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十四章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解读〗
14.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视之不见称之为夷, 听之不闻名称之希,搏之不得称之为微。老子实际上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强调“道”的不可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那么“道”从这个特征出发也可以称之为气。
14.2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正是因为这三个特征,所以不可以细密的穷究,所以混和为一。诘,本义是追问,在这里是穷究。老子认为“道”之精微到了不能被看到,不能被听到,不能被触到的程度,所以就是自然混然为一。
14.3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既不明亮,又不幽暗。
14.4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延绵不绝啊,不能为之命名,返还到无物的状态。所谓“无物”也就是“虚”、“盅”(“冲”,“中”)
14.5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这就称之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影像,这就称之惚恍。所谓“惚恍”实际上就是“道”若有若无,若存若亡,变动不居,游移不定的特征。
14.6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体在在空间上无边无际,独立不改,时间上无始无终,周行不殆。 古人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道正如同《淮南子》所言“横四维而含阴阳,紘宇宙而章三光。”万事万物无一不浸润于其中,所以,迎着它也看不到它的头,跟随它也看不到它的尾。实际上这一句的含义就万事万物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能独立于“道”体而存在。
“道”体的渊博广大,高深莫测,孔子的弟子颜回也感叹不已。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实际上,根据这一些特征,在现实的世界上最为接近的物质,无非就是气。但是古文气字往往写作“炁”或“氣”。在道家的经典一直沿用这个“炁”字,认为“炁”并不同于“氣”。,此“炁”,不同于彼“氣”,是有原因的。老子认为可以用“氣”描述“道”的一些特征,但是还不足以涉及“道”的本质。纵观《老子》全文,可以得出“道”的如下特征。
1)无形无状、无色无味。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湛兮似或存”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2)无处不在,无所不存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3)无穷无尽、不淈不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4)无边无际、延绵不绝。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那么“道”的这一些特征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老子认为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