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9|回覆: 0

古代詩人筆下的伏天(圖)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0-7-28 13: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728492461764238.jpg
# b4 Q' j4 |  j" O

, \$ H( m( j& b$ _" e2 }
    入伏了,天氣又潮又熱,真是『苦熱』。可是,這樣的天氣入了詩,便有了別樣情致。古人們是如何形容他們所經歷過的灼熱天氣的呢?今摘其趣與君共賞,以暑消暑。
; Q7 d. ~) }4 O$ s- |$ L" ~( @: B- a( b4 z- A' N/ ^! }+ s  @, h& n
    古人形容苦熱多從高溫環境描寫。宋代戴復古在【大熱五首】(其一)中說,『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農曆,下同)。』他把人在高溫環境比做熊熊燃燒的陶瓷磚瓦窯。唐代王轂在【苦熱行】中則是把高溫環境比做大洪爐:『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唐代韓愈更是形象地把悶熱天氣比做自己是在蒸籠之中:『自從五月困暑濕,如坐深甑遭蒸炊(【鄭群贈簟】)。』把大熱天之熱,比做人在窯、爐和甑中被燒烤、蒸煮。
5 @2 X5 l" d) A. E" }7 }' q) \7 c# e2 C9 J( p" [
    古詩中描寫人體在苦熱中的狀態主要用流汗。宋代張來的『欲動身先汗如雨』(【勞歌】);唐代范燈『六月季夏天,身熱汗如漿』(【六月】);宋代戴復古『田水沸如湯,背汗濕發潑』(【大熱】)以及唐代司空曙的『嘯風兼熾焰,揮汗訝成流』(【苦流】)。瞧,『雨』、『潑』、『漿』、『流』。 3 ?+ Y& f# n! I6 G9 A" |' l

/ v" @) w2 N! n9 o! H5 g# Y6 p$ }/ c    古詩中還常通過周圍事物的反應來寫苦熱。宋代梅堯臣的【和蔡仲謀苦熱】:『大熱曝萬物,萬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飛鳥厭其羽,走獸厭其毛……』天氣熱到乾柴出烈火、液體熬成膏、鳥嫌羽熱、獸嫌毛熱。
) P# n2 w& i( h+ `' X6 _/ _/ g# _/ P* s2 B& T" _/ P
    下面我們再看看三位著名詩人如何說苦熱。李白在描寫大熱天中縴夫們疾苦的【丁督護歌】中別出心裁地用了『吳牛喘月』(『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吳牛是指吳地(今蘇南)的牛。按理說吳牛應該早就適應當地夏季的炎熱氣候,可它卻還是常常熱得受不了,以至於看見夜間月亮,也以為是太陽,害怕得喘起氣來。杜甫在苦熱天氣中曾經『束帶發狂欲大叫』,『安得赤腳踏層冰』(【早秋苦熱堆案相仍】)。唐代著名自然詩人王維在【苦熱】中講了種種苦熱景象之後,竟然異想天開地『思出宇宙外,曠然在寥廓。』他熱得要到宇宙中去『涼快涼快』。
# r( a- O$ g3 t" n
1 `2 m0 D  P) d9 v* m* b7 E    詩人們確實是熱怕了,宋代范成大竟寫出『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辭老境似潮來』(【秋前風雨頓涼】)。為了苦熱快點過去,加速衰老都在所不惜。 7 r8 t$ k* p* f3 A

) t8 R! e. M; ]+ q    實際上,詩人們形容歸形容,他們都有自己的消暑高招。唐代白居易【銷煩暑】中說:『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說過『思出宇宙外』的王維在該詩的最後也醒悟道:『卻顧身為患,始知心未覺;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也許這些就是俗語『心靜自然涼』的一些出處吧。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