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 假借字 假借字 通假字 古今字 摘自 互联网 作者 刘晓剑
一. 汉字的构造
汉字的特性
汉字是含有表音倾向的表意类型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的构造。
1、象形
象形是摹拟事物的外部形状造字的方法,用象形法造出的字是象形字。例如: 人体类:人、手、口、舌、足、耳、目、女; 日、月、山、水; 鱼、鸟、 艸、竹的篆书,和具体的物体很想象。 象形字容易辨认,但对一些复杂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则无法表达,例如,“世界”,“天涯”等虽是实在的物象,却不宜用象形的方法表现,再譬如“思想”“气质”,“风度”这些抽象的词语就更难象形了。
2、指事
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的造字法,用指事法造出的字是指事字。指事字分两种:一种是纯象征性符号构成的,例如:一、二、三、四、上、下等,这类指事字很少;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提示性符号构成的,如“刃”在“刀”加一点,表示刀口;“甘”在口内加一点,表示口中含有甘美的食物等。指事字和象形字都是独体字。
3、会意
象形字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于是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是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例如“不正”是“歪”,两棵树为“林”,三棵树为“森”,草生田中为“苗”,人靠在树旁为“休”,人在牢中为“囚”,上小下大为“尖”等。会意字一般都是合体字。
4、形声
形声由表示意义类属的形旁和表示读音(韵母的音)的声旁组成,用这种造字法造的字叫形声字。 例如左形右声:河 晴 ;右形左声:胡,剃;上形下声:空 芳;下形上声:勇 盛;外形内声:阁 固;内形外声:闻 问等。形声字都是合体字,而且是汉字中占的比例最多。
5、转注
语言中有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它已有的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例如“考”字的解释是“老” (古时父亲为考、母亲为妣)反过来,“老”也是“考”的意思,所以是一对转注字。还有“少”和“小”,“万”和“方”都分别是一对转注字。
6、假借
汉字经常使用的意义和构形的意义不同,而这具有同音词的关系。例如,假借“簸箕”的“箕”表示代词的“其”,假借“乌鸦”的“乌”表示“呜呼”的“呜”等等。上边这些例字都是采用象形法造的字,但是使用的意义都与所象之形没有关系。因此,从使用来看,都属于假借字。 假借法启发了汉字的创造由形——义关系发展到音——义关系,从而启发了“形声法”。假借法在汉字构形理性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不是所有的字都是由上述六种方法组成的,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觉有些字,无论用什么造字法都无法解释,这是由于古时候和今天的读音不同造成的。例如徘徊的“徊”字,是形声字,“左形右声”左边的双人旁表示走路,读右边的回字的韵母的读音。但是如果这样就应该读(pai hui) 而不是(pai huai)原来,回字古时候是读(huai¸怀) ¸杜甫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韵脚是哀,来,台,杯( 杯字古时读bai) ,韵母都是(ai )。 还有贺之章的“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中也是如此。直至今日,大理一带还保持着古时的读音把回字读(怀)。
还有些字,不论你用那一种造字方法都无法解释,譬如“射”字,由“寸身”两字合成,应该是会意字,但却解释不清楚。其实这是历史上弄错了的。射字和矮字相互换错了,射字由“寸”和“身”组成,身子只有一寸,应该是矮。而矮字由“委”字和“失”字组成,委是动词,表示放的意思,那么把“失”(箭)放出去,应该是射。还有“出”字和“重”字也相互换错了,山上有山,表示重叠,两座山在一起,还表示很重,所以“出”字应该读重量的“重”,同时也读重叠的“重”。而“重”字由“千”“里”两字组成,千里之外,表示人出去了,应该读出。
二.古字通假
本有其字,古人临文时却用了同音或音近的字,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这是读古书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这种“本有其字”的通假,属于训诂学上的问题,与文字学上的“本无其字”的假借不是一回事。
文字学上的假借,那是文字学家们要研究的问题,而大多数读者却可以不管。假如要求普通读者在读古书时,遇到诸如“新”、“旧”之类的字也要想着“新,原本是指取木;这里当新近讲,是借来的。旧,原本是指猫头鹰一类的鸟;这里当陈旧讲,也是借来的”的话,这未免太苛求于人了!而事实上也无此必要。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认真对待的应当是本有其字的通假。
破通假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语音条件,二是文献条件。所谓语音条件,就是在那个时代两字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具体地说,就是两字的声母必须相同或相近,韵部也必须相同或相近。所谓文献条件,就是在那个时代的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的用例,而不是孤例,这就是清儒所说的“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
一种是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也相通的两个字,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县”通“悬”,“责”通“债”,“反”通“返”,“知”通“智”。
另一种是借用音同或音近但意义毫不相干的字来替代某个语音或字,这种情况叫做假借。假借字又有两种情况。
(1)“本无其字”的假借。如:古代原只有第二人称代词的读音而没有字,于是借一些读音与第二人称代词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不需另造新字了。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硕鼠》)中的“女”是假借字。
(2)“本有其字”的假借。文字中已有某字,可是写的人偏不用,而借用一个与这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而这两个字的字形不一定有联系,意义也没有什么关系。简言之,即“形异义异而音不异”。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中的“生”通“性”;“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中的“得”通“德”。这一类字又称为通借字。
三.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指在某个意义上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字形,先出现的叫做"古字",后起的叫做"今字"。如:莫-暮,然-燃。
各组古今字内部的时间杠子是千差万别的。如:反-返,返字已见于公元前433年楚曾侯钟。孰-熟,孰字加火,始见于《玉篇》(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所著字书)。
造成古今字的具体原因是:
1. 假借字久借不归,只得给原义另造新字。如:亦-腋。
2. 词的分化引起字的分别。或加旁以别义,如:辟-避、僻、譬……;或换旁以别义,如:说-悦,赴-讣。
今字的义项少,较单纯;古字的义项多,较复杂。古字的义项大多等于今字的义项与它本形今保留义项的加合。如: 古"说"=悦+今"说"。
对古今字问题,古书注释的规范是: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的古字。
×,今字作×。
常见的古今字:
卬-仰 暴-曝 被-披 辟-僻避嬖譬 采-彩睬 差-瘥 柴-祡 陈-阵 垂-陲 错-措 大-太 当-挡 到-倒 道-导 弟-悌第 队-坠 反-返 风-讽 奉-捧俸 孚-孵 府-腑 赴-讣 感-撼 告-诰 共-供恭拱 昏-婚 火-伙 或-国域惑 贾-价 结-髻 解-懈廨 介- 界 景-影 竟-境 敬-警 匡-筐框眶 雷-擂 利-痢 厉-砺 两-辆 名-铭 莫-暮 内-纳 其-箕 齐-剂斋 禽-擒 顷-倾 求-裘 取-娶 全-痊 然-燃 沙-纱 适-嫡 受-授 孰-熟 属-嘱 衰-缞蓑 说-悦 司-伺 孙-逊 台-怡 唐-塘 汤-烫 田-畋 听-厅 亭-停 廷-庭 童-瞳 尉-慰熨 罔-惘 文-纹 息-熄 夏-厦 箱-厢 县-悬 写-泻 新-薪 虚-墟 畜-蓄 厓-涯 厌-压餍 要-腰 益-溢 亦-腋 阴-荫 爰-援 原-源 臧-藏脏 责-债 章-彰 争-诤 支-枝肢 止-趾 知-智 州-洲 尊-樽 坐-座
古今字与通假字辨: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临时借他字表音。通假字与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因而通用的关系,没有什么直接引申关系。如:蚤-早,原-愿,填-镇。
古今字,在未有今字之前,就是由古字兼职。在某个意义上,古今字其实是同一个字的先后不同的写法。古今字中,古字其实才是本字,而加旁或换旁(或另造)的今字倒是后起的。我们不能不顾事实,反倒说今字才是本字。如:说-悦,亦-腋,莫-暮,北-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