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8|回復: 0

武则天好祥瑞(图)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0-7-15 09: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715331619490828.jpg

& Z; a% e7 R( `% O* I

. x! W; O( V. ?$ W
    公元688年(则天后垂拱四年),武承嗣(武则天之侄)很知道他姑姑的心思,找了一块白色的石头,在上面凿了八个大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然后又用紫色石头,研成细末,夹杂黏合剂填充其中,做出来浑然天成的样子。指使雍州人唐同泰到洛阳向朝廷呈献祥瑞,还编了一串谎话,如何如何从洛水中发现并打捞上来的。“太后喜,命其石曰‘宝图’,擢同泰为游击将军。五月,诏当亲拜洛,受‘宝图’,有事南郊,告谢昊天。礼毕,御明堂,朝群臣,加尊号为圣母神皇。”(《资治通鉴》)
  j2 a, o4 Y5 N2 d4 x
7 {1 c: @3 `: i6 h) O' @    祥瑞,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常见的政治现象,是皇帝用来哄自己,或臣下用来哄皇帝的一种手段。
+ m! J  E) l' C% R+ K
- _" \2 ]8 n; v; l5 ^" z7 E    凡政权稳定,统治牢固的帝王,不大在乎祥瑞。李世民就说过:“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比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纵有芝草遍街衢,凤凰栖苑囿,亦何异于桀、纣?”他还规定:“自此后,诸州所有祥瑞,并不用申奏。”而武则天正相反,好祥瑞成瘾。我想这是因为她乃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的缘故,这个唯一,弄得她心里有点发毛。她14岁进宫,用了18年当上皇后,又用了35年当上皇帝。对大唐帝国的臣民来讲,一个女人,无论你用多么不正当的手段,当皇后,可以;而一个女人,无论你用多么正当的手段,当皇帝,则不可以。所以她知道,几乎没多少人愿意接受她这个女皇帝,而且随时随地都有人准备推翻她。由于总是心怀忐忑,所以她需要祥瑞说服自己,以填补心灵上的空白,更需要祥瑞说服臣民,看,老天都投俺的赞成票。
% B# A7 A# ^  V% a1 J( b$ g% K% L- ]5 l0 q* M: D6 d
    武则天当然会抓住这块石头大做文章:“七月,赦天下。更命‘宝图’为‘天授神图’,洛水为永昌洛水,封其神为显圣侯,加特进,禁渔钓,祭祀比四渎。”;“十二月,太后拜洛受图。”于是,“四方争言符瑞”,益发地乌烟瘴气了。公元690年(则天后天授元年)九月,“群臣上言,有凤凰自明堂飞入上阳宫,还集于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飞东南去,及赤雀数万集朝堂。”公元692年(则天后长庆元年),有人以车推来一块石头,向朝廷献瑞,宰执李昭德接见,问此石何以为瑞?“对曰:‘以其赤心。’昭德怒曰:‘此石赤心,他石尽反耶?’左右皆笑。”襄州人胡庆,尤其不择手段,用丹漆在乌龟的腹部,写上“天子万万年”,也抱到洛阳献瑞来了。李昭德一看,火不打一处来,用小刀将龟腹上油漆刮掉以后,立刻下令将这个骗子抓起来。武则天知道以后,遂命放人,理由是:“此心亦无恶”,看来,这位堪称雄才大略的女皇帝,也有她难以言表的隐痛。那种在老百姓心目中,牝鸡司晨绝非正常的传统观念,她也不能摆脱。因此,祥瑞对她而言,既是一帖安慰剂,更是一帖镇静剂。
8 z* w9 W' c2 a& [  ^
' ?$ P$ f; W' }9 {    上有好者,下必甚之,公元697年(则天后神功元年),有一个名叫朱前疑的投机分子,上书武则天,说他做了一个梦,“梦陛下寿满八百”,因这句梦话,居然官拜拾遗。逮着了便宜的他,接着再做了一个梦,“梦陛下发白再玄,齿落再生”,又因这句梦话,被提拔为驾部侍郎。由此可见,武则天明知谬误而作深信不疑状,显然,容许这等荒唐,既是她政治上的需要,也是她心理上的需要。接下来,那个朱前疑不再做梦,而是编造更大的谎言,他言之凿凿地“上书曰:‘闻嵩山呼万岁!’”这种大白天说的瞎话,武后也乐呵呵地接受,并赐绯算袋给这个梦话和瞎话的制造者,便知道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内心深处其实是有点不自信的。
* w+ ]# {$ J- L0 L
* Z3 \7 X' R# E. r6 {7 s0 S    最足以说明这位好祥瑞的女皇帝其心理状态者,莫过于她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终于向发动政变,将她搞掉的儿子提出来,要求将她视为皇后,而不是皇帝的身份,与高宗李治合葬乾陵。她为什么不以武周皇帝的头衔,偏要用李唐皇后的名义入殓呢?显然,这个了不起的女人,终究摆脱不掉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对女人来说,永远做一个娘家人,那是极不正常的,而作为婆家人,才是其归属所在。这也许是作为女人的武则天,那真实的一面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