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5|回復: 0

[国学教育心得] 读国学经典后感-国学经典读全文还是删节本?还是白话本?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1-3-1 2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读国学经典后感-国学经典读全文还是删节本?还是白话本?

本报讯(记者 李志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近日,退休老人刘正凯路过江北区培新小学校门时,听到校园里传来的诵读声,不禁面露微笑。

继山东省教育厅去年底发出通知,要求当地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后,今年春季开学,湖北省部分学校的儒家经典教材删除了“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

开学后,记者走访我市多家中小学了解到,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没受此影响,所读的篇目也没有发生变化。在校长和有关专家看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判断的能力更为重要。

部分作品是“道德利令”

活跃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曾说,有人问他这几年讲国学、讲《三字经》《弟子规》最大的难处在哪里?他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

在湖北省部分学校重新编印的经典读本中,“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有校方解释,他们认为“昔孟母,择邻处”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强调的是读书考取功名才是绝佳出路,但现在,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掌握知识,以服务社会。

对此,湖北大学教授、评论家刘川鄂认为,《三字经》、《论语》等国学作品,其中有些内容是“道德利令”,它与现代意义上的人道关怀不可同日而语,也不利于现代个体人格、公民意识的培养。“学生应该辨证地读中外经典。”刘川鄂说,“应先做具体分析,分清糟粕与精华,而且对精华还要结合实际,才能古为今用。”

繁茂的大树也会有黄叶

江北区是我市较早在中小学中开展国学教育的区县。在培新小学,基本上每名学生都能全文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名篇。在校长张光琼看来,全文诵读一篇经典,就好比全面地认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在这棵树上,有长得粗壮的树枝,也有即将凋零的黄叶,甚至还有被虫子啃过的树丫,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代表整棵数的特征。”张光琼借此比喻说,每一篇经典都自成体系,学校要做的是在读经典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辨别和选择能力,让他们学会将经典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既是诵读经典,就应全文通读,而不应任由孩子断章取义。有些东西他现在不明白不要紧,长大了有了一定的阅历回头再读时,自会有甄别。”孩子在大坪小学读二年级的董女士说。

华龙网两江论坛的一位网友昨日连续发帖,直指很多经典早已被断章取义,且被广泛误解。他说,相濡以沫被用来形容为相依为命的一种精神,可谁还记得后面还有一句“不如相忘于江湖”?

删减并非“一劳永逸”

巴南区鱼洞第四小学长期以来将经典诵读的内容编排成舞台剧,社会反响极好。校长曹路表示,如果学生没有全面理解经典背后的故事和哲理,也就无法将经典的意义在舞台上表达出来。

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鲜于煌表示,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筛选一些有典型意义、便于记忆的传统名篇名句,是可行的。但实际上,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诵读经典的时候,随着知识的积累,自己也是具有一定鉴别能力的。教育部门不能越俎代庖,做“一劳永逸”式的删减。

华夏国学研究院院长黄明超也表示,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断章取义,营造“世外桃源”,而是要积极引导孩子形成独立判断的能力。



读国学经典后感-国学经典读全文还是删节本?还是白话本?
單選投票, 共有 0 人參與投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