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22|回复: 0

[制度研究] 也谈西式民主与华夏民本思想之异同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1-12-14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因延章《《随想》西式民主与中国民本的本质区别》启蒙所发。

西式民主思想与华夏民本(中式民主思想)形似而质迥。
西式民主制度的主旨及运作依据,是实现政治权利的人人平等,无论选举或是政策利益。
而华夏民本制度其主旨及运作依据,是实现政治(则公民公选出政府以对社会秩序进行管理)的返朴归真,则政治生于公民,而权利还于公民。从而以法治国,保证政府的公正透明,存公抑私;政策的民生原则(以民生为本则民本,政治的本质是以政府管理的形式实现公民的权利);并以民生民族利益为政治合法判断标准。
政治权利的平等是不现实的,因为官民之间,公民之间,其权常常不同,而权与利本是阴阳关系,是相互相成的,权之不同利亦因异,二者最终必趋于平衡。从美国目前的政治效率,政策效用来看,美国正受其平等思想指导的民主制度所累,前段时间美国债风波乃是一例。
而民主,按西方的解读,若是人民做主,人人参与政治,又不可能。
首先,政府的本质,就是公民公选出来,以代表全体公民对社会进行管理。这也是成立人民代表大会或诸种议会,而非全民大会的原因,若在政府存在的基础上再实现所谓的民主,本身已是对政府存在必要性的否定。
其次,实现民主不必要。经过考试制度挑选,及其后的公民公选,双重鉴定出来的人才完全有能力代民行政。
最后,西式民主降低政府效率,而且并不能保证政治的民生原则。西式民主,其积极一面在于实现了公民公选,但这仅仅保证了政府的合法性,却并不能回避其消极一面,则公选出来的政府,未能代表公民并实现公民权利,其政策常常有悖于民生,而仅仅有益于其所属利益集团。造成此状态原因,一是资本对政治的渗透,二是考试制度的缺失或变异。
政治、教育、经济、医疗等社会活动本质上属于同一层面,即均为公民的一种社会活动,而政治又是对其他活动的管理,因此必须立法实现政治独立于各种社会活动之外,并实现管理的公正透明。
总之,实现政治权利人人平等,与公民之间能力、权力、行为均不同之现实有悖,是不可能的。再列一例,如被选举权,有才能的人,有钱的人,普通人,三者不能具有同等的被选举权,否则必然造成政治为有钱者所持。从政治本质上看,除有能力之人才,富者与普通人均不具代表其他公民进行管理社会的资格。
阴阳理论上看,要实现政治上的国治,必须以法的框架为基础,重新建立以民为本的政治制度。
西式民主思想与华夏民本(中式民主思想)形似而质迥。
西式民主制度的主旨及运作依据,是实现政治权利的人人平等,无论选举或是政策利益。
而华夏民本制度其主旨及运作依据,是实现政治(则公民公选出政府以对社会秩序进行管理)的返朴归真,则政治生于公民,而权利还于公民。从而以法治国,保证政府的公正透明,存公抑私;政策的民生原则(以民生为本则民本,政治的本质是以政府管理的形式实现公民的权利);并以民生民族利益为政治合法判断标准。
政治权利的平等是不现实的,因为官民之间,公民之间,其权常常不同,而权与利本是阴阳关系,是相互相成的,权之不同利亦因异,二者最终必趋于平衡。从美国目前的政治效率,政策效用来看,美国正受其平等思想指导的民主制度所累,前段时间美国债风波乃是一例。
而民主,按西方的解读,若是人民做主,人人参与政治,又不可能。
首先,政府的本质,就是公民公选出来,以代表全体公民对社会进行管理。这也是成立人民代表大会或诸种议会,而非全民大会的原因,若在政府存在的基础上再实现所谓的民主,本身已是对政府存在必要性的否定。
其次,实现民主不必要。经过考试制度挑选,及其后的公民公选,双重鉴定出来的人才完全有能力代民行政。
最后,西式民主降低政府效率,而且并不能保证政治的民生原则。西式民主,其积极一面在于实现了公民公选,但这仅仅保证了政府的合法性,却并不能回避其消极一面,则公选出来的政府,未能代表公民并实现公民权利,其政策常常有悖于民生,而仅仅有益于其所属利益集团。造成此状态原因,一是资本对政治的渗透,二是考试制度的缺失或变异。
政治、教育、经济、医疗等社会活动本质上属于同一层面,即均为公民的一种社会活动,而政治又是对其他活动的管理,因此必须立法实现政治独立于各种社会活动之外,并实现管理的公正透明。
总之,实现政治权利人人平等,与公民之间能力、权力、行为均不同之现实有悖,是不可能的。再列一例,如被选举权,有才能的人,有钱的人,普通人,三者不能具有同等的被选举权,否则必然造成政治为有钱者所持。从政治本质上看,除有能力之人才,富者与普通人均不具代表其他公民进行管理社会的资格。
阴阳理论上看,要实现政治上的国治,必须以法的框架为基础,重新建立以民为本的政治制度。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