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7|回复: 0

唐财相重金造船运粮成本反而降(图)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0-8-4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020100804405171203397.jpg
4 l6 p8 R6 j: @* o  Q! `

; c% Y6 x% k/ D3 J  D7 [. q
    读过《三字经》的人应该知道这句话:“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这位刘晏小时候是神童,7岁时就才华外露,被唐玄宗授予秘书省正字,也就是说当上了唐政府文化机构的校对。而神童长大后,其才华发展到了财政领域,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代财政奇才。 $ F, s! m( o- T9 I# f

" p2 Z6 R4 o: f    公元764年,刘晏主管漕运。唐朝漕运的主要功能,就是将粮食从江淮运到长安。刘晏早在做地方官的时候就发现漕运的很多问题,于是,他写信向当时的宰相元载反映问题(《遗元载书》)。 / W& A% S: [6 F- K; W. a! ]
* ~- d5 E6 t( [2 }. y
    第一,安史之乱后,中原人烟稀少,五百里之内,仅千余户人家而已。人少,劳力就缺,粮食漕运到这一带,根本找不到人去运。第二,汴水一带水利设施因为战乱失修,“岸石崩”,行船难;第三,河流两岸没有军事守备,盗贼密布,粮船到哪里,贼船也能到哪里;第四,粮船所经地区军阀割据,截留粮食。种种原因导致粮食运输成本极高,往往一船粮食如果能有八成运到长安,主管人就要受优等奖赏。刘晏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小时候正字,长大了要正江山,于是他在信中表明自己的决心:“见一水不通,愿荷锸而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 6 E: I, Q+ Y: I. Z& U; {
2 d1 Z  P7 _. u! u  R5 @
    凡事必为永久之虑 9 g& Y; x. q* p% J/ G2 B1 ?4 h
" {' Q" P% H; [" U, ]7 x. F0 }
    刘晏的信写到这里就停了,接下来他干实事去了,且看《资治通鉴》的记载。
" Q( H7 ~4 U& I0 K! r9 ^2 K* V+ w3 ]; T# F& b1 E6 [
    刘晏发现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文条件各不相同,于是他决定改变原来一路运输到底的做法,而是分段运输:长江的粮船只到扬州,汴水的粮船只到河阴,黄河的粮船只到渭口,渭水的粮船运到太仓,四段水运如同接力赛一般运输粮食。将一段的人物分成四段来完成,压力和损耗当然小得多。同时在沿岸设立粮仓,随机储存粮食,以备转运。
4 z$ H% _- m5 _) g* r* |( s
- i, U% t6 j0 p    运输路程改革了,接下来是物流交通工具的质量问题。刘晏在长江流域的扬子县设立了10个大型造船厂,投入了雄厚的资金。每艘船投入的资金是一千缗,缗就是一贯一贯的钱,每一缗相当于1000文钱,一千缗就是一百万文钱。当时有人就提出异议:“一千缗造两条船都够了,这样虚费太多。”刘晏则不然,说出他的道理:“论大计者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
, e, }5 M6 x( H/ |- \+ g. q7 F$ o# }2 v$ [( j5 D5 U1 N
    千里运粮不损一斗 ; l9 g2 `3 q( K4 X& P) W9 p1 r7 h

" r0 Y2 L0 ?( F. `; L: A    他认为在交通工具的制造上要舍得投重金,造船一事,参与者众多,必须使相关负责人公私费用不缺,然后才不会去扣压造船费用,这样造出来的官船才坚固。他还担心,以后的官员会扣减造船费用,导致船只质量下降。 . h' I# z, f: M- M5 s9 j
% l2 o: O6 z. o1 \
    运输路线改善,交通工具也质量过关,结果呢?自那以后,每年从江淮运到长安的谷米百万石,没有一斗翻到河水里的,效率提高了,等于成本下降了。
5 V7 O: _9 A+ t! _
1 R4 W0 r4 v9 [" n! d! p    在运输组织上,每十艘船为一个船队,负责管理运输的是部队军官,十次运输平安到达的,要受重赏。不过,高薪也是高压力,漕运主管人在运输途中格外小心,运输几次之后,头发没有不斑白的。当第一批粮船平安达到长安附近水域时,唐朝皇帝在水边开了一场盛大音乐会表示欢迎,对刘晏说:“你简直是萧何呀。”
% C9 r8 @0 ~6 o/ [9 t' W9 |- O8 b
  N6 _( w- _/ m    可惜,一代财相后来被元载诬陷致死。刘晏死了,但他的制度不死,当时天下抓财政的官员都以他为终生的偶像,向他学习,以此维系着唐王朝的财政体系。大约50年后,正如刘晏所担心的,主管漕运的官员将造船费用减掉一半,导致的后果就是船只质量下降岂止一半?从此,漕运船只脆薄易坏,漕运也就废止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