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34|回复: 0

文言偏义复词

  [复制链接]
偷月 发表于 2010-11-4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词:偏义复词 什么是偏义复词  摘自 互联网  作者 刘晓波
  一.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 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种树的地方称园,种菜的地方叫圃。既是窃桃李,当然是入园,“圃”无义。)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3. 附偏义复词汇总表
  例句 偏义复词 偏指义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出入 偏指出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 偏指入
  吉凶未卜 吉凶 偏指凶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国家 偏指国
  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 父母、弟兄 偏指母、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多少 偏指多
  沿溪行,忘路之远近 远近 偏指远
  死生,昼夜事也 死生 偏指死
  房子内没有动静 动静 偏指动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成败 偏指成

  二.小练习: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①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②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
  ③ 属余作文以记之 作文:写文章,现指学生的写作练习。
  补充“偏义复词出处”
  古汉语中的复音词,早在《诗经》、《论语》、《战国策》等先秦古籍中,便已出现,秦汉以后就更多一些,有的一直流传到现在,因此,它也有自己不可忽视的地位。
  复音词有双音复词,如“牺牲”、“方园”、“社稷”、“虽然”、“然而”等;也有多音复词,如,“藉第令毋斩”《陈涉世家》,“藉第令”三字都有“假使”的意思,为三字复词。“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疾痛惨怛”与前句“劳苦倦极”相对,一为困倦,一为病痛之意,因而应视为四字复词。
  复音词的结构大体有
  ①由同义(近义)、反义词素构成,形成并列复音词,如“怠慢、面目、乾坤”等;
  ②由具有修饰、补充、动宾等关系的词素构成,因而有主有从,构成主从复音词,如“中国、下榻、首级”等;
  ③虽为复音词,但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因此构成单纯复音词,诸如“参差、窈窕、耿耿”等。
  复音词中,有两种特殊的情况:
  第一、同义复词,即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构成的复音词。
  被历代语言学者称之为“重言”、“复语”、“连言”或“词语复用”。
  例如:“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泪,二词一义单指眼泪。又如“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屈原列传》,“曰以为”三字一词,就是“说”的意思。
  第二,偏义复词,如前所述。
  由上可见,偏义复词在古汉语词汇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古汉语词汇构成及偏义复词的位置可以简示为:
   同义复词
  单音词 并列复词—  
   古汉语词汇— 双音复词— 主从复词 偏义复词
   复音词— 单纯复词
  多音复词
  从图示知,偏义复词仅是古汉语词汇高山的一角,但唯其特殊,才奠定了它在古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地位,才有必要专门予以介绍。
  三、实例搜索
  一是从古典作品(首先是中学语文课本)中收集偏义复词实例;
  二是寻找现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遗迹。
  大搜索的结果,令人鼓舞,大家一口气就找出了20余个偏义复词。摘选如下:
  《孔泛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 / 逼迫兼兄弟 / 便可白公姥 / 昼夜勤作息 / 我有亲父母
  《鸿门宴》:孰与君少长
  《<指南录>后序》:死生,昼夜事也
  《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谭嗣同》:冀缓急或可救助
  《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石种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