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b+ z9 Z. M# ?+ p1 b- J' Z
0 r3 q7 F( P. `1 B/ ?4 L* P6 i 【庵簪花圖】 陳洪綬 絹本設色 縱143.5厘米 橫61.5厘米
5 W5 j; a5 I! G9 @8 y1 S# v
1 v" y1 W/ P2 e; M/ _! l 此圖所繪內容,如畫中畫家題識所說:『楊N庵先生放滇時,雙髻簪花,數女子持尊,踏歌行道中。』楊N庵即楊慎(1488―1559),是明代著名學者,正德六年殿試第一名,授翰林修撰。因抗疏切諫,移疾歸;後起充經筵講官。嘉慶三年,大禮議起,他跪門哭諫,又遭貶斥下獄,被流放到雲南。作品描寫楊慎在流放中的這一狂怪行徑,他身着寬袍大袖,面塗白粉,頭上插有五色花枝,表現出玩世不恭的神態。兩女子手持盂和扇跟隨其後。此畫深刻而生動地揭示出楊慎當時的心境。背景畫一株粗老彎曲而葉紅的楓樹,藉以烘托楊慎的人品。人物造型誇張,衣紋用線勁健圓潤而富有裝飾性,顯示出陳洪綬獨特的繪畫風格。
; g) ?! y" t" y3 r/ M, ]& d; d! m ! a, V. }2 p" v; f: u
成都的人傑地靈可以有太多的『人證』,比如楊升庵。成都人對他的了解是從新都桂湖開始的,成都人把桂湖和升庵的文字當作他才華的『物證』。許多人還不是太了解,其實對楊升庵,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物證』,就是他的書法。新都倪宗新先生編譯的【楊升庵書論】,集納和留存了很多『物證』。著名書法家何應輝先生的序言也頗值得一讀。 . _/ k9 C3 s$ f5 T4 u6 e
: Q6 _* @! w8 o/ g. x( i, M7 x 楊慎(1488―1559年)號升庵,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明正德年間試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明世宗時謫戍雲南永昌(今雲南保山市),詩作遂頗多感憤。詩之外又擅文章詞曲等,修養十分全面。楊慎一生精勤好學,著述極豐,『凡宇宙名物,經史百家,下至稗官小說,醫卜技能,草木蟲鳥,靡不究心多識,闡其理,博其趣,而訂其訛謬』(李贄【文學名臣修撰楊公慎傳】),是一位求學善身並樂而不疲以至終生的士大夫。我們今天在感嘆他的性直、忠孝、穎敏以及因勇於直諫而遭受大半生坎坷的同時,尤其應當推崇他熱愛學習,格物致知,不斷求索並樂在其中的精神。【明史・楊慎傳】說他『肆力古學。既投荒多暇,書無所不覽。嘗語人曰:「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自學問中來。」故好學窮理,老而彌篤……明世記頌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詩文外,雜著至一百餘種,並行於世。』
4 i' i6 S( I) m# y
/ `; m% c3 y6 R6 s" I 在父親楊廷和影響下,楊慎自少年起即喜書畫,並逐漸從欣賞到實踐,從鑑識到研考,下了很多工夫。關於楊慎的書法實踐,游居敬在【翰林修撰升庵楊公墓志銘】中有記:『先生居滇,泛昆池,登泰華,游點蒼並洱水,探奇挹勝,所在有述,人爭寶之;又工書法,片紙隻字,相傳摹拓,殆遍海內。』其書風本於趙子昂,以『吳興堂廡』自負。但相比之下,他對書法鑑識研究所留下的諸多文字,似更具歷史價值。【楊升庵書論】輯入的【墨池瑣錄】四卷和【升庵書品】【法帖神目品】,基本上完整地反映了他對前人書論成果的整理、研選與闡發,尤其是【升庵書品】部分,較多闡明了他在書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認識和書學觀念。例如:強調書法與古文字學的關係;對宋代書壇一般學人在文字學上趨今棄古的風氣與篆書不興的研判;行草書與籀篆漢隸在筆法發展上的內在聯繫;書法實踐中法與意、性、神采的辯證關係等。對於前代名家書法的評析,着重在唐、宋、元、明時期,但在選擇上比較重視對歷史發展中前後書家承續關係的研究,而對前人藝術風格的得失也每多真知灼見。
3 z9 @# _" R; P! v) i- G. R- q+ ]1 G# ~! Q
新都倪宗新,好書法而喜讀書述作,更對整理弘揚本土優秀歷史文化有着強烈的責任心,對鄉前賢楊慎的尊崇和研究則由來已久,故輯成楊公書論並加註譯。相信此書定會大有助益於中國書法歷史的研究和今天的學書者。 + h2 p' t8 F9 x q- P! q
6 ? w. b0 o7 e, b' l+ F- ^ 作者系中國書協副主席、四川省書協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