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光明日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潮流,中国的史学界兴起了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疑古思潮。王国维以“二重证据法”,即用从地下发掘得到的殷墟甲骨文的记载与地上典籍记载的一致性,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是信史。疑古派只好退一步说“殷前无古史”,但仍以“在甲骨文中始终未见有关夏代的记载”为理由,继续坚持其学说,至今影响深远。因此,殷前古史的证实遂成为终止疑古思潮的关键,也是正中华民族之本、清中华文明之源的基础。
老友李元星同志,以九十高龄,积五十年研究成果,写就了《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一书,正是终止疑古、正本清源的一部力作。
我和作者是大连同乡,大连解放后,我由太岳抗日根据地被派回家乡工作,奉命创办大连高中并任校长,作者任历史教师,为同事。当时的印象他是一位通经史、博学多闻的谦谦君子。不久我调任大连市教育局副局长、文教局长,1950年我被选调北京考入马列学院(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4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中间从1983年任中央党校副校长5年。大连高中升格为关东文法专门学校,作者则继续在此校任教,后于1953年调至旅顺博物馆做研究员,后来历遭磨难:1955年肃反运动中,作者以“历史反革命罪”遭逮捕审查10个月;1958年因“右派”言论,以“反革命罪”判刑4年;1962年刑满释放,又被戴上“反革命分子”帽子回乡监管劳动改造,直到1980年彻底平反恢复工作。作者身处逆境三十年,不但没有颓丧,反而激起了他研究殷前古史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此书的成稿几经坎坷:1963年《夏字考》成稿,1966年“文革”抄家失稿;1968年凭记忆重见略稿;1980年写出详稿被扣,底稿亦随行李一起遭小偷盗去;1981年又另起此稿,已是第十一稿。此后近30年,作者不断地对文稿进行增补修订,终于成就此书。我信服作者的才、学、识,也欣赏其不拘一格的文风,特向济南出版社推荐出版,得到慨然允诺。书稿付梓之际,作者约我写序,故勉为此文。
作者深厚的学养源源有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决心从日本中学辍学回家,“念中国书”,走家教和自学成才的道路。他学了做过私塾教师的祖父留下的一系列国学典籍,又阅读了留学日本的长兄带来的《新青年》等“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思想的书籍。难得的是他经同学介绍,得到了家居旅顺的罗振玉承重孙罗成祖的帮助,吃住在罗家经年,有幸展观、亲手摩挲和阅读了罗家贞松堂和大云书库所藏我国历代文物精华,包括大量甲骨文片、拓片、铜器,直接接触了罗振玉、王国维之学(二人曾为姻亲),并获得部分罗氏手稿与影印书底本。这就奠定了他日后进一步研究甲骨金文的专业基础。 |