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 K3 w. k3 ^5 P% c* ?
- H7 Q% L- U; q6 |' r% t" D0 N
$ w$ e' p; l- {# s
袁枚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相士胡文炳为他占了一卦,说他六十三岁生子,七十六岁寿终。后来袁枚果然是六十三岁生子。欣喜之余,袁枚又禁不住暗自思忖,若胡文炳的话应验的话,七十六岁当是自己的生死大限。一想到这儿,袁枚顿时变得惴惴不安起来。
1 j& V- Q6 w) k0 h( a1 I) D$ G; i
! O. c8 S" N" r5 c! D* P 或许正是应了那句“疑心生暗鬼”,到了七十六岁这一年,袁枚的身体果然是大不如前。先是梦见僧道言死,继而又“忽婴腹疾形神枯”,于是袁枚深信自己是死期将至。那么,面对死亡,袁枚是何心境,又有何举动呢?一想到自己不久就要远离人世,袁枚第一反应是赶紧为自己做歌自挽。袁枚的自挽歌题目很长,叫《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体,不限韵》。歌云:“人生如客耳,有来必有去。其来既无端,其去亦无故。但其临去时,各有一条路……逝者如斯夫,水流花不住。但愿着翅飞,岂肯回头顾?伟哉造化炉,洪钧大鼓铸。我学不祥金,跃冶自号呼。作速海风迎,仙龛陪白傅。或游天外天,目睹所未睹。勿再入轮回,依旧诗人作。”袁枚不光自己写自祭文、自挽诗,而且还广泛号召同仁好友给他写挽诗。朋友们不好意思为活着的人写挽歌,所以响应者寥寥。见此状,袁枚又写了《见诸公挽章不至,口号四首催之》,对大家进行引导和鼓励。其中三首写道: # T9 M. k2 q: K" x' a2 ~9 s: A
! W, e# {1 M/ x+ ]. d& i8 N
久住人间去已迟,行期将近自家知。 & _9 j3 a& F6 Q2 I0 V& @
C& w2 y3 ], L8 O+ T! q! K
老夫未肯空归去,处处敲门索挽诗。 2 l- u% _4 i3 g- b
: `+ J9 x( l+ P4 M1 T* K5 Q ! ]* f" d! _. g+ S# X% m; g1 ^
+ v5 B4 J+ i& S2 I9 F% z6 A
莫怪诗人万念空,一言我且问诸公。
: Q8 _+ \6 }) i7 E) `* \, }. A5 _) u2 \
韩苏李杜从头数,谁是人间七十翁。 6 V* N) i* l5 D6 I) n
7 }, \: z- q8 F4 N
8 t! b* h" [0 }# @$ Y& w" V
& X( _+ u4 V1 T% U; _* l
腊尽春归又见梅,三才万象总轮回。 ' ~$ A8 x2 K5 g, O3 W: p1 q
4 ?6 J$ Z7 E# d+ V* j3 x 人人有死何须讳,都是当初死过来。 " c# N8 n5 `2 \8 L1 q) z
% i4 G) C5 l9 ~9 e7 M/ j* I8 d 第一首是说自己不想空着手离开人世,所以要大家多为自己写点挽诗。第二首是说韩愈、苏轼、李白、杜甫等大家都没能活到七十岁(作者注:韩愈(公元768年~824年)五十七岁、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六十六岁、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六十二岁,杜甫(公元712年~770年)五十九岁。),而自己已经是七十六了,相比之下,已很满足了。第三首是说人人皆有一死,不必忌讳,更何况人人都是从死那里生出来的。在袁枚的一再索求下,赵翼、姚鼐、孙士毅、钱维乔、法式善、洪亮吉、钱大昕等30余人被迫写了挽诗。这些诗或调侃,或挽留,或赞美,一时成为文坛佳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