是元月,元旦就在那个月的第一天。 历法不同,元旦就不一样。中国古人不是只痴迷于写诗,像神算子瑛姑这样痴迷于算术的也是很多的。有史可查的中国历法有多少部呢?不多,也就五六十部。其中包括已经查不清楚的古六历。 古六历是传说中的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夏朝用夏历,以孟春月(元月)为正月。所以元旦就是一月初一。 商朝用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所以元旦就是十二月初一。 周朝用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所以元旦就是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颛顼历』(测制年代或为西元前366年秦献公时),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所以元旦就是十月初一。 所以,那时候的元旦有一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四种。 大家各过各的,很嗨皮吧。 以十月为元旦的『颛顼历』一直嗨皮到汉武帝时候。 耶元前104年,汉武帝启用〖太初历〗。规定元月为正月,把元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 从此以后,历法又变更了许多种。 唐用过七种,北宋用过九种,南宋用过十一种——朝代更替,历法随之更迭,但元旦的日子却始终定在了元月初一。 然而『元旦』这个字眼却迟迟未定。 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两汉时期,又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 虽然大汶口时期陵阳河遗址(距今4800年)出土的灰陶上便发现了『旦』字,虽然元旦早已是官家、民家一个宏大而隆重的节日,但是,『元旦』这个字眼,却一直到南朝才姗姗来迟。 南朝,开始出现了元旦这样的字样。 不过,这时候虽然杂称众多,南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和南朝庾信的诗里,都记载了人们是如何把元旦当一个正经隆重的日子来过的。 要饮桃汤,喝屠苏酒,食胶牙糖……蛮热闹。到唐宋元明清,把元旦写进诗里的人多了起来,除了热闹和吃食,我们会看到元旦的另一番悲欢喜乐。 开元十五年(727)元旦,孟浩然去长安应试。 他没有考上,一直没有考上。 当然,唐朝没有考上的人很多,温岐也没有考上,杜甫也没有。 至德元年(756),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杜甫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便只身从芦子关投奔灵武,被叛军抓住押到长安,大概路上走了不短的路,过了一个兵连祸结的元旦。 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离开。在郎州任上,刘禹锡度过了这样的元旦: 刘禹锡会昌二年(842)卒。和刘禹锡同年的白居易,可能就在大和七年(833)元旦写下一首诗,感叹交亲零落。 比起这些唐朝诗人,宋人的元旦似乎要高兴很多……大概是因为,到了宋朝,元旦这词已很常见,写的人也多了。 庆历二年(1042)元旦,是一场雪后的元旦。彼时的大宋,岁月静好,一如晏殊写诗时的闲雅。 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 大概,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也爱贴春联。 熙宁元年(1068),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神宗授予王安石极高权力,命他主持变法。次年元旦,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帖春联,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写下一首诗。 但这场变法,却终于不曾新桃换旧符。 尤其卷进了许许多多身不由己的大臣。比如秦观。 元符二年(1099),东坡在琼州,秦观贬雷州。大宋和西夏言和。在毛滂的词里,这一年的元旦是这样的: 佳人劝酒,柏叶流翠。似乎仍是一派太平。但北宋最后的岁月就快逼近了。 元符三年(1100),端王赵佶即位为著名的宋徽宗。这一年陈与义11岁,他的青年、壮年,将迎来家国巨变。 靖康二年(1127),金京攻破汴京,风花雪月的北宋,没了。 1127年,宋高宗于南京即位。 仗着江南的丰厚底子,南宋在江南立稳了脚跟。山外青山楼外楼的盛丽景象又一次重铸成功。 淳熙三年(1176),范成大的元旦安宁而喜乐。 淳熙十四年(1187年),姜夔从汉阳(宋时沔州)东去湖州途中抵金陵时,梦见了远别的恋人。 只有静好的岁月,才盛得住这样刻骨的相思和悠扬的离情吧。 此时宋室南渡已60余年。 兵火在北方,刀戈渐销沉。但,总有人暗暗担心着那不可预知的风雨。 淳熙十五年(1188年)元旦宴席。辛弃疾49岁。 只愁风雨无凭准。 他担心了一世。不过那倾天的风雨,终他一生,都未曾发生。 嘉泰四年(1204),陆游80岁。 米贱无盗,云霒主丰。尚能嬉笑的日子是不错的。 但风雨倾天的日子终于是来了。辛弃疾和陆游那一代,想的尚是挥师北伐、收复中原,而能拥有半壁江山,在文天祥那一代已是奢谈! 之后,从宋换到元,再从元换到明。 明〖帝京景物略〗记载,正月元旦要吃枣糕,日年年糕。 正德年间的〖琼台志〗也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生日蛋糕。 明人笔下的元旦有如一幅『乐岁图』。 乐岁政通人和,富贵气象仿佛又回来了。 写这首诗的程敏政,是唐寅那倒霉的科考案的主考官。罪名大概起于投刺,可是满天下谁能免俗呢?唐寅的发小文徵明也说过满个明朝,那是逃不过的人之常情哪。 在1559年元旦,这位通达的画家写下『劳生九十漫随缘』的句子,他在那一年长逝。那时徐渭大约39岁。 徐渭到底没有成龙。他不安于俗世。可是俗世有俗世的好。 不管是无名的谢五娘,还是有才名的尤侗,他们的元旦,有着最世俗却温情的欢喜。 这是明人的元旦。 康熙十三年(1674),清兵入关已30年。 你瞧,康熙年间的陈维菘,和万历年间的谢五娘,他们瞧见的元旦也没有甚么不同。 仿佛是北宋的盛世、南宋的华景再现。只是不同的是,清人的元旦里总有一缕倔强的悲音。 康熙十九年(1680),顾炎武68岁,在这一年的元旦他作了一副对联:『六十年前,二圣升遐之岁;三千里外,孤忠未死之人。』此十九年,大概也就是彼十九年吧。 而屈大均则更为激烈。康熙二十七年(1688)元旦,他写了十首诗,每一首都置死生于度外。 元旦,年复一年地来了,又过了。 道光十五年(1835),有清一代才女顾太清写下这样的句子: 纵然是烟火万家,碧瓦新日,却仿佛隐隐有一丝萧瑟。 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了帝制。用了2000年的旧历元旦也垂垂暮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正式通电各省: 以行政手段,强力推广西历。 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继续推行西历。 1914年1月,袁世凯批准了由时内务部拟呈的『四大节』提案: 从此,『元旦』不再是阴历一月一日,而是阳历的一月一日。 而原来的『元旦』则改称『春节』(原来的『春节』则一律称『立春』)。 这个,大概是古今元旦最大的不同。 但无论古今元旦如何变换,岁去年来的心思,大概古今皆同: 这是明代吴与弼的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