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7|回复: 0

广韵一书的概述

[复制链接]
延章 发表于 2010-8-1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转摘自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敬请及时联系处理

3 C- ~! z- q: w# l) V' {《广韵》面世前的韵书  G: u6 R/ w. l+ F8 s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我国诗歌起源很早,为写作诗歌服务的韵书产生的时代也比较早。东汉末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学者在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下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反切”,这种注音方法的产生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传说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左校令李登的《声类》,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声类》分为十卷,共收11520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由于该书早佚,其具体面貌不得而知。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征、羽各为一篇,此书也早已失传。其后韵书接踵相继,特别是南朝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自是以后,各种韵书风起云涌,各有乖互。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
. e) A& S5 {  |. x8 E( o9 f0 z, w' o5 ?- U6 Y, A
《周研声韵》四十一卷
/ g! E9 q# ~% H2 b无名氏《韵集》十卷( V, r# U2 v4 n* }3 S5 B# \
张谅《四声韵林》二十八卷
- t# j. i* R; P段宏《韵集》八卷. L+ ?* Y/ U) O+ P
无名氏《群玉典韵》五卷; r( |# g5 L' ~2 k5 U! F- h3 ^: }
阳休之《韵略》一卷
) ]& Y: x2 A5 H0 @  \5 V2 @李概《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1]# o# Q7 z3 b4 C& t) o4 o' \
李概《音谱》四卷
, J8 _1 x) l) B$ F* \无名氏《纂韵钞》十卷
1 H7 U* A4 y& u  b( |4 h刘善经《四声指归》一卷) t% ~' ?& V; [% N; R
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 @  t8 a8 r( \8 B
释静洪《韵英》三卷
. E5 z( r* U9 z8 E周思言《音韵》
' O& ~: Q- ^: F3 [, L) Z杜台卿《韵略》   
8 Z* z5 a1 p$ l+ S! m9 T4 a: k+ G* j
2 W+ k4 h# k* x5 l0 c% m
这些韵书也均亡佚。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因论“南北是非, 古今通塞”、“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剖析毫厘,分别黍累”等,因此全书分韵有193个之多。从后一个目的出发,该书允许诗人作诗时将某些音色接近的韵合并使用, 即《序》中所说的“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由于《切韵》撰者名高, 审音精确,权威性强,适应范围广,所以自《切韵》一出,六朝以来的韵书便失去市场,淹没无闻。《切韵》继承了前代韵书的优点,总结了韵书编写的得失,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 b0 q$ I) R& p- y

6 C7 a' h3 Q; w1 Q( r" ~* E& D9 e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及李舟的《切韵》等。可惜的是,《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失传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陆续从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发现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残卷。$ g" k# V9 ?' d# k6 v7 m
' u; q# K0 g( Q  Q- [2 R1 p
这些被发现的韵书,除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种《刊谬补缺切韵》和蒋斧本《唐韵》外,其余均出于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带。出自敦煌的,在1907—1908年之间被帝国主义文化强盗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等劫往国外。斯坦因劫去的现藏于伦敦博物院图书馆,伯希和劫去的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出自吐鲁番的,于1902年被德人列考克劫走,现藏于柏林普鲁士学士院。还有一种唐抄本《切韵》残卷,流落在日本人之手,收在大谷光瑞所印的《西域考古图谱》中。为了使这些散失的韵书重归故土,我国学者曾千方百计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1921年,王国维首先把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即切一、切二、切三)根据照片抄录印行。1925年,北大刘复又将他从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即王一)和两种《切韵》序 文编入《敦煌掇琐》。1936年,北大刘复、罗常培、魏建功把他们所见到的九种《切韵》、《唐韵》残卷及《广韵》编成《十韵汇编》影印出版。1955年姜亮夫先生将自己从前在国外摹录的27种唐五代韵书及附录6种编成《瀛涯敦煌韵辑》出版。1983年,周祖谟先生将自己从1945年即开始收集、摹录、编辑的30种韵书题为《唐五代韵书集存》,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中有详细的考释和校记等。
0 _2 z8 @! K( o$ C- s
! r/ \- L# X# Z3 Q* B《广韵》的产生) J. N6 g7 b4 i8 t' m2 q
到了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2]。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广韵》虽距《切韵》成书时间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为增加,计有26194字,比《切韵》的字数(11000余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释也较详细,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广韵》分韵为二○六韵,比《切韵》多出13韵,这是分韵粗细宽严的问题,并非语音系统有什么变化。这十三韵是:! R9 X* i. s  g, t0 G
(平)    (上)    (去)    (入). O7 U; I8 U& @
俨      酽0 ]2 ]) n7 H+ B$ E* @5 D4 `
谆      准      稕      术
* r; O0 t7 g* f2 Z% w9 K. y3 b桓      缓      换      末
' J4 B" o9 a9 d4 x" s$ j戈      果      过& V( W) b2 N7 ?# g; F
其中上声俨韵、去声酽韵是依据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成例增添的。其余11韵的多出是由于将《切韵》某些韵中所含开、合韵母分开独立成韵的结果[3]。下面是其对应情形:
8 l7 o' _: R+ l' Q) u, A0 l
+ m) v& R/ Y' O0 F3 j  M+ V, S+ s《切韵》                                   《广韵》                                                   
) u6 m- N2 P, x& d(平)        (上)        (去)        (入)                (平)        (上)        (去)        (入)                  
+ c( \4 z9 c1 p真        轸        震        质                真        轸        震        质(开口)                           
/ Z  B% Z5 n6 ^& j: `                                        谆        准        稕        术(合口)                                
* V  x. d- ^+ G寒        旱        翰        曷                寒        旱        翰        曷(开口)                        
- c+ S' F& A! n9 h& N) ]/ e6 }                                        桓        缓        换        末 (合口)                        
. Y5 \' u9 y) E& U2 K% }歌        哿        个                        歌        哿        个(开口)                              
3 X) i8 l" s+ U, C! o                                        戈        果        过(合口)    ; x2 j" ^& a1 ?. e
              
' f* g6 Z/ y+ p! A《广韵》撰成后,一直流传到今天,《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反而逐渐销声匿迹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们始终未见到《切韵》。由于《广韵》未着明撰者,且书前有陆法言的《切韵•序》及唐孙愐的《唐韵•序》,致使一些学者误以为《广韵》就是《切韵》或《唐韵》,如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唐韵正》的定名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2 m* o1 u3 I7 o+ t" J) s; z* W1 C9 d  w) Z( Q
《广韵》虽非《切韵》,但由于未改变《切韵》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韵》未被发现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不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据《广韵》上推下演。在音韵学史上,《广韵》一直起著承前启后的作用,就象《说文解字》在汉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样重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