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網絡
和尚吃茶是一種禪,道士吃茶是一種道,知識分子吃茶是一種文化,共產黨員吃茶是一種清廉。所以,吃茶是品格的表現,是情操的表現,是在渾濁世事中清醒的表現。
對『和』的領悟和表達,是中國人對宇宙生命的貢獻。中國文化以『和』爲萬物的存在之道,也以『和』爲最高的心靈境界。東裕茶人則用茶來詮釋『和』,從種茶、飲茶、茶藝、茶道中尋找『和』之道,去領悟豐裕的『和』的精神世界。
茶是靈物,『高山雲霧出好茶』,山巔雲端,妙和而凝。東裕茶園在巴山深處的五里壩,山高、水秀、林野蒼翠,是一片曾經近乎荒蠻的世界,猶如人心靈深處寧靜、不爲世俗功利所動的領地。無論是對現代都市人、還是山村靠山靠水的茶農,與自然之『和』,都是一片永不會丟棄的精神地平線。『和』是一種心平氣和、心緒和平恬淡、心象萬物各歸其位的境界。
天和地,山和水、頭頂的星空,秩序井然,和諧寧謐,『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東裕人從都市西安走進大巴山,甘願做與山爲伴、與天爲伴的茶農,我們細品一葉香茗,細品其中所凝聚的天、地、山、水之精氣,我們期望,或許會在剎那間領悟儒家子思在【中庸】中所呈現的太平和合之境。而佛教中人講因緣和合,因『和』悟『空』。在古代,僧人們坐禪時,通常會放一壺茶在身邊,以對治昏沉;現代茶僧們觀茶品茶,以茶契道。茶性淨潔和潤,茶色有無之間,茶味甘苦之間,與無喜怒、無哀樂的沖和心境相契無間。
一柱沉香,一盞清茗,心身俱和,此念無著,此心無住。正如唐代名僧皎然在其【飲茶歌】所吟:『一飲滌昏寐,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道家的處世,是『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不遣是非而與世俗處』(莊子語);粗茶一壺,粗碗一甑,邀三聚五,無論是世外高人,名利場中人,還是山村野夫,一杯仙毫,或一壺紅袍;或相對而坐,或圍桌而坐;或斂其光輝,或放其狂言;沒有對錯是非,沒有高低貴賤,都因茶而和,因茶而雅。百般機心斂於茶盅,萬般糾結『和』於茶盅。這就是茶人的生活,茶人的人生,因茶而『和』的世界。
茶是國之飲,儒釋道是國之學,同樣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身與人心的和諧,我們將在茶中感悟和諧的人生、和諧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