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q8 k# |+ K1 T: O k4 q
( l# [. d& E' M \3 Z0 q/ y
0 ~ ?( U* U9 D7 r& K+ ? 孔穎達(公元574―648年),字仲達,冀州衡水(今河北省冀縣)人,是隋唐之際的著名經學家和教育家。2 |/ o; ^" p4 E! I; {
2 z- p+ b! i8 Y8 u$ @: j
他自幼學習勤奮,很有才智。『八歲就學,誦記日千餘言……及長,明服氏春秋傳,鄭氏尚書、詩、禮記、王氏易,善屬文,通步歷。』(【新唐書・儒學上・孔穎達傳】)曾師從於當時著名經學家劉焯,學成之後,便居家興辦私學,以教書為業。隋煬帝大業初年,『舉明經高第』,授河內郡(今河南新陽)博士,後又被任命為太學助教。隋末,煬帝曾召天下儒官集於東都,詔國子秘書學士與論議,穎達為冠。其時年最少,老師宿儒恥出其下,陰遣客刺之,匿楊玄感家得免。補太學助教。入唐後,太宗平王世充,引為秦府文學館學士,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授國子博士。唐太宗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擢升國子司業。歲余,迂太子右庶士,乃兼國子司業。與諸儒議歷及明堂,皆從穎達之說,又與魏徵撰【隋史】。十一年(公元637年)又與朝賢修訂【五禮】,所有滯疑咸咨決之。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升為國子祭酒,仍侍講東宮。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因年老辭官。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病逝,終年七十四歲。
1 d8 _- T: ]7 ^. ~+ V1 J v% g) _( J& u7 ?: _1 |* g! G4 P' ?
孔穎達一生主要從事學術研究和經學教育,將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隋唐時期的文教事業。從鄉村儒師、河內郡博士、太學助教、文學館學士、國子博士、國子司業,一直到國子祭酒,他經歷了從一般學者、教師到教育家、教育界主要行政長官的所有主要階梯,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教育實踐家。在學術研究方面,孔穎達重點在經學方面,也旁及史學、天文曆法學及文學等,是個博學的大家。在講經中,孔穎達又以【禮】、【春秋】和【易】的研究為主,兼及其他各經,在學術界有着較高的水平和聲望。
" U1 c2 N _) |: C- N$ U0 c, s/ {/ ?7 e2 f( U2 M, S
唐太宗李世民對孔穎達十分器重,他適應政治統一的要求,認為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訓解不一,應對經文有統一的解釋。於是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命孔穎達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等諸儒撰定【五經】義訓。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五經義訓】撰成,合一百八十卷,命名為【五經正義】。唐太宗對孔穎達這一工作十分讚賞,曾詔曰:『卿等博綜古今,義理該洽,考前儒之異說,符聖人之幽旨,實為不朽。』(【舊唐書・孔穎達傳】) " s/ W2 U0 H8 m9 l
1 P9 s5 n; c0 v0 c" j2 J2 _ 關於【禮】,他說:『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者:上謂公卿大夫,下謂士也。君父南面,臣子北面,公卿大夫列位於上,士則列位於下。兄前弟後,唯禮能定也。』(【禮記正義・曲禮上第一】)因此,他說:『禮者體也,履也,……順之則宗v固、社稷寧、君臣序、朝廷正;逆之則紀綱廢、政教煩、陰陽錯於人,人神怨於下。故曰:人之所生禮為大也。非禮無以事天地之神,辯君臣長幼之位,是禮之時義大矣哉。』(【禮記正義・序】)就是說,學習【禮】的意義與作用,在於固宗v、寧社稷、序君臣、正朝廷,維持現存秩序和政治安定。這是對孔子『不學禮,無以立』的思想的繼承和發揮。他還認為,【禮】有『化性』的作用。他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喜怒哀樂之志,於是乎生;動靜愛戀之心,於是乎在。精粹者雖復凝然不動,浮燥者實亦無所不為。是以古先聖王鑑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納之於德義,猶襄陵之侵修堤防以制之,駕之馬設銜策以驅之。』(【周禮正義・序】)在他看來,人生來的天性本是靜的,接觸外界事物後產生了動的念頭,即產生了『喜怒哀樂』等情感,從而做出動靜愛惡的選擇。『精粹者雖復凝然不動』,而『浮躁者』卻『無所不為』了。因此,為了訓化人性,節制情慾,使之變好而不變壞,就不能不藉助教育作為『堤坊』和『銜策』的手段,而『禮』就正是起這種作用的。在這裏,他同董仲舒一樣,從人性情慾的角度說明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中人之性可上可下』,這顯然是儒家傳統的人性觀。但孔穎達『人生而靜,天之性也』的思想,是明顯接受了玄學和佛學影響的。這是時代思潮特點的必然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