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42|回复: 0

隔代教育,非爱即害?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2-2-2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祖辈代劳教育孙辈,虽然是“无偿劳动”,但年轻父母还是有诸多不满。2 Y7 H! V, {9 E! X( l
  隔代教育,非爱即害?年轻父母不能一味否定隔代教育,应通过更多的亲子教育加重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
* N2 ?. i/ A; ^) u  “祖辈带的孩子,上学后在写作业、语言表达、参加集体活动等方面问题凸显……”近日一篇小学老师的公开心声日记,将隔代教育的话题摆在我们面前。
4 A1 T# E- p# {/ L! ?0 A6 K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隔代教育的时代。" N5 H, y6 e1 q4 j. ?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随机走访了广州多家幼儿园,发现负责接送孩子的家长里,有六七成都是家中老人。
4 x% T9 v! R2 r! X) @+ x' f/ L/ U  据一项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而上海,目前0-6岁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总数的一半。2 |( W1 O8 Q7 K$ [
  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如何对待利弊?
' A. q1 v$ t( A8 e2 ^  有专家呼吁:隔代教育不能替代亲子教育,年轻父母不能把孩子推给老人,要让孩子同时处在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两个轨道上成长。
$ |+ l5 r: s. o0 B4 Z5 C" k  现实处境 老人“凑孙”最可靠$ S1 K. s, X4 R6 v
  迫于当前城市繁重的工作压力,很多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祖辈,因为他们觉得相较于保姆照看、机构托养等,这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办法。3 r& H. W" Q1 p+ S; {& E& g! X; ^
  记者来到广州番禺某小区,发现在小区玩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是由老人照顾。3 x9 Q$ r3 b; k' @& e
  53岁的林婆婆是湖北人,为了带孙子,她提前办退休,从老家来到广州。“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老人就该给年轻人分忧,我们发挥余热嘛。”5 `6 H" w* Q' f1 d
  “果果妈”说,老人带孩子,最大的好处是安全,“交给保姆我不放心,一旦被拐了怎么办,现在坏人这么多。”
* b6 J4 a. d0 R. l3 T  “他们不仅帮我们照顾孩子,我们下班也能吃到现成饭菜,何乐不为?再说家里也热闹,孩子不会孤单,很开朗。”曾小姐说,老妈喜欢唱歌跳舞,培养了儿子的音乐兴趣,真好。
$ U) z) W# |( }* E3 x! e7 w  在荔湾当公务员的姚女士认为,让老人带孩子,比送到托管所还好。“一对一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学知识的好习惯。闹闹3岁多,会认字,会朗诵古诗,都是爷爷教的,我和老公都很高兴。要是送到托管所,一个老师对着十来个孩子,肯定不会这么用心。”
' {4 H2 M: s3 R* D5 m. x  教师感悟 问题学生祖辈“造”- G' Q( f" W( d0 ^2 n. p  s! ~
  然而,在广州天河区担任小学二年级班主任的女教师李纬,近日在日记中坦言了她对接受隔代教育学生的担忧。- ^$ n; N% L, P' a; n
  李纬说,班里约一半以上的学生每天由老人接送上学,在家里几乎是同老人朝夕相处,父母很少露面,连开家长会都没空来。她的最大感触:很多问题出现在由祖辈们带的孩子身上。这些隔代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老人的“权威”似乎并不那么在意,也不尊敬老师。
2 g; O' \0 m. k8 A! a2 f1 _3 T  7岁的阳阳(化名)就很有代表性。奶奶很无奈,“老师,您要看好他,阳阳不听我们的,他爸妈经常加班,回来买很多礼物给他,他每天都玩到很晚,没时间写作业。”9 I0 s5 }" G* T, J# o/ A
  李纬跟阳阳爸爸沟通后,第二天,孩子终于完成了作业,还写得不错。谁知,第三天又是一个字也没写,原来,他爸爸又出差了。
2 m" K" ?5 _$ `3 ?6 D8 q  李纬跟其他同事有同感,“老人管教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比起直接由父母带的孩子要欠缺很多,他们也许有很多想法,但很难形成完整的语言。在生活方面,这些孩子的自理能力相对差。”如果是女孩由祖辈管教,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创造性和安全感。此外,在班集体活动上,这两类孩子的差距就更大了。父母带的学生,会把握住学校的每一次机会和活动,父母鼓励孩子参加并积极为孩子准备,这样的孩子很自信,同时也很有成就感。
$ I8 u0 e' Q# Q3 }( [  李纬说,据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小学前三年至关重要。因为在这三年里,孩子们将会形成影响他们一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他们的性格、兴趣会在这个时期基本稳定下来。她呼吁,“不管父母多忙,事业多么重要,我真诚希望他们能从孩子入学第一天起就花点心思去教育孩子。不能把孩子推给老人,而老师单方面的努力也是极为有限的。”
3 `8 {0 j8 i/ b  父母述说 分歧引爆家庭冲突
3 J' F( o2 b* X( z  祖辈承担孙辈的教育,利弊几许?昨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隔代教育带来的问题也让一些年轻父母烦恼不断。3 P' F1 u; g; A
  “我家公婆太宠爱孩子了,什么都顺着娟娟。3年下来,娟娟变得特别任性。”在广州一家私企上班的年轻妈妈赵女士告诉记者。, x+ L: p* f! e" {& h; V
  “娟娟脾气很大,不高兴就摔东西。有一次我生气了,让她自己把玩具捡起来。结果爷爷跑过来,说不用娟娟动手爷爷帮忙哦。” “娟娟穿着鞋在沙发上踩,我说不可以。奶奶却说没关系、脏了奶奶洗。” 赵女士抱怨,老人家总爱装好人,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任性。她实在忍无可忍,跟公婆大吵了一顿。
' c! t# @# a! ?$ J  R) K1 H* M+ d  两代人教育观念的矛盾,在很多家庭中多少都有体现。( n4 l( O* X) i; R1 c6 U
  刚做母亲的阿云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女儿7个多月,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都要用手去抓。“她一碰花草就能顺手掐一朵下来,老人觉得宝宝喜欢就让她去摸,可我觉得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爱护花草的习惯,要对宝宝说不。”! V; t+ b% B! ^7 j" r# D
  隔代教育的弊端不仅给孩子的性格造成负面影响,也造成年轻人和老人之间的意见冲突。甚至对孩子平日的吃喝、生病问题,都矛盾重重。
; W: u" c% L( i1 l. w  s  家住广州越秀区农林下路的邓小姐说,“我家小宝发烧,姥姥说要捂出汗才好,我说三岁以内的小孩要散热才行。”“我婆婆是北方人,爱让孩子吃面条,才1岁多,搞得孩子消化不良,晚上总哭。我说了她就不高兴。”! z" b* [6 K* X$ k; @6 F
  “广州妈妈网”上,关于隔代教育是爱还是害的讨论也很热烈。  L) |! c) T3 }
  网友“女侠客”说,一天下班看见孩子居然坐在家里阳台上,把我吓坏了―――当时他只要往后一翻身就能摔下去。我责问老人,老人说玩一会不会出事的,以前的孩子都是这样玩的啊。7 ]  O) u$ g0 h; d
  “80后”阿铃对记者说,老人家确实有自己的一套“育儿经”,可有些观念已经明显过时。“你指出来,他会嫌你不够尊重他,觉得我们年轻,没有经验。”2 I5 w, U/ V$ E; \
  蒋小姐不得不把老人请了回去,自己雇两个保姆照顾孩子。“我宁愿把每个月赚的钱花在保姆身上,也不想跟老人之间闹矛盾,太烦了,伤不起。”记者王晓云 实习生 朱娟 李丹瑶. Y$ b" V0 ^6 o+ j; ^$ _8 Q
  专家观点
4 i. p2 q( i- j! f  ●明确孩子教育大原则
- @1 I3 q- u' q' Q2 `, t" W  “隔代教育问题的焦点似乎都在孩子身上,但潜心一想,它引发几层关系中隐藏的矛盾。如果决定让老人带小孩,一定要先明确对孩子教育的大原则。年轻父母是家里的主心骨,要共同商量出一个争议解决机制。如果不是原则性的教育问题,年轻人与其过分跟老人计较,不如多花些时间陪陪孩子,加重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8 E) {, E+ X& I) i& P7 _5 \$ T
  年轻人也可以帮老人订阅一些育儿方面的杂志,用这种软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意见。
' g0 S0 u# t* h  ―――美国催眠治疗协会认证催眠疗愈师木蓝
. B# z5 [  {  t' i& g9 g  ●两代父母要沟通协调3 O# j9 v& Y# }5 @5 M& W; J. x+ k: H6 s
  “隔代教育,应看成是一种两代父母之间的合作。大家必须达成共识,否则贸然在一起肯定会出问题。出了问题就要去协调沟通,不能各持己见,特别不能当着小孩子的面去争执。两代父母要互相表达彼此的想法,心平气和地去谈。在孩子还不到上幼儿园年龄时,年轻父母又不能放弃工作,如果家里有老人愿意带孩子,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 u" i: E2 @5 }& |' R  v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老师陈筱洁
- Q  F5 L# Q- c  E) J  ●年轻人要多让步1 ~7 h; _9 ~+ z+ P
  “对隔代教育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老人不一定带孩子方面就比年轻人好,也不一定比年轻人差,关键还是在于协调。年轻人要多让步、多主动,因为有意见的更多是你们,对老人的教育不满必须去想办法沟通,否则就该自己多带孩子多教育孩子。+ W3 @& j7 Q  Z& M- p+ J) M" J( a
  ―――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张博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