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s- m5 P; c; C- S' X
" n) ^8 A( ]) N @ 民國劉成禹先生的【世載堂雜憶】載有一則趣聞,說乾隆年間和|當政,氣焰熏天,拜倒在和|門下的當朝官員無數,可翰林院裡的文官卻不為所動,『多相戒不履和門』。有一次,和|要過生日,派人動員翰林登門拜壽。可翰林們卻偏偏在和|生日這天大會於松筠庵。松筠庵是因彈劾閹豎嚴嵩而死的明代著名諫臣楊繼盛的祠堂,選在這個地點聚會其用心可謂不言而喻。而且,翰林們還公開宣布『翰林中有一人不到者,其人即向和門拜壽。』這句話的決絕與旗幟鮮明,與抗戰時期陳嘉庚先生那封著名的『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的11字電報提案,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其結果,座中翰林只有阮元一人挨到午後藉口為某花旦捧場匆匆離去。阮元一到和府,和|立刻『公服下堂出迎』,拉着阮元的手說:『翰林來拜壽者,君是第一人。』 4 Q" D* _" e9 x g
" g1 d% b/ z. w! m; g9 q4 Y
和|祝壽自然不會沒人捧場,可為什麼他單單對翰林高看一眼,以至於要謙恭相迎呢?這與清代翰林的特殊地位有關。清代翰林居於科舉金字塔形人才排列的頂端,不但有機會接觸最高統治者,而且多蒙厚遇,升遷較為容易。與翰林交接,無異於為自己構結同盟。
! n. h! M; B2 A. d( T' `6 Z6 ^6 ~" _& Y Q
不過,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品大員、首輔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的和|,並非勝在其才華橫溢、學富五車,而是得益於乾隆皇帝的青睞和寵信。論才學,和|年少時不過是一個『應試不中』的文生員。因此,面對名重一時的博學鴻儒們,和|的內心深處是充滿矛盾的,既存有敬服之心,又期待翰林們能拜伏在他的權勢之下。就像現在某些不學無術的暴發戶,總想着靠金錢開道,混個大學的兼職教授頭銜一樣。 % ]& u+ i* M* j6 O0 ` a
' M, x1 C+ r7 m2 F
可令和|鬱悶的是,翰林們就是不買他的賬。他特別推重翰林院上書房行走洪亮吉,卻『求一見不得,祈一字不得』。不得已,和|通過乾隆的兒子成親王永w請洪亮吉寫一副對聯。洪亮吉不好駁成親王的面子,只能應允。不過,寫是寫了,洪亮吉卻在對聯上落下一行題款,稱『奉成親王命,書賜大學士等等官銜和|。』言下之意,我是奉成親王之命給和|寫對聯的,不是出於本心。求來這樣的對聯,成親王自然無法交差,所以和|每每催討時,成親王『每以游詞延緩之。』 . W: L+ y0 y1 b* Y* [! _
. @6 k6 t% o) K8 _$ e
翰林不拜和|,並不代表翰林們與權勢天生敵對,形同水火。事實上,翰林們自己也身處官場,且以權力的追逐和揮舞作為人生的目標之一。不過,總體而言,翰林們通過科舉之途進入中樞機構,是將官場作為戰場來實踐儒家政治理想,並以其人品、學識、節操等影響社會的。從唐末的反對藩鎮、打擊宦官,到宋朝的議論朝政、推進文治,再到明朝的為國輔弼、參劾閹豎,歷代翰林都發揮了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作用,體現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文化精神。 % E; L4 K% y& \& L+ m( j
* z" {' Z" @# @+ z" a" W" A* [! M
某種意義上講,翰林是一群脊梁挺拔的知識分子,有着『士志於道』的傳統擔當。因此,他們沒有在和|的權勢和氣焰前彎腰,而是『甘為憨物』,以自身的氣節,為社會增添了一份追求正義與光明的勇氣和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