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考古網 一、干闌
『干闌』被認為是西南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見於早期文獻使用的詞彙有『葛欄』、『高欄』等。它是用樁、柱支起的架空房屋的稱謂,現在建築史學常用『干闌』、『干欄』等術語,為了不引起誤解,以不具備漢語含義的『干闌』較為合適。
喇家遺址所發現的F21,從遺蹟現象判斷可以認定是干闌遺蹟。這是北方新石器時代田野考古的首次發現。F21是縱橫都有三條軸線垂直交叉組成的柱網,共有九個柱洞,與日本群馬縣前橋市鳥羽的彌生時代干闌――『社』遺蹟完全一樣,只是目前尚未發現外圍小柱洞以及圜水和圍牆遺蹟。F21的柱間距均為1.50米左右,即每面寬度都是3米許。它位於聚落小廣場的東南部,附近有另一特殊地面建築F20,兩者相距僅2-3米。總體關係已表明這一干闌建築的特殊重要性質。
這一遺蹟所反映的干闌,與【史記】所載古史傳說的當時人呼做『崑崙』(應讀『干闌』;現代漢語普通話『崑崙』,是中古顎變音;『京』的象形文字正是它的注音符號)的『黃帝時明堂』的主體基本相符。它是用於原始農業祭祀的高架茅草亭,即『社』的祖型;日本的神社正是它的後裔。已有科學論證,大約距今四千年前,『社』隨着中國的稻作技術傳到日本。這個發現是黃河流域新石器考古的重大突破。
二、陵墓
約當四千年前的喇家聚落遺址、墓葬以及伴生器物,反映了當時已進入初級酋邦社會。則位居小廣場北部的扁覆斗形『土台祭壇』――頂上有隨葬多種玉器等的特殊墓葬――M17,應該就是面臨廣場的土台式特殊墓葬,可以認為是與牛河梁紅山文化積石冢類似的酋長陵墓。在這個方形土台之上所發現的長方形墓壙的上部開有方形套口,兩者填土不同,說明套口乃是下葬後,在其上另行換土填築墓上建築台基的地基槽。在土台東南角,發現包砌土台的寬達50厘米的大礫石擋土矮牆殘段,這個石牆的東南轉角恰與土台頂部東南角和墓壙上部套口的東南角共成一條直線,可以推知土台周邊原來都砌有這樣的擋土牆,也就是說,石牆就是與土台墓葬的一體工程。略早於此的牛河梁積石冢上有建築遺蹟,再結合民族學提供的處于氏族階段的墓上建造祭享建築的習俗,可以推知這個墓上建築正是古象形文字中所謂的『宗』。如果此認識不錯,那麼這也是黃河流域的首次發現。
(原載【中國文物報】2005年1月7日第7版【喇家遺址保護與研究專題】作者:楊鴻勛,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
[/td] [/tr] [t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