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 以儒家义理如何看待蒙元、满清政权兼答网友问 蒙元满清以异族入主中原,推行其民族压迫政策,导致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倒退,此为历史事实,勿需讳言。但是蒙元和满清究竟属不属于中国王朝?清末反满革命浪潮兴起以来,却众说纷纭,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显然他们在辛亥革命发生以前,是不承认蒙元满清为中国王朝的,乃至有所谓『光复汉地十八省』的错误主张。迄今为止,这一争论尚未平息,又由于日美新清史学派的介入,使这一问题掺杂入更多的政治斗争和国际博奕因素。从现实的视野来看, 清末梁启超、袁世凯、蒋介石和新中国极力构建的『中华民族』理论正在经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主权』和『民族自决权』模式强调自身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进而强化了不同形式的『分』的倾向;另一方面则在学术和历史观的层面上不断地『解构中国和中华民族』,在时间上质疑『中国』是否具有内在的历史连贯性,在空间上强化『中国』长城内外的断裂性。 那么以儒家义理来看,蒙元满清究竟算不算是中国王朝? 孔子著【春秋】,『王正月』,书大一统,为万世立法。大一统的理论是孔子提出来的,成熟于战国和秦汉时期。『大一统』三个字最早出现于【春秋公羊传】。【公羊传·隐西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大一统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从政治、军事、经济起到地缘互补的巨大优势效应。而【春秋公羊传】,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被确立为国家的意识形态。 【春秋公羊传】的作用是阐述孔子【春秋】经的微言大义,由孔子的弟子子夏所传,早先只有口说,至汉初公羊寿、胡毋生方著之于竹帛。其中有六项具体内容:即大一统、大居正、大复仇、内诸夏外夷狄、通三统、三世说,由此构成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官方意识形态。 这六项具体内容就是儒家的基本义理。在某种特殊的时期,当这六项具体义理受到挑战的时候,也可以守经行权,这就是【春秋公羊传】中阐述的另外一个义理,『实与而文不与』,意思是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灵活变通。 如果按照【春秋公羊传】中,『不以夷狄之执中国,不以夷狄之获中国,不以夷狄之主中国』的『内诸夏外夷狄』的义理而论,蒙元满清不能认定为中国,但是【春秋公羊传】中,又有『中国亦新夷狄』的说法,也就是中国的历史和内涵也是会发生变异的,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实与而文不与』,也就是默认蒙元满清也属于中国。 春秋义理,一般人并不大了解,仅仅知道一个『内诸夏而外夷狄』,也就是华夷之辨的理论,其实【春秋公羊传】中,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也预留了很多灵活的处理方式,非如此,儒家不能适应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儒学是一种为现实服务的政治哲学,它和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神学是不能变通的,而政治哲学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是可以变通的。我个人在感情上也不愿承认蒙元满清为中国,但是在当下的中国,考虑到现实的政治需求,却不宜宣传蒙元满清非中国论。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隆裕太后)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观此,则可知满蒙回藏皆为中国人无疑,长城以外满蒙回藏旧居之地皆为中国领土,此亦为国际法上之依据。 孙中山在担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时,所发表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亦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这个时候辛亥革命尚未成功,满清皇帝还没有退位,孙中山和革命党人都已经不再讲什么『驱除鞑虏』了。中华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前清隆裕太后病死,举行的是国葬,孙中山并亲致挽联,称赞其为『女中尧舜』,而不以夷狄和外国统治者视之。今天的人继续宣扬蒙元满清非中国论,只能是违背中国的国家民族利益!但是就事论事,对蒙元满清的黑暗统治,仍需要加以理性的批判,非如此不能推动中国进步。孔子亦说有教无类,华夏不能放弃对夷狄教化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